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娟
(濰坊市實驗學校 山東 濰坊 261200)
任何生物的種子萌發(fā)需要條件,缺一不可。此理念同樣適用于我們的課堂教學,設法給予學生成長需要的條件,讓每一個學生都順利的萌發(fā)、成長、結果。
拉封丹經(jīng)典寓言中的名篇《北風和太陽》是從北風和太陽之間的一場比賽開始,它們要比比看誰先讓騎馬的人脫下外套。北風“狂嘯怒吼”給世界帶來災難,結果只是讓行人裹緊外套;而太陽將陽光溫和灑下,萬物復蘇,騎馬的人自覺地把外套脫下。
這個故事給我們的教育啟示在于:陽光的力量是它的溫度和溫暖,只要沒被云朵遮住,它就會普照;其實每個人身上都有太陽,只是要撥開遮蔽的云,讓他放散光芒。
日本黑柳徹子寫過《窗邊的小豆豆》,小豆豆因為“淘氣”被迫退學后來到巴學園,小林校長笑著專心聆聽“壞孩子”長達4小時的“傾訴”,令小豆豆感到平生第一次遇到了真正喜歡自己的人,小林校長就是小豆豆心中的光明使者。
我們的課堂應該傾聽學生的心聲,用寬容和尊重打開學生心智之門,學生接納了教師,教師才可能融入他的生活,教育才可以有的放矢。當教師發(fā)現(xiàn)了學生身上的太陽,使他發(fā)出光亮,其實就是啟動了學習的非智力因素,我們都知道非智力因素是高效能、低投入的,它是高效優(yōu)質課堂的“發(fā)動機”。
經(jīng)??吹秸n堂上教師采用“拖火車”的方式讓學生回答問題,本意是讓更多的學生“動”起來;學生活動也是這邊剛結束了小組討論,那邊又立馬開始了小組展示……課堂確實有“動感”,但是我們活動的終極目標是學生的內化生成,是需要“靜”的,因為“靜生慧”。所以,我們的問題需要有思維含量,促學生把各知識點在腦海中形成思維導圖,尋到問題癥結,生成獨創(chuàng)發(fā)現(xiàn)。也就是說,教師應該給學生畫出“思維導圖”的時空,允許課堂有片刻“留白”的時空,讓思維高效。
“踏花歸來馬蹄香”源于一個故事,畫家的命題是畫出花香,我們不見一朵花,但在彩蝶紛飛的馬蹄旁卻是暗香流動。這就是講究“疏可跑馬、密不透風”的藝術,這就是回味。這樣的回味和韻味同樣適用于我們的課堂。
用手緊握和舒張狀態(tài)下的海綿哪個吸水量大的答案很簡單,閑暇教育的教育價值同理。學生的閑暇時間,讓學生遠離書包,以“輕松心態(tài)”,從拓寬領域、延伸視野方面給他們開放性的任務,讓他們放開思維。因為這樣的自由呼吸時空,才是優(yōu)質高效課堂的“加油站”。
學生像一粒粒種子,在條件適宜的時候會破土萌發(fā),爭取自己的生長空間,這是一個不能替代的過程。
書本知識與實踐不是一個線段的兩個端點,而是螺旋上升的曲線階段性標識,在課堂上清楚了解學生的起點,把握學生已經(jīng)會的,自己通過學習能自己學會的,和必須通過教師點撥才能學會的。對于那些學生能夠自己通過探究可以學會的問題,才可以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相信學生,大膽讓學生去做,給他們提供場所、條件、機會、資料,引導他們自主地去嘗試。學生的創(chuàng)新除了有創(chuàng)意、設想外,更重要的是行動實踐。學生在探索實踐中的反思和適度調整很重要。讓學生以探索的態(tài)度,科學的方法,活動的形式,合作的精神開展各種活動,獲取能力和情感體驗,提升學力,放開學生手腳,是在適當范疇和條件下做,不是放任。放開手腳的學生活動才能成為優(yōu)質高效課堂的 “高速路”。
作為教師,已經(jīng)不是過去僅僅具有奉獻意義的“蠟燭”,而應該在放飛學生的同時,留一片凈土給自己。
我們常說,教無定法,貴在得法,貴在適合與創(chuàng)新。當教師以建設自己的課堂為目的時,就會在聽課的各環(huán)節(jié)設計中對照自己的課堂,體會到促進專業(yè)發(fā)展的路徑和方法。所以,教師有什么樣的課堂理念,就會在別人的課堂中發(fā)現(xiàn)什么內容的體現(xiàn);反過來,教師只有明確自己的理念短板,才會在別人的課堂中收獲期待,在別人課堂里品味自己課堂的味道,做自己課堂的大使。嫁接的前提是對接,要知道教師自己所需所求,才能形成獨特的果實品種,逐漸進化成屬于自己的教學模式和風格,讓自己的“服務區(qū)”更為優(yōu)質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