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瑞霞
基底動脈尖綜合征(TOBS)是指各種原因所致的以基底動脈頂端為中心的5條血管血液循環(huán)障礙引起的一組癥候群,臨床表現(xiàn)復雜?,F(xiàn)對我院2006年7月至2011年6月間收治的36例TOBS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系2006年7月至2011年6月本院收治的36例TOBS患者,均經MRI確診。其中男 25例,女11例,年齡41~88歲,平均63.9歲。病程2 h~10 d,平均3.6 d。既往有腦卒中史19例,高血壓病25例,糖尿病12例,冠心病10例,心房纖顫8例,高脂血癥18例。
1.2 臨床表現(xiàn) 頭暈28例,意識障礙19例,共濟失調20例,復視8例,肢體癱瘓21例,眼球運動障礙10例,視野缺損6例;并發(fā)上消化道出血6例,肺部感染3例,多汗4例,低血壓3例。
1.3 影像學表現(xiàn) 所有患者均行MRI檢查,36例患者共檢出責任病灶135處,平均每例3.75處,最多者達6處。腦干32例,小腦24例,丘腦32例,枕葉16例,顳葉內側面及島葉16例。22例累及雙側。
1.4 治療和預后 1例發(fā)病<6 h者和1例發(fā)?。?2 h,病情進展快者給予尿激酶靜脈溶栓治療,余均采用抗血小板聚集、降脂、腦保護治療、防治各種并發(fā)癥和康復治療?;救?例(22.2%),顯著進步12例(33.3%),進步13例(36.1%),死亡1例(2.8%),自動出院2例(5.6%)。
TOBS是指由于各種原因所致的以基底動脈頂端為中心組成干字形結構的包括左右大腦后動脈、左右小腦上動脈的5條血管發(fā)生血液循環(huán)障礙所致的一組臨床癥候群?;讋用}口徑下段平均為5.43 mm,中段為4.5 mm,上段為4.42 mm,故小栓子易阻塞基底動脈遠端引起TOBS[1]。本組患者有心房纖顫8例,合并高血壓25例,糖尿病12例,冠心病10例,提示TOBS主要病因為栓塞,以心源性栓塞和動脈-動脈栓塞為主。
TOBS臨床表現(xiàn)復雜多樣,不同癥狀先后出現(xiàn)或多樣組合。Cplan[2]將其分為腦干首端型、枕葉顳葉型和小腦型。Martin[3]將其分為雙側背側丘腦型、枕葉顳葉型、腦干上部型和小腦型。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頭暈、意識障礙、復視;主要體征為眼球運動障礙、視野缺損、共濟失調和肢體癱瘓等。同時,TOBS易引起內臟自主神經功能紊亂,致內臟功能異常,主要表現(xiàn)為上消化道出血、腹脹(嚴重者表現(xiàn)為麻痹性腸梗阻)、出汗異常、呼吸節(jié)律改變、肺部感染等。
磁共振平掃聯(lián)合彌散成像在TOBS早期診斷方面具有優(yōu)勢。MRI檢查發(fā)現(xiàn)本組患者平均病灶數(shù)為3.75處,最多者累及6個部位。雙側病灶占61.1%。從解剖學分析,供應腦干、丘腦的血管為細小的穿支動脈,故腦干、丘腦血管梗塞發(fā)生率高。本組患者梗塞部位按發(fā)生率高低依次為:腦干、丘腦、小腦、枕葉、顳葉內側面及島葉。
TOBS的治療應遵循缺血性腦血管病的治療原則,對于在時間窗內、符合溶栓條件的應積極給予溶栓治療。對于病情較重、進展較快的患者在充分征得家屬知情同意情況下即使時間超過6 h,也可溶栓治療,本組2例溶栓患者均恢復良好。不能溶栓情況下,應積極抗血小板聚集、降脂、腦保護治療,對于低灌注者給予擴容治療。TOBS患者易合并內臟功能紊亂,并發(fā)癥多,應積極處理。病情穩(wěn)定后,應盡早康復治療。本組患者經以上治療,預后較好。
[1]張郁文,劉曉林,路屹,等.基底動脈尖綜合征的臨床和影像學特征.臨床神經病學雜志,2011,24:379.
[2]Cplan LR.“Top of the basilar”syndrom,1980,30:72.
[3]Martin PJ.Vertebrobasilar ischatmia.QJM,1998,91: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