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暉暉
脊髓損傷所造成的完全或不完全性截癱至今仍是世界難題,對社會和家庭造成巨大的傷害。帶蒂大網膜脊髓移植手術風險高、難度大,手術室護士熟練的手術配合是保證手術順利實施、高質量完成手術的先決條件。筆者所在醫(yī)院自2000年7月-2011年7月共實施帶蒂大網膜脊髓移植術85例,對其實施精心的護理,均獲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帶蒂大網膜脊髓移植術患者85例,其中男53例,女32例,年齡16~53歲。骨折部位分類:頸椎11例,胸椎23例,腰椎51例。截癱程度:完全性截癱25例,不完全性截癱60例。
1.2 術前準備
1.2.1 患者準備 術前1天訪視患者,了解病情,介紹手術方案和麻醉方式。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況,向患者介紹手術室、手術過程及該手術成功的經驗,減輕患者對手術的恐懼與緊張心理,使其以最佳心理狀態(tài)接受手術治療。
1.2.2 手術間準備 此類手術在100級層流手術間實施,溫度維持在22 ℃~26 ℃,相對濕度應保持在55%左右(40%~60%)[1]。手術中所需的儀器設備應安全到位,性能處于良好備用狀態(tài)。
1.2.3 器械準備 備椎探器械包,甲狀腺拉鉤,S拉鉤,單極高頻電刀線,雙極電凝線,9 cm×20 cm敷貼,胸科、腦科手術粘貼巾,骨蠟。有計劃將相關設備擺放合理有序,節(jié)約空間及方便使用。
1.3 手術方法 患者平臥位,全麻氣管插管后,行上腹正中切口,逐層切開皮膚、皮下脂肪、筋膜,切開腹直肌腱膜,取出大網膜,并根據手術需要進行裁剪。然后取右側臥位行脊髓移植,將裁剪好的帶蒂大網膜沿腹背部皮下隧道引入脊髓損傷部位。小心分離硬脊膜、軟脊膜或馬尾神經與蛛網膜、硬脊膜之間的粘連,間斷地將網膜帶與硬脊膜縫合固定,依次縫合腹背部傷口。
1.4 手術配合
1.4.1 巡回護士的配合 (1)患者體位的擺放。配合麻醉醫(yī)師行氣管插管全麻,先取仰臥位行腹部手術,待大網膜剪切成功后,取右側臥位,改變體位時動作要輕柔,因患者多為截癱,需防止脊髓再次損傷。右側臥位時,腋下墊一軟枕,防止臂叢神經損傷;頭圈固定頭部,約束帶固定軀體,左腿伸直,右腿屈膝屈髖,雙腿間放置海綿墊;(2)術中配合。術中密切關注手術進展,備好各種器械,待大網膜剪切成功后,配合手術醫(yī)師及麻醉醫(yī)師擺放體位,有序撤離腹部手術器械,妥善保護腹部切口,使其保持無菌狀態(tài)。預防導尿管、氣管導管脫出。保護患者裸露及受壓部位,防止壓傷及電灼傷。密切觀察患者,發(fā)現異常情況立即通知手術醫(yī)師和麻醉醫(yī)師,配合采取相應措施。
1.4.2 器械護士的配合 手術開始前,確認手術方式,熟悉手術步驟,密切關注手術進程,備好所需器械,熟練各種器械的名稱、性能和使用方法,準確地傳遞器械,及時到位地護理配合,在改變體位時,要避免污染腹部切口及手術器械,術畢,清點器械,防止遺漏。
此類手術時間平均4 h,出血量200~300 ml。平均住院時間為2~3周,術后隨訪,均未發(fā)現手術護理并發(fā)癥。
脊髓損傷致截癱患者行帶蒂大網膜脊髓移植,可使患者脊髓神經功能獲得最大限度的恢復,使患者的進一步康復成為可能[2]。截癱患者由于長期臥床,各臟器功能下降,對麻醉與手術的耐受力下降,良好的手術室護理配合可加快手術進程,縮短麻醉手術時間,降低麻醉手術風險。
此類手術,所需器械、設備并無特殊,但護理人員應該熟悉手術步驟,能夠預見手術過程中的變化,提前做好精心準備,避免更換體位時來回移動,造成忙亂,降低工作效率。要確保手術順利進行。
截癱患者因長期臥床、大小便失禁,在肩胛、骶、股骨大轉子、坐骨結節(jié)、膝、踝、足跟等部位極易發(fā)生褥瘡[3],擺放體位時需要妥善保護。搬動患者要輕柔,避免暴力,防止神經功能再次損傷。此類手術為椎管內手術,一旦感染,必將給患者造成嚴重后果,加之患者長期臥床,機體功能下降,容易受到病原微生物侵襲[4],故選擇百級層流手術間,術中加強人員管理,嚴格無菌操作。由于腹部及背部均有切口,且術中體位變換,容易造成手術器械混亂,器械護士應集中注意力,仔細查對器械,防止器械遺留體腔,給患者造成危害。
綜上所述,由于患者本身的因素及此類手術的特殊性,手術難度大,風險高,良好的術中護理配合可提高工作效率,縮短麻醉手術時間,減少手術護理并發(fā)癥,促進患者康復。
[1]曾俊,任輝.實用手術室護理學[M].北京:科技科學出版社,2007:29.
[2]聶海圖,李濤,張文斗,等.帶蒂大網膜脊髓移植在晚期截癱中的應用[J].中醫(yī)正骨,2005,17(5):42-43.
[3]魏先,龔敏,殷梅妹,等.預防截癱病人發(fā)生褥瘡的護理[J].中華護理雜志,2001,36(10):784-785.
[4]蔡琳,黃琴香,吳旭麗,等.外傷性截癱患者醫(yī)院感染相關因素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0,20(4):5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