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 張家君
人文情懷: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的德育核心
江蘇 張家君
語文學科是思想道德的重要載體,語文教師應挖掘教材中所蘊含的人文和情感因素,努力貼近學生的心靈世界與情感世界,使之在掌握知識的同時理解做人的道理,提高人文修養(yǎng)。
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中指出:“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充分發(fā)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笨梢?,語文不僅是基礎(chǔ)教育中的重要學科,也是思想道德建設(shè)的重要載體。教師要善于挖掘課教材所蘊含的人文和情感因素,貼近學生的心靈世界與情感世界,才能使之形成道德意志并實現(xiàn)道德行為。對教材深入挖掘德育題材除了可以讓學生掌握知識,還能讓他們受到潛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理解做人的道理,使幼稚的思想逐步成熟。以下筆者將對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的德育題材做一些探討,以期拋磚引玉。
愛國主義教育,是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人文情懷的核心表現(xiàn),教材中主要通過自然風光之美感染人,通過愛國英雄形象激發(fā)人,以及通過語言文化熏陶人來實現(xiàn)德育目標。
1.自然風光感染人。大自然為人類提供了取之不盡的生活資料來源。教材中的以“自然美”為描寫對象的游記、散文之類,就為中學語文教學提供了大量的“自然美”教育內(nèi)容。如《滕王閣序》這篇駢文,摹寫景物頗具匠心,字字珠璣,句句生輝,段段華彩,一氣呵成,使人猶如身臨其境,難怪韓愈情不自禁地稱贊說:“江南多臨觀之美,而滕王閣獨為第一。”《邊城》中沈從文以如椽巨筆,為我們繪就了一幅如詩如畫、如夢如煙、田園牧歌式的美麗的湘西世界。還如《祖國山川頌》《長江三峽》《西地平線上》等文章所營造的壯美境界,幫助學生提高審美能力,培養(yǎng)他們熱愛祖國、熱愛山河的美好情操。
2.愛國形象激發(fā)人。豐滿鮮明的人物形象最能打動人,也最能感染人。教師幫助學生能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與作者產(chǎn)生情感共鳴,從而使學生神世界得到升華。比如,在講解《指南錄后序》時,引導學生聯(lián)想在國家衰微外敵入侵之時,有人誓死抗敵,有人茍且偷生,也有人屈膝投降。此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顯得尤為可貴,借此教育學生在國家需要之時應當挺身而出,甘灑熱血,才能創(chuàng)造出輝煌的人生,生命才會更有意義。在《紀念劉和珍君》的教學中,通過對劉和珍預定《莽原》雜志,擔任“風潮”領(lǐng)袖,憂慮母校前途至于黯然泣下,以至最后在執(zhí)政府門前喋血,危難中相互救助這一系列事跡的描寫,塑造了劉和珍追求真理,勇于斗爭,對祖國有高度責任感這一革命青年的形象。使學生感受到其高尚的道德品質(zhì),教育學生學習革命青年的愛國精神和高度的責任感。
3.語言文化熏陶人。在蘇教版選修教材《唐詩宋詞選讀》教學時,指導學生積極開展古典詩歌朗誦活動,既能讓學生們掌握朗誦的技巧,又能感受到中華民族語言文字的精煉形象,祖國悠久燦爛文化的源遠流長,從而激發(fā)他們的愛國情感。例如朗誦楊炯《從軍行》這首詩,最后兩句“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讀得特別鏗鏘有力,充分表達出作者的建功立業(yè)、保家衛(wèi)國的思想感情。學生在這種有感情的誦讀下獲得德育的滲透,比空洞地講如何如何愛國效果好得多。
人生,是一個令人深思的話題,培養(yǎng)學生美好的人生觀,也是語文教學中德育教育的組成部分。教材中文質(zhì)兼美的課文孕育著豐富的育人因素,對學生的思想意識給予有益的影響,是在語文教學中加強德育滲透的必由之路。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思想道德教育,不是單純的政治灌輸或道德說教,它是一種人文陶冶,它豐富著讀者的思想和感情,改造著學生的意識與心靈,積淀著人生的價值與規(guī)范,最終提升道德品質(zhì),熔鑄意志品格。
要使作者的情感內(nèi)化為學生的情感體驗,需要讓學生了解作者的生平經(jīng)歷和創(chuàng)作背景,去感受作者寫作時的特殊心態(tài)。如教授蘇軾的《赤壁賦》和選修教材中“新天下耳目”東坡詞時,教師介紹作者雖屢遭貶謫卻依然能夠吟出“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和“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等曠達之語,讓學生從中可以體會到人雖處逆境飽經(jīng)挫折仍能豁達樂觀地面對的人生態(tài)度,從而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人生觀,有利于塑造當前學生健康的心理。
又如《離騷》的教學,要通過反復誦讀,讓學生銘記“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等名句,理解屈原那種“以天下為己任”的寬闊胸懷,為解決人民的疾苦而不懈奮斗的精神。而《論厄運》《直面苦難》等文章的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在未來的生活道路上,面對困難時,應有勇于開拓、勇往直前的精神,自尊自信,奮發(fā)圖強。
在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經(jīng)營的帕夫雷什中學的校園里,看不到高深的辦學理念,也沒有言辭昂揚的校訓,而只有簡單的幾個字:熱愛你的媽媽!這句平凡至極的話觸及孩子們心靈中最為柔軟的一隅,就是因為它道出了人世間最為尋常又最為珍貴的親情。
親情,這是人間至情,是文學作品中久讀不衰的話題,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題材的文章很多,寫得也最感人。我們從劉鴻伏的《父親》一文的父親古銅色的臉上流過的眼淚中,似乎看到了父親對兒子的疼愛和兒子對父親的感恩。胡適的《我的母親》,則是一首母親的贊歌。文中的母親,她那嚴教、寬容、仁慈的恩師形象,會永遠定格在學生的記憶中。閱讀這些散文,我們可以感受到父子、母子親情,從而培養(yǎng)學生學會感恩的美德。還有李密的《陳情表》中那個祖母躬親撫養(yǎng)孫子、孫子“烏鳥私情,愿乞終養(yǎng)”的形象,《項脊軒志》中歸有光對祖母、母親、愛妻的思念都是以親情為內(nèi)容的極好題材。通過這些內(nèi)容教會學生珍惜家人、寬容待人的人文情懷。
泰戈爾曾說:“教育的目的應是向人類傳送生命的氣息?!币獯罄逃颐膳_梭利認為,教育的目的在于幫助生命力的正常發(fā)展,教育就是助長生命力發(fā)展的一切作為。關(guān)注人的生命才是教育的本真。培養(yǎng)學生的生命意識,給予生命獨特的關(guān)懷則是教育的要義。
人的生命是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的統(tǒng)一體。生命對每一個人來說只有一次,因而它就顯得更加可貴。我們要引導學生認識生命的這種唯一性和不可復制性,就需要讓學生敬畏生命,熱愛生命,熱愛自己,熱愛他人。教材中有關(guān)生命的教育題材也比比皆是。在學習史鐵生《我與地壇》時,指導學生聯(lián)系貝多芬、奧斯特洛夫斯基、霍金、海倫·凱勒等杰出人物的事跡,鼓舞青少年面對生命中不可逃避的苦難之時,珍愛生命,直面逆境,要確信再大的困難都是可以戰(zhàn)勝的。梭羅的《神的一滴》把瓦爾登湖看做神的一滴淚。他熱愛自然,主張“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他崇尚個人自由,是一個純粹的自然主義者。通過對梭羅的生命態(tài)度的分析,指引學生形成健康的生命意識。而奧爾多·利奧波德《象山一樣思考》讓學生學會去平等面對大自然中的每一個生命。這些都是發(fā)現(xiàn)生命的價值,獲得生命力量,對學生進行生命意識教育的最好題材。
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具有濃厚的人文氣息,閃爍著人性的光芒,為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和培養(yǎng)學生的健康身心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只要開動腦筋,做生活的有心人,必能提升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使人文情懷之花開遍語文課堂。
江蘇省張家港市梁豐高級中學語文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