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華[廣東科學技術職業(yè)學院人文社科學院, 廣東 珠海 519090]
作 者:王光華,廣東科學技術職業(yè)學院教授,主要從事中國當代文學、秘書實務及口才訓練教學和研究。
楊文豐教授的散文集《自然筆記——科學倫理與文化沉思》《蝴蝶為什么那么美》雖然都是生態(tài)散文,但“既不是布封那種對動物進行描述的隨筆,也不是法布爾那種觀察描述式小品。科學知識在楊文豐的筆下,主要只是作為寫作題材,說明或解釋科學知識并不是最終目的,而是以科學知識為平臺,更多地是為了表現科學美、文學美和哲理美,以達到人文精神批判之效果;或者說,他的每一篇散文,都是透過在我們周圍卻時常被我們忽視的自然科學現象,而引發(fā)出對社會、人生、倫理的沉思、感悟,以揭示哲理?!雹購垯幭壬摷皸钗呢S的散文揭示了哲理,其實楊文豐的生態(tài)散文還包含著一種深切的文化情懷——生態(tài)文化和教育文化情懷??梢哉f,他的生態(tài)散文就根植于生態(tài)文化和教育文化?!爱敶⑽脑诤荛L的時間里整體思想質量的下滑,最根本的原因是失去了文化的根性。由于沒有文化的強大依托,缺少文化血液的涵詠滋潤,散文自然也就沒有內蘊,便不可能走向精神上的開闊和深沉?!雹跅钗呢S教授作為一直執(zhí)著于從教學到教育教學管理再到學校管理工作一路走來的學者,所積淀的深厚的教育情結及教育教學理想,必然會投射到他的創(chuàng)作中,使其創(chuàng)作具有教育文化的色彩和光亮。
從文化含義來說,楊文豐的散文更宜于叫做“綠色散文”(楊文豐語),他散文精神上的開闊和深沉是浸潤著綠色般的朝氣和純凈,正像他的教育理想絕不會向勃勃生機的學生張揚一種暮氣的繁雜的文化精神。借助生態(tài)科學知識這一舞臺和視角,其散文精神資源中的教育文化也通過他表達的情感和哲理顯示出來。楊文豐在一篇《散文之路》中說:“散文家的成功,與其說在于文筆,毋寧說在于心靈?!雹圩鳛橐粋€教育職業(yè)背景的散文家,楊文豐心靈里確實儲滿了教育的情和理。他的散文中有生命無常的悲憫卻并無孤憤哀怨的悲情,有一腔憂患卻并無無垠的蒼涼。其自然平實的表達中又透現出一種溫厚的教育文化底色。他用這種溫厚的文化審美的方式觀照大自然的許多現象,給了讀者特別是求學者“情商和智商以更多的震動和考驗”④。
教育家陶行知說,為教者當“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顆草去”。楊文豐教授的生態(tài)散文不期然地融入了他熱衷教育事業(yè)的赤誠和溫熱。
1.真實的童話般詩意的心境,虛擬的“講臺情境”。自然科學視角下的生態(tài)物事,何以會浸潤著一種涓涓的情懷?寫黃昏,是自然的黃昏,又是如此童話般詩意的黃昏:“黃昏的霞彩總像是紅日跌落西天之下的蒼山而濺起的,或許是太遙遠了,那轟響我們已無法聽見。黃昏何以彩霞滿天?”“依然來訪的黃昏,總給人多情、松懈、慈愛、自適和似有似無的幾分神秘。在黃昏面前,人啊,總能不心存深深的感恩?”(《黃昏》)作家詩意而又有生命質感心境的表達是諄諄情意而不是自我陶醉和向人傾吐,這其中潛隱著作家虛擬的“講臺情境”,仿佛“傳道、授業(yè)、解惑”。在《自然筆記·晨昏線寓言》中,同樣充盈著這樣的真實的心境和虛擬的情境:“晨昏線過處,無非是白綢緞剛剛飄然過去,黑披風就積極拂面而來。滄海桑田,云去云飛。黑夜和白天,對自己體下的江山萬物施行著輪回式的恩澤與壓迫。寓意猶深的是,地球并不是一只裸球,地球穿著一襲綿厚、無色且流動的空氣霓裳,高級動物及其他生物,日日夜夜,全出沒在宛若虛幻的空氣里?!弊匀坏某炕杈€在作家詩意的心境里是“飄然過去”“拂面而來”……這種諄諄的言說加之比擬修辭,形象而明晰,親切而透徹。
還有自然科學視角下的雪原生態(tài)而又詩意化,濃情而又理性:“好多越冬作物,佇立田野,對溫暖的雪被早就翹首以待。甚至有些越冬作物,如冬小麥,只有蓋過雪被,才能完成越冬后的正常的生長周期?!薄把┖陀旰退鋵嵍际峭煸频慕忝茫┤谥焐蟻?。水,由雪融化的水——春水,幾乎是不事張揚地、滿懷愛情地、寬闊地蕩漾在土壤里,沁入土地的懷抱?!保ā度鹧┱棕S年》)這是科學素質培養(yǎng)和人文教育思維的表達。蝴蝶的味覺器官細膩真切而又意味深遠:“別以為味覺器官都天生在舌上。也別以為味覺器官在舌上就高,就正常。蝴蝶沒有舌頭——味覺器官竟在腳上!蝴蝶之腳與蜷曲的軟喙可謂天作之合哪!蝶腳只要一踩上顫抖的花朵,只要想吃食,其精巧絕倫的軟喙就能隨即自如伸張,伸張的長度視花萼的深度而定?!保ā逗麨槭裁催@么美》)這話語,這口吻,恰是教育者的口吻和話語。赤誠真摯的心境,諄諄善誘的表達,親切溫厚的語調,營造了一種虛擬的“講臺的情境”。
2.含蓄蘊藉的情理是隱形的“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文化。楊文豐的生態(tài)散文無論在表達文化批判還是文化頌揚,其文字都不求單刀直入或酣暢淋漓,而是有學養(yǎng)的教育者含蓄蘊藉的“潤物細無聲”表達?!把┍缓亲o莊稼的溫暖,是久遠的、本色的、農業(yè)社會的溫暖,今如此,清以前唐以前秦以前,莫不如此。天寒地凍,積雪盈門。清晨,農民好不容易才推開門,彌眼一片茫茫白,天地銀子世界一般,禁不住喜上眉梢?!保ā度鹧┱棕S年》)對往昔“溫厚而慢節(jié)奏的農業(yè)社會”的向往,無疑含蓄地表達了對現代社會熙來攘往、紛紛擾擾的文化批判,而這種文化批判雖涵蘊豐富卻在文字中細細流出。《蒲福風級》里在把風的級別,用自然景物的“表現”清晰再現后,作家用自己智慧之光點亮讀者的心靈,用自己細如雨絲的文字溫潤讀者的心田:“人類社會原是一個等級森嚴的社會。人類社會一直風聲不斷,而且新的級別,依然在流動產生。我們界定人類社會和自然風物的級別,無非是出于功利。技術在本質上就是最大的功利。技術的歷程,就是人類深一腳踩上‘理想’,淺一腳陷入‘泥淖’的過程?!睆淖匀伙L級聯(lián)想類比到人類社會的層級,也是自然科學視角的“發(fā)現”到人文社會科學層面的反思和批判。這種“潤物細無聲”表達的是潛移默化的教育大情懷和大智慧。
楊文豐教授的生態(tài)散文在打開自然知識的天地之時,也開啟了智慧的大門,這正如教育要教人以知識,但教育沒有智慧的傳遞和啟悟,不是理想的教育。《本色南瓜》是曾經有農村生活經歷的人感同身受的佳作,作家種南瓜,吃南瓜,想南瓜,可以作為南瓜種植的讀本。但作品除了寫盡南瓜本身的特別之處和特別機緣外,它還有別樣的智性啟迪:“今天吃南瓜,令我想到‘本色’兩字。想到自己現在雖棲居繁華的大都市,但本質上還是從山野走出來的,是山野的兒子,不能忘記苦難的過去,不能淡忘清淡的本色?!瓱o論是否艱苦的歲月,都得對一瓜一果感恩,在幸福指數升高的日子,更得生活得清淡。從這個角度看,南瓜代表了艱苦樸素的精神和不忘根本的精神,盡管這些精神,今天正在淡去。”讀了這樣的文字,《本色南瓜》是不是也是當下強調“幸福指數”的社會一個很好的教育讀本呢?而作家諄諄本色的話語,更增添了教育文化的韻味,在知識性、審美性的閱讀中,也得到一種心靈的洗禮,智慧的啟迪。這樣給人以知識、悅人以美感、啟人以智慧的具有教育意味的文字在楊文豐的散文中隨處可見:“美麗的東西都是脆弱的。脆弱的蝴蝶頭上同樣沒有上帝,唯有靠蝴蝶自己,要拯救蝴蝶。”這不是吶喊,而是教育者的智慧點化?!昂沃^蝴蝶的道德?我以為蝴蝶的道德就是忠實于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僭越自己的本能,設法用足自己的生命功能,將自己業(yè)已形成的獨特的‘行為藝術’用至極限,自覺而不做作地展示生命之美,默默為大自然獻上自己美的色彩和氣息,甚至不惜奉獻自己的生命——當需要時?!闭鎿礉夂竦母星椋鞔_而有導向的思想,讓人很容易受到深深的教育感染和啟發(fā),得到一種生態(tài)文化和教育文化的熏陶。在《根》一文中,對根的生態(tài)化的敘寫中作家油然感悟到:“根是有夢的。根的夢永遠在土地上面,是土地上面撐開的不斷傳出鳥聲的如蓋綠云。根在土地里的伸展范圍相當于綠葉掩遮的地上面積。地上的樹冠與地下的根,還呈現準對稱性。樹冠在任何時候,對根,都一往情深?!边@是大自然智慧的結晶,作家智慧的凝結,我感到更是教育文化的眼界和境界。
楊文豐的散文少有艱澀拘謹的內容,豐富的想象和修辭,使他的作品旁征博引,舒展自如,深入淺出,引而不發(fā)。但與一般類似特征的散文不同,他的生態(tài)散文不僅是“形散而神不散”,還具有“形散而物不散”,他每一篇生態(tài)散文形式上雖不拘一格,但所寫的生態(tài)物永遠是作品的原點和基點。有教育常識的人都明白這恰是教育教學強調的“中心”和“重心”的教育文化特征,楊文豐生態(tài)散文里思想和精神不斷升華和升騰,表達上也天上人間,古今中外,但很少游離于原點和基點?!熬壥鞘裁矗烤褪侨伺c自然在剎那間達到了和諧,就是陽光、云霧與人的互相依存、互相體貼達到了恰到好處,就是造化對美幻的偶然垂青。由此,誰還能說看到佛光不是幸運,不是福星高照呢?”(《佛光》)作家對能親見一次且難得一見的佛光,顯然異常驚喜和難忘,欣喜之情回蕩心間,溢于筆端。但佛光依然作為基點和原點,“緣”是作家的感悟:“佛光啊,你的顯現可以說是如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難就難在這緣并不是那么容易顯現;佛光啊,你的顯現難道就不可以說是容易的嗎?倘若具備顯現的條件,倘若有緣。在這地球村,在這人寰,任何事情,只要有緣,只要條件成熟,千年的鐵樹也要開花,萬年的枯枝也能發(fā)芽。正因為有了一份緣,張生和崔鶯鶯在普濟寺在西廂命定就要發(fā)生已成飄逝絕唱的愛情故事;佛光顯現的緣,與塵世間有情人相識相知之緣,又何其相似乃爾!人海茫茫,熙來攘往,多少人擦肩而過,有人終其一生無緣得遇相知,然而有緣人,卻只需要那么一次邂逅,就如紅樓寶黛……”旁征博引,類比推理,又激情勃發(fā),由“佛光”而升騰的“緣”的思想的引導和教育的價值深入人心。
由教育文化追求永恒的生命觀、歷史觀、人生觀等規(guī)律性道理的本體價值觀出發(fā),楊文豐筆下的自然物象無疑大都創(chuàng)作出了一種教育文化的價值和意義。其實,價值意義的直接表達本是一般文學散文力避的,但楊文豐生態(tài)散文一則蘊含了深切真摯的教育文化情懷,二是與他真實的敘寫和真誠的抒懷融匯,加之諸多自然巧妙的比喻、比擬、類比等文學手法的運用,使價值和意義的探究與生態(tài)表達渾然天成。《佛光》一文的最后一部分敘寫佛光其實也無法主宰自己,也身不由己,因由“其一、其二、其三”的客觀科學的內容顯示佛光的無常,作家自然延展,在依托真實的佛光敘述和由衷的感慨抒寫后,對為人、做人以及心靈成長等價值和意義進行原生性生發(fā),從而形成了頗具穿透力和理性力量的思想創(chuàng)新。“大自然的最高境界,或最美好的狀態(tài),就是和諧。然而,和諧永遠是偶然,無常才是必然。……其六,還是更重要的,是你根本就無法自主自己能夠顯現的位置,更遑論自主出現了。誰人不追求地位呢,在這塵寰。就別說你身前身后是一片空茫了。即便你有了顯現的位置,也還得依賴云、霧,依賴太陽,依賴被人發(fā)現,依賴正好是‘三點成一線’。”在《蝴蝶為什么這么美》一文“五、蝴蝶之愛”中,作家通過蝴蝶的“愛情”寫到裴多菲的愛情詩,寫到新近國外的電影《泰坦尼克號》中讓垂垂老矣的露絲眼神一亮的淡綠色蝴蝶發(fā)卡,寫到《參考消息》的一篇文章《愛情源自生物基因》。“愛情也可以是源于一種病,這是一種孤寂病,一種渴望得到知音、希冀美麗共鳴的病。”最后寫到我國經典的愛情故事“梁祝蝶式”愛情。在旁征博引又基于原點中,充分表達了愛情原本的意義和價值以及“愛情是一種孤寂病”的獨到新穎的見解。而文中對話、類比等有類教學的話語方式,分明的邏輯結構,學者嚴謹睿智而又新意的見解,更彰顯了一種教育文化的內蘊?!叭魏挝锓N的愛情都是相似的,都需要‘吸引點’,都需要基礎。”“主動求愛者多為雄性,這與人世相似,雌蝶自然也不是有約必赴。面對高傲的公主,‘一氣之下’的雄蝶大多會果斷地斬斷情絲恨縷,另覓‘天涯芳草’。”“愛情本是自造的責任、自覺的約束和自愿的付出。”“經典”的語句,通過“蝴蝶之愛”推演和啟悟而出,放在教育文化背景下猶似蝴蝶的光彩。
楊文豐自然生態(tài)散文中,陽光、彩虹、蝴蝶、樹根等等越是人們習見的自然生態(tài)物,他卻越是寫出了思想的新意和厚度。在《鳴沙山·月牙泉》一文中,在“查閱”和體驗了這兩處奇異的風景之地后,作者沒有沿著常規(guī)的思路說新談異,而是做了這樣的別開生面的沉思:“對鳴沙山的鳴唱,你可以說是沙子干熱、兇狠欲撲的吶喊,也可以說是五色迷離的小夜曲。在泉的周圍的高處,這些虛幻的夢,飄渺的夢,難道就不具有誘惑?是誘惑,就必然會構成對生命的威脅?!薄爸蒙砣绱说纳姝h(huán)境,月牙泉縱使再有理想——任何思清、想大、向往明亮的理想——都只能以保障生存為前提。如此的理想,能不沉重?能不現實嗎?”“這是真實與傳奇的對峙?,F實與浪漫的對峙?!侵鲃拥目床灰姷母娠L和可感觸的輕飄的流沙合謀,與柔軟、溫靜、孤立、弱小、被動的泉水的對峙?!灰袑χ牛蜆嫵闪艘环N無法排解的矛盾,就是一種貌似中庸的平衡,就是一種蘊藏的黑色危險。”“這真可謂是一種巧合,一種偶然,一種包蘊了隱痛甚至教人潸然淚下的幸運了。而這種境況,還能繼續(xù)下去嗎?能永遠存在嗎?我想,只要鳴沙山仍在,大風仍在,人還在,月牙泉就前途未卜……”獨到的思想泉源汩汩而出,卻沒有任何牽強附會和無病呻吟,教育思想應有的純度、深度、厚度俱有,這因由作家融匯了自己宏闊的視野以及廣泛的生命體驗,因而作品中長成的是思想的樹而不是蕪雜的草。
楊文豐作品中的物象不是一般散文中的意象,他用這些客觀平實的物象獨創(chuàng)出詩意的意境。正因為這些物象的“科學出場”在詩意的意境中被作家“調味”成一道道文化的佳肴,也因了作家教育文化的情懷,淡化了冷峻和濃情,卻深化了思想文化的內涵,作品中的思想表達幾乎都一語中的,無可置疑。正如宗白華所說:“物象呈現著生命靈魂的時候,也是美感誕生的時候。”⑤
① 張檸:《根植科學的另類散文(代序)》,《自然筆記——科學倫理與文化沉思》,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版,第2頁。
②陳劍暉:《詩性散文》,廣東教育出版社2009年1月版,第127頁。
③ 楊文豐:《散文之路》,《蝴蝶為什么這么美》,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1月版,第306頁。
④ 楊文豐:《科學散文散論》,《蝴蝶為什么這么美》,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1月版,第279頁。
⑤ 宗白華:《論文藝的空靈與充實》,《宗白華全集》第2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34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