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輝
做人說
□朱輝
“先學做人,后學做事”。千百年來,無數(shù)家長、老師這樣教育孩子。可是怎樣學做人?又免不了搞“二元制”。大凡書本都是教人君子之道,強調(diào)為人要正直;而私底下,家長們又覺得社會復雜,怕孩子單純會吃虧,難免又要傳授一些圓滑應變之術(shù)。于是成年之后,我們中的大多數(shù)人會在君子之道、小人之術(shù)間徘徊,活得很累。其實不光是現(xiàn)代人,自古君子就稀少,小人也不會太多,最多的是介于君子、小人之間的不好不壞、亦好亦壞的人(趙樹理先生描繪的“中間人物”)。
明朝的解縉是個才子,他一生最大的亮點是主持編纂《永樂大典》。成名之前,解縉是個簡單正直的人。在殺人如麻的朱元璋手底下為臣,其他人戰(zhàn)戰(zhàn)兢兢,時刻擔心性命不保,解縉卻活得很平安,還仗著朱元璋對自己有好感,屢屢直言犯上?;蛟S在朱元璋眼里,解縉只是個小孩子,所以殘暴的他沒有砍下解縉的腦袋,更沒有誅他的九族,只是對他說:“大器晚成,若以爾子歸,益令進,后十年來,大用未晚也?!币馑际钦f解縉還太嫩,尚不能在復雜的朝廷里站穩(wěn)腳跟,還需要歷練。
建文四年(1401年),解縉再次被召回京師,可剛一到任,建文帝就倒臺了。此時的解縉已經(jīng)不是當年“一根筋”的傻小子了,經(jīng)過幾年冷卻的他似乎悟出了處世之道,變得“成熟”起來。
首先,解縉學會了審時度勢。建文帝即將倒臺之際,幾個同榜好友密談何去何從。解縉陳說大義,似乎要和“叛賊”朱棣不共戴天??墒钦勗捊Y(jié)束后,解縉就連夜收拾包袱,率先跑到南京城外投降了朱棣。
接著,解縉學會了抓住機遇,識時務者為俊杰。朱棣準備登基前,請方孝孺草擬《登極詔》,結(jié)果被方孝孺罵得狗血淋頭,方孝孺因此被誅十族。解縉卻不惜名節(jié),欣然接過這筆“業(yè)務”,從此平步青云。朱棣即位之后,解縉馬上從翰林待詔升任翰林院侍讀,之后受命入直文淵閣,成為朱棣的心腹成員。《明史》記載:有時深夜了,解縉還能進宮,朱棣在上床睡覺前,還給解縉賜座,讓他坐在自己床前,共同商議國家大事。
按說蛻變后的解縉前途一片光明,然而大凡年輕時曾經(jīng)是君子的,骨子里很難徹底小人化,自我改變的結(jié)果往往是“半生不熟”,在別人眼里是個需要提防的“狠角色”,實質(zhì)上又不具備小人的“核心戰(zhàn)斗力”。
永樂三年(1405年),朱棣召解縉入宮,不知道是第幾次磋商立太子之事。這次朱棣流露出想立次子朱高煦為太子的意思,解縉一句“好圣孫”,讓朱棣想起了自己最寵愛的孫子朱瞻基(長子朱高熾的兒子),于是朱高熾的太子之位保住了。此時的解縉沾沾自喜于自己的智慧,似乎看到了太子即位后,自己“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顯赫??墒撬麤]有意識到,在朱棣印象中,他已經(jīng)是一個需要重點提防的人。大凡皇帝,尤其是獨裁欲極強的君主,往往最不能容忍身邊有人在皇權(quán)繼承、歸屬問題上耍小聰明。
永樂八年,解縉入京奏事,其時朱棣北征未歸,解縉拜見完太子朱高熾就回地方去了。朱高煦趁機向朱棣進言:“伺上出,私現(xiàn)太子,徑歸,無人臣禮!”解縉因此下獄,最后慘死。
君子難當,這是人所共識;小人也難當,卻是許多人沒有意識到的。想保留一點正直人的底線,又想像小人一樣活得“滋潤”,最終往往“博二兔,不得一兔?!?/p>
從“術(shù)”的角度看,君子難與小人斗。不過當小人需要有“別才”,假如你內(nèi)心善根太深,“資質(zhì)”上并不具備小人之“才”,就不要“東施效顰”,免得落得不倫不類的下場。
現(xiàn)代社會之中,你可以觀察一下身邊某些很純粹的老實人,雖然他們可能一直被人瞧不起,但人到中年之后,許多可以按部就班地當上中層干部。而某些始終在折騰的“聰明人”,有的一生起起伏伏,境遇還不如那些“無用”的老實人。
(摘自《雜文選刊》)
book=12,ebook=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