文丨郭利萍
(山西省忻州廣播電視臺,山西忻州 034000)
電視新聞的類型有七種:一、省領導調研:突出省領導的主體位置,處理好省市領導的位置。景別要有變化,要有空鏡、過渡畫面。二、會議新聞:突出實質性內(nèi)容,有效信息,行業(yè)會議要抓實質性內(nèi)容,標題不要以會議命名。會議報道存在的問題:(1)重程序,而言之無物;(2)面面俱到,無重點;(3)要附資料畫面。三、主題報道:題材要從政策上把握,采制上要找好切入點、找好典型、抓好細節(jié)、講好故事、點面結合。四、經(jīng)濟報道:(1)選題要抓取本地亮點;(2)要貼近百姓生活,宏觀的報道從百姓生活切入;(3)多強化分析,要有深度;(4)多打比方,多用對比,少用數(shù)字。五、節(jié)日報道:要有特別、要有特點、避免雷同。六、動態(tài)消息:災害事件、竣工。不要漏報,要及時、現(xiàn)場感要強、記者出鏡、同期聲采訪要在現(xiàn)場采制,突出時效性。七、社會新聞:新人、新事、新風尚。
充分發(fā)揮電視的優(yōu)勢:主持人現(xiàn)場著裝、形象、語言要昂揚向上;同期聲采訪要精練、自然;畫面細節(jié)必須有背景聲;語言有華實、忌空泛;“巧”字上做文章。
新聞不等于宣傳,宣傳不等于新聞。新聞是傳播新近和正在發(fā)生的事實,宣傳是主觀意圖觀點、觀念的擴散。簡單的說:新聞是講事實、宣傳是講觀點。講事實有沒有宣傳意圖?有,但必須包含在事實里,不能說出來,是有形的事實,無形的觀點。越高明的記者越善于把自己的觀點藏在事實里。(傾向性觀點有時要借別人的口表達出來,而不是記者自己直接說出來)。
常見問題:(1)開頭不寫事實,而是“戴帽”。為了什么……做了什么事情……這個“為了”就是帽子,大多數(shù)情況都不必要戴帽子,能不能“為了什么”要看事實,所以新聞開頭要直接寫事?!奥涔P先寫事,去掉宣傳味”。(2)導語中加一個套子,“上、中、下”例如“在XX基礎上”“在XX改革潮流中”把鮮活的事實壓住、框住了,八股味十足。(3)結尾穿靴子。新聞的結尾應該是事實說完就結束,不要再提希望、表決心,這種尾巴非常討厭。(4)胡拉亂扯、生硬聯(lián)系。把宣傳精神強加給新聞事實,而不顧客觀事實,本身包含什么思想。總之,處理好新聞與宣傳的關系,就是強調在落筆時要寫事實,要去掉宣傳味。
事實分為兩類,一類叫普通事實、一類叫新聞事實,即新鮮的、不同于一般的,有特點的事實。
要把新聞事實抓好,在電視新聞中,關鍵是寫好導語。
從新聞記者的思維看,首先應選擇新聞事實,然后考慮從哪個角度表現(xiàn)事實,即寫好導語,再次是選擇新聞由頭來引出所要表現(xiàn)的事實。
毛澤東引用古人名句給導語下過一個定義:“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意思是只言片語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就是一篇之精華。
寫作導語常用的方式:(1)敘述式:這是電視新聞中最常用的方式,用敘述的方式,三言五語把最重要的新聞事實說出來,最新鮮、最吸引人的東西放在第一段。(2)提問式:自問自答,通過自問點出最關鍵的問題,然后回答,很吸引人。另外,當某件事或某種現(xiàn)象在處于眾說紛紜的階段,爭論不休時,通過提問使你警醒。(3)引語式:會議新聞最常用的方式,即引用講話者講的一段最重要的話,領導視察、調研時,常用這種方式做導語,衡量所謂最重要的話有一個標準:那就是“領導認為重要,群眾認為需要和關心”用這個標準去搜索,很容易找出這段引語來。
總體而言,導語寫作有以下訣竅:篩選最重要的新聞事實;要突出主體要素;語言要簡潔,最好用單句,說清楚就行;新聞要素不要全了,有的要素可以后面交代。
用新聞的形式,報道先進人物或先進典型拍好不容易,拍得感人更不容易。
3.3.1 拍新聞人物要有新聞由頭
人物的先進事跡很多,但是從哪入手、選擇、切入點很重要,要選擇人們關注他的事件作為由頭、作為引子,這樣就和群眾有了貼近性、就容易引起人們的興趣。
3.3.2 要寫主體業(yè)績,而不要給人物做鑒定
用新聞的形式選取這個人物最主要的一兩個事跡,把人物的整體風貌表現(xiàn)出來,用骨干事跡把人物立起來。
3.3.3 要講究結構技巧
提倡從故事入手,大多數(shù)成功的人物新聞作品都是從講故事入手,客觀上所有人都容易被故事所吸引。講故事一定要有情節(jié),而情節(jié)中一定要抓細節(jié),故事要通過情節(jié)來推動,而好的細節(jié)能豐富情節(jié),使人印象深刻。這種細節(jié)在電視新聞中可分為:文字表述上的細節(jié),如十進家活動抓逃犯,公安人員15次到某個逃犯家,逃犯家屬5次落淚等,罪犯最終投案自首。再一個是表現(xiàn)任務細節(jié)的畫面,如愛民書記于波粗壯手的特寫,他上山擦汗,端起農(nóng)家的碗喝井水的細節(jié),既表現(xiàn)氣氛,人物表情又真實,又能表現(xiàn)領導深入基層的親民作風。這樣的細節(jié)有兩個作用:使人物豐滿、真實;豐富畫面剪輯。
電視新聞的故事化創(chuàng)作三要素:(1)選取典型場景。(2)表現(xiàn)典型事件。(3)捕捉典型細節(jié)。
毛澤東講新聞語言運用有三個詞,叫做準確、鮮明、生動,這三個詞概括了新聞語言的特征。要準確生動的表現(xiàn)事實、說明觀點。
官語在這里特指文件中、報告中、會議式的語言。當然,作為喉舌是要講官話,但是官話不能太多,即使講官話,也是留給書記、市長在某種正式場合講,其它情況不宜在新聞中采用過多的官話。
民生新聞與時政新聞的結合點:民生新聞與時政新聞鏈接是民生新聞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方向之一,也就是時政新聞的民生化解讀。
(1)關注點不同。首先時政活動是民生記者的一個新聞信息來源,民生記者的關注點應該不同,不能像時政記者一樣。進行時政類報道,而首先應關注這個時政信息,對老百姓有什么影響,老百姓最關注其中什么信息。(2)側重點不同。報道的側重點不同,時政要報全局性、指導性、全面準確的信息,而民生要報其中老百姓最關切的、最關心的,而不能報程序性的領導講話。(3)出發(fā)點不同。既要選擇不同的新聞由頭,民生新聞要從老百姓的視角出發(fā),從情節(jié)性的新聞由頭出發(fā)。
電視具有視聽兼?zhèn)?,聲畫結合的特點,合乎人們的認知和接受的本能,是更加人性化的一種傳播媒介。
明確報道主題,圍繞主題對記者采訪活動作出安排,包括主持人現(xiàn)場,采訪內(nèi)容、畫面。圍繞綜合報道的主題,在某一方面突出本地特色,不求面面俱到。以中央臺的報道為樣板,提前策劃報道形式,抓住有特點的細節(jié)和新聞線索進行儲備性采訪,待報道時機成熟進行相關的組合報道。抓住其他平面媒體的新聞,借鑒其報道角度,進行報道。對重大新聞事件,及時跟進。對其反響、反應及影響等方面進行采訪。對突發(fā)性事件,判斷其新聞價值,多從現(xiàn)場抓拍第一手資料,特別注意現(xiàn)場聲、同期聲的完整性,注意現(xiàn)場的細節(jié)和感人、震撼人的新聞畫面,為下一步深入報道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