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 瀅[南京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 南京 213000]
作 者:桂瀅,南京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學(xué)。
小說《我們中的一員》的表層文本中,“月亮之子”充滿堂吉訶德式的理想主義,他們充滿懷舊之情,鄙棄物質(zhì)主義,不容于日益物質(zhì)化的社會,其代表人物是主人公克勞德·惠勒。眾多研究者對他青睞有加①,然而表層文本之下的潛藏文本卻對“月亮之子”的屬性進行了解構(gòu),顛覆了他的純潔形象。
克勞德在一場橄欖球賽中認識了尤利烏斯·埃利希,后者邀請他到家中做客,首先吸引他的是埃利希家中的陳設(shè)。碩大的中國碗、系著領(lǐng)帶的拜倫石膏胸像、瑞士田園畫以及舊家具這些既富有浪漫氣息又不失懷舊色彩的物件與飽受“文化滯差”②折磨的克勞德一拍即合。極具諷刺意味的是,克勞德注意到那只中國碗里裝滿了香煙。這個細節(jié)立即令他想起母親惠勒太太從不允許他在房里抽煙,而埃利希家的兒子們明顯可以。同一細節(jié)在克勞德輟學(xué)后又出現(xiàn)了一次,他依舊滿腹牢騷地抱怨母親的禁令。前后兩個細節(jié)透露了克勞德懷舊之情的虛偽。
過去的意識表現(xiàn)在歷史中即為傳統(tǒng),表現(xiàn)在個人身上即為記憶??藙诘滤诘倪呞镄℃?zhèn)共歷經(jīng)二三十載,遠談不上歷史與傳統(tǒng)。弱冠之年的克勞德常悲嘆:“歷史之書已不會再有續(xù)篇,因為人類已到了貪得無厭的晚年,高貴的進取精神已永遠湮滅。”③這句貌似深刻的評論實質(zhì)是年輕的克勞德“為賦新詞強說愁”的矯情之語。眾所周知,美國的西部運動是印第安人的夢魘,熙熙攘攘的拓荒者皆為利益而來,他們貪得無厭,“高貴的進取精神”無從談起??藙诘滦哪恐心切┨摶玫膫鹘y(tǒng)和記憶更多來自沃爾特·司各特爵士的“威弗利系列”小說。他從小記得有一支山歌一遍遍重復(fù):“他們讓杰西·詹姆斯躺進了墳?zāi)??!苯芪鳌ふ材匪故撬靖魈氐耐≌f《杰西·詹姆斯傳》的主人公??梢酝茢?,克勞德讀過并喜愛司各特的小說。沃爾特·司各特生逢蘇格蘭與英格蘭統(tǒng)一融合之際,當(dāng)時英格蘭已步入工業(yè)化的進程,而蘇格蘭高原仍存在一些原始的生活方式和氏族制度,司各特親眼目睹歷史發(fā)展的腳步,才得以抒發(fā)今昔之嘆。相形之下,克勞德只是這種懷舊之情的消費者。他選擇了“過去某一階段的形象”④作為一種欣賞口味,但并不清楚歷史的來龍去脈。如果將真正的懷舊之情比作珍貴的古玩,那么這種靜止的、平面的形象便如同其贗品一般,只需手執(zhí)放大鏡細細觀察便能找到破綻,兩度糾結(jié)于抽煙問題明顯有悖于司各特緬懷的騎士精神。在中篇小說《一個迷途的女人》中,拓荒時代的福瑞斯特上尉言行高尚并富有騎士風(fēng)度。他若想抽煙,必要征得在場所有女士的同意。為此,他會不厭其煩地詢問每一位女士的意見。克勞德若真正懷舊并崇尚傳統(tǒng),他也應(yīng)該主動詢問母親是否允許他在室內(nèi)吸煙,而不是對她的禁令一再腹誹。
隱含作者除了揶揄克勞德的懷舊之情外,對他矛盾重重的財富觀也洞悉透徹。埃利希太太的表妹到林肯市舉行音樂會,埃利希一家攜克勞德前去捧場,這趟音樂之旅同時也給了克勞德一次自我展現(xiàn)的機遇。
克勞德按照吩咐脫下大衣,露出他那身新做的黑色絨面呢套裝。埃利希太太從他那修長的雙腿、勻稱的上身一直看到他那正向她頷首致意的有一頭紅發(fā)的方方正正的腦袋。她拍著雙手露出了笑臉。……克勞德開始把她的東西放進他的大衣口袋;觀劇望遠鏡放一邊,扇子放另一邊。她把一副長柄眼鏡放入她的手提包,包里已有香粉盒、手巾和嗅鹽——甚至還有一小銀盒薄荷滴劑,以防她萬一會咳嗽。她戴上長筒手套,披上花邊頭巾,然后擺好姿勢準備穿上克勞德替她展開的夜禮服披風(fēng)。等她伸手挽定克勞德的胳膊,向她的兒子們點頭致意之時,他們?nèi)悸冻隽诵δ槪⒏酉矚g克勞德了。如果說她繪就了一幅色彩艷麗的小品畫,他那副從容不迫的保護者的神態(tài)就是這幅畫的畫框。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以上這段文字便是音樂會的高潮??v觀這段描述,可以發(fā)現(xiàn),克勞德最大的快感來源是“角色扮演”,與音樂沒有任何關(guān)系。埃利希太太不是繪就了“一幅色彩艷麗的小品畫”,而是導(dǎo)演了一幕貴婦與騎士的傳奇。她一身華麗的行頭連同匈牙利女仆,儼然一位上流社會的貴婦人,而克勞德立刻入戲,心領(lǐng)神會地擺出一副“從容不迫的保護者的神態(tài)”。可以說,埃利希太太精心打造自己貴婦形象的同時,順便幫克勞德圓了向往已久的騎士夢。但敘述者告訴我們,埃利希一家非常窮困,他們的父親早逝,埃利希兄弟即使在求學(xué)期間也不得不努力兼職以維持拮據(jù)的生活。聯(lián)系上下文的信息,可以斷言此處埃利希太太十足的貴婦派頭其實隱含了作者的反諷,她明明過著潦倒的日子卻愛扮作貴婦欣賞音樂會。表層文本一本正經(jīng)地再現(xiàn)她的表演,仔細推敲上下文,便可知潛藏文本對她進行了含蓄的諷刺。但克勞德對這種生活方式深以為然,他稱贊他們“完全懂得怎樣生活”。對克勞德而言,包括“角色扮演”在內(nèi)的埃利希家體面的生活方式其實是他反抗內(nèi)心卑賤意識的一種手段。
克勞德自卑感深重,最令他感到卑賤的是自己“鄉(xiāng)巴佬”的形象。小說伊始,克勞德打扮一新準備開車到城里看馬戲。老惠勒命他與粗野邋遢的雇工一起趕著騾車進城賣掉幾張臭牛皮。這個命令使他萬分掃興,他深惡痛絕那些能顯示出他鄉(xiāng)下人身份的東西。此外,在林肯市求學(xué)期間,克勞德常去劇院,但僅有膽量坐在票價最低的頂層樓座,“因為他知道自己看上去像個乳臭未干的鄉(xiāng)下小伙子”。甚至在克勞德看來,“Claude”也是個試圖顯得文雅的鄉(xiāng)巴佬的名字?!霸谀乃l(xiāng)村學(xué)校里都可以找到一個頭發(fā)棕紅、雙手粗糙、留著鼻涕的小男孩名叫克勞德?!备愀獾氖?,周圍的人有時會將他的名字叫錯為“Clod”,而這個詞確實有“鄉(xiāng)巴佬”的意思。在命名問題上,凱瑟一貫用心良苦。小說《我的安東妮亞》中的敘述者吉姆·伯登,由于遠離故鄉(xiāng)成為大都市中的漂泊者,承載著地域差異帶來的文化重負,因此他姓伯登,即“Burden”,有“負擔(dān)”“重荷”之意。在《我們中的一員》中,克勞德虔誠的母親名為伊萬杰琳,即“Evangeline”,有“天使”“福音的信差”等意思;而害怕成為鄉(xiāng)下人的克勞德卻常被稱為“Clod”,其中針對克勞德的諷刺可以言傳意會。
老惠勒是個富有的農(nóng)場主,但在他看來金錢是資本,用作買更多的土地賺更多的錢,于是克勞德的衣食住行非常簡單。當(dāng)愛慕虛榮的克勞德遇到假扮貴婦的埃利希太太時便深感投緣,盡管不認識樂譜也絲毫不妨礙他欣賞音樂會的雅興。于克勞德而言,音樂會是他與從前那個卑賤的鄉(xiāng)巴佬克勞德的巔峰之決。此役之后,他將完全擺脫鄉(xiāng)巴佬身份,重構(gòu)起出身高貴、風(fēng)度翩翩的騎士形象。那場音樂會完全是他的戰(zhàn)場,與音樂家、歌唱家們無關(guān)。敘述者對音樂會不著一字,反而濃墨重彩地表現(xiàn)克勞德的“戲份”也暗示了這一點。于是,當(dāng)克勞德在農(nóng)場上對金錢表示蔑視時,敘述者忍不住稱他的輕蔑越來越“幼稚”,并引入了一個意味深長的片段:克勞德與雇工丹一起收玉米,丹的效率不及克勞德高,他為自己辯護道:“克勞德,你收玉米就像撣地毯一樣起勁,這很正常;那是你的玉米,或至少是你父親的。這些土地將永遠把你們和辛勞連在一起。但一名雇工除了力氣便一無所有,所以他得省著點力氣。我想我也得把那點力氣省下,我在誰家的玉米地里都不會干得太起勁?!钡さ倪@番話揭示了法蘭克福鎮(zhèn)乃至整個美國的社會現(xiàn)實,即“不擁有財產(chǎn)的人是擁有者的奴隸”。倘若克勞德否定財富,不但埃利希家那樣考究的生活無法實現(xiàn),而且他需要接受丹這種赤貧的狀態(tài)。幸好克勞德只是擺個姿態(tài),從根本上講他詛咒的不是財富,而是老惠勒支配財富的方式。一旦財富允諾他種種體面和好處時,他便在第一時間妥協(xié)享受。
榮格認為,“真正的現(xiàn)代性意味著自動宣告破產(chǎn),重新去理解貧困和堅貞的誓言,并且拋棄歷史作為贊許而賜予的一切榮耀”⑤。真正的現(xiàn)代人勇于直面虛無,不受名韁利鎖的羈絆,他們是蕓蕓眾生中的獨行者。從這個意義上講,克勞德只是榮格筆下的偽現(xiàn)代人,隱含作者通過精心編織的潛藏文本最終摘下了他偽裝的面具。
① 劉海平、王守仁主編:《新編美國文學(xué)史》,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② [美]理查德·H·佩爾斯:《激進的理想與美國之夢》,盧允中、嚴擷蕓等譯,上海外語出版社1992年版。
③ [美]沙倫·奧布萊恩主編:《威拉·凱瑟集》,曹明倫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7年版,第1276頁。本文以下凡引用此作品,均引自這一版本,不另加注。
④ [美]弗·杰姆遜:《后現(xiàn)代主義與文化理論》,唐小兵譯,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7年版,第227頁。
⑤ [瑞]C.G.榮格:《尋求靈魂的現(xiàn)代人》,蘇克譯,貴州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23頁。
[1]James Phelan等主編.當(dāng)代敘事理論指南[M].申丹等譯.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7.
[2][美]W.C.布斯.小說修辭學(xué)[M].華明等譯.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87.
[3] Woodress,James.Willa Cather:A Literary Life[M].Lincoln:UniversityofNebraska Press,1987.
[4][美]埃德蒙·威爾遜.阿克瑟爾的城堡[M].黃念欣譯.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
[5]李公昭.文本與潛文本的對話——重讀薇拉·凱瑟《我們的一員》[J].外國文學(xué)評論,2007,(01).
[6] 申丹.敘述學(xué)與小說文體學(xué)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4.
[7] 楊金才主編.新編美國文學(xué)史(第三卷)[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