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俊仙 羅翠梅[河北北方學院, 河北 張家口 075000]
李清照,字易安,生于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卒于宋高宗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或之后。她在著名的《詞論》中說道“:乃知詞別是一家,知之者少。后晏叔原、賀方回、秦少游、黃魯直出,始能知之。又晏苦無鋪敘。秦即專主情致,而少故實。譬如貧家美女,雖極妍麗豐逸,而終乏富貴態(tài)。黃即尚故實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價自減矣。”
在這一段話中,李清照兩次提到“故實”。所謂的“故實”其實就是用典。典故有兩種,一種為事典,是引用歷史故事、神話傳說等;另一種為語典,指對前人詩句的借用,化用等。李清照認為秦觀(少游),黃庭堅(魯直)二人在寫詞時,一個“少故實”,一個“尚故實而多疵病”,均不符合她對“故實”的審美追求。那么強調(diào)“詞別是一家”,自詡為“知詞者”的李易安,詞中“故實”的運用情況如何呢,茲作如下論述。
王仲聞《李清照集校注》共輯錄易安詞43首(不包括斷句殘篇及存疑之作),筆者粗作統(tǒng)計,其中用典或化用前人詞意者便有19首,占其詞作44%之多,而一些詞,一首之中用典數(shù)處。所用“故實”包括以下幾種:
1.直接引用前人語句 是指將前人用過的語句照原樣或稍加改動引用過來。這不同于抄襲,因為雖在字面上看來是照抄,但引用過來后組織在新的一篇中,就融合在新的意境之中了。
如《念奴嬌·蕭條庭院》中有“被冷香消新夢覺,不許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句,“清露晨流,新桐初引”來自《世說新語·賞譽》篇。楊慎《詞品卷一》稱道:李易安詞“清露晨流,新桐初引”,乃全用《世說》語。女流有此,在男子亦秦、周之流也。
2.點化前人的語句 點化不同于直引,而是將前人的語句或詩意消化后用自己的話寫出。李易安點化別人詩句的最突出的例子是其《如夢令》:
昨夜風疏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yīng)是綠肥紅瘦。
這是小令是李清照代表作之一,明蔣一葵在《堯山堂外紀》卷五十四云:“《如夢令》……當時文士莫不擊節(jié)稱賞,未有能道之者?!逼鋵嵾@首詞卻全用韓 《香奩集》中的詩句點綴而成。其詩曰:“昨夜三更雨,今朝一陣寒。海棠花在否?側(cè)臥卷簾看。”(《懶起》)這首詞全用其語點綴,卻宛曲精工,含蓄無窮,勝于原作不知幾十倍矣。
3.明用歷史故事 在引用歷史故事時,明白地指出用的是何人何事。李清照有一首詞《多麗》,用了大量的歷史故事??匆幌麓嗽~的上闋:
小樓寒,夜長 幕低垂。恨蕭蕭、無情風雨,夜來揉損瓊肌。也不似、貴妃醉臉,也不似、孫壽愁眉。韓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將比擬未新奇。細看取,屈平陶令,風韻正相宜。微風起,清芬蘊藉,不減酴蘼。
在這一首詠誦白菊的詞里,詞人一連串用了楊貴妃、孫壽、韓令、徐娘等人的歷史典故來形容白菊的潔白、美麗、芬芳,又用屈原與陶淵明的“故實”來禮贊白菊品質(zhì)的高雅。
4.暗用歷史故事 暗用歷史故事比較隱蔽,不明白地指出用何人何事,有時難以一眼看出用典。如《鳳凰臺上憶吹蕭》下半闋:
休休!這回去也,千萬遍陽關(guān),也則難留。念武陵人遠,煙鎖秦樓。惟有樓前流水,應(yīng)念我,終日凝眸。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
這里,詞人用了三個典故。其一為“陽關(guān)”。“陽關(guān)”為離別之曲,唐代盛唱之曲。最著名的莫過于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 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惫省瓣栮P(guān)”曲又名“渭城”曲。其二為“武陵人”。來自陶淵明《桃花源記》:“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逼淙秊椤扒貥恰?。秦穆公女弄玉之樓曰秦樓。弄玉與其夫蕭史曾居住于此樓,鸞鳳和鳴,后雙雙成仙而去。
易安詞中的“故實”大抵為以上幾例。運用“故實”表情達意,是易安詞創(chuàng)作的一大特色。但在閱讀時,讀者常常忽略掉這些“故實”,覺得易安詞大都為肆口而成、隨手而就的。這是因為,李清照高超的藝術(shù)水平使她無論是用典,還是隱括他人詞句,都能做到如鹽入水、了無痕跡。
她詞中的“故實”大都有這樣的特點:
第一,“化險為易”。不管你有沒有一定的文化背景,了解不了解“故實”的來歷出處,毫不影響你對詞句的欣賞與理解。如《南歌子》:
天上星河轉(zhuǎn),人間簾幕垂。涼生枕簟淚痕滋。起解羅衣,聊問夜何其?翠貼蓮蓬小,金銷藕葉稀。舊時天氣舊時衣,只有情懷,不似舊家時。
其中“起解羅衣,聊問夜何其”之句,看則隨意,實則卻運用了《詩經(jīng)·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的字面和意境。但不管讀沒讀過《詩經(jīng)》,讀者都能夠理解這首詞的內(nèi)涵:星河轉(zhuǎn)移,簾幕低垂,時已夜半。而詞人卻因國破家亡,孤枕難眠,時光難捱。故半夜起來,發(fā)問“夜何其”,其內(nèi)心的悲苦可見一般。
第二,“以故為新”。這些“故實”通過易安的妙用,都開拓出新鮮的意境來,讀來毫無“似曾相識”的陳舊感。如《漁家傲》:
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zhuǎn)千帆舞。仿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篷舟吹取三山去。
這一首詞里,“學詩謾有驚人句”化用至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詩:“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薄熬湃f里風鵬正舉”用的是莊子《逍遙游》中的典故,“路長”、“日暮”是用屈原《離騷》詩意。以上這些“故實”,在歷代文人墨客的作品中屢見不鮮,但在易安詞中,卻絲毫沒有雕琢堆砌的陳腐之氣,黃了翁在其《蓼園詞選》中贊道:“此似不經(jīng)意之作,卻渾成大雅,無一毫釵粉氣,自是北宋江風格?!?/p>
第三,“渾成脫化,如出諸己”。這些“故實”,用自然清新的語言說出,與全詞渾成一體,開拓了詞之境界,增加了詞之韻味,仿佛出自詞人自己之手,看不出用“故實”的痕跡?!度鐗袅睢こS浵と漳骸纷酚浟艘淮问钟腥さ慕加?,塑造了詞人活潑率真、熱愛生活的少女形象。其中有“興盡晚歸舟”之句,用了晉朝的王徽之雪夜思念友人戴安道,“乘興而來,興盡而返”的典故。但在這首小詞中卻看不到用典的痕跡。
第四,隨手拈來,得意忘形。這些“故實”,隨手拈來,為我所用,著眼于思想內(nèi)涵,卻不對其個別字眼較真追究。
王仲聞先生是著名詞學家,他編撰的《李清照集校注》是迄今為止最經(jīng)典、詳審的集子,在這部集子里,有多處王先生認為李清照誤用典故。如《多麗》詞中,“韓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將比擬未新奇”句,王先生認為“‘韓令’疑有誤,或系‘韓掾’、‘韓壽’之誤”,因為這句用的是《世說新語·惑溺》篇之韓壽偷香的典故,歷史書籍未見有稱韓壽為韓令者。認為“‘徐娘傅粉’此句亦有誤”,因為“徐娘雖老,猶尚多情”,指的是梁元帝徐妃,而“傅粉乃何郎事”。
這樣的例子很多。但李清照從小生活在詩書禮樂的浸染之中,“才高學博,近代鮮倫”(《瑞桂堂暇錄》語)。又是一個博聞強記之人,她在《金石錄后序》中云:“余性偶強記,每飯罷,坐歸來堂,烹茶,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頁、第幾行?!辈湃A橫溢,有如此非凡記憶力的李清照出現(xiàn)如此多的誤用典故之處,殊不可解。其實,這正是李清照用“故實”的獨特之處。她在使用“故實”時強調(diào)內(nèi)在思想的融通,而忽略個別字詞的斟酌,得意而忘形,舊的“故實”被她重新創(chuàng)造,有的時候幾個相關(guān)的典故融合在一起,用她那充滿創(chuàng)造力與生命力的妙筆重組,使作品的藝術(shù)魅力大大增強。
最后,回到文章開頭。李清照在《詞論》中對秦觀與黃庭堅使用“故實”略有不滿,筆者是這樣理解的。李清照不滿秦觀詞“雖主情致,卻少故實”,因為“故實”可以使詞作呈現(xiàn)出濃厚的文化底蘊,少“故實”的少游詞就像沒有機會讀書的貧家美女一樣,雖美則美矣,卻少了“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氣度。但在“故實”的運用時,須明曉易懂,否則詞作會晦澀難解,便多“疵病”。黃庭堅是“江西詩派”的代表人物,他做詩倡導“點鐵成金”、“無一字無來處”(《答洪駒夫書》),故在他的詞作中,也多用典故。但這些典故有時“用意深至”,“小人不辨”,即晦澀難懂。有的又是“生字俚語”,不免浮淺。而更有詞作,句句用典,不免太多和死板。
“詞中用事,貴無事障?;抟?,膚也,多也,板也,此類皆障也”(清·劉熙載《詞概》),“故實”在易安詞中占很大比重,卻沒有晦澀、浮淺、太多、死板的毛病。我們閱讀易安詞時,常常沉浸在它優(yōu)美的意境、真摯的情感、新奇的語言、和諧的音韻中,而忽視了大量“故實”存在,這些“故實”已經(jīng)水乳交融地與詞情詞韻結(jié)合在了一起,成為“易安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本文有關(guān)李清照所有詩詞文等,均出自王仲聞:《李清照集校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版。其余不再另注。
[1]王仲聞.李清照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
[2]唐圭璋.詞話叢編[M].北京:中華書局,2005.
[3]褚斌杰等.李清照資料匯編[M].北京:中華書局,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