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俊太
《妝臺秋思》最早是琵琶文曲套曲《塞上曲》中的第四曲,清代李芳園把《妝臺秋思》從《塞上曲》中抽出來改為簫獨奏曲,則是看中了這段曲調(diào)同樣適合于簫笛演奏。這首樂曲在文革前只被作為教學曲使用,很少拿來在舞臺上演奏。文革之后大笛有了發(fā)展,G調(diào)大笛音高比梆笛低八度與洞簫相同,而音色卻較洞簫明亮。1980年前后,杜次文依他的老師陳重先生的演奏譜改編出一個用箜篌伴奏的版本。這個版本增加了遼闊而自由的引子,較原來琵琶曲規(guī)整的六十八板要活潑一些。箜篌清脆明亮與大笛柔美低沉的音色相映成趣,再后來改編成了古箏伴奏,G大調(diào)低音大笛(筒音作6)演奏的經(jīng)典曲目。
此曲共分為四個部分,是用G大調(diào)低音笛(全按作6)演奏,古箏伴奏的一首古曲,應該屬于A商清樂七聲調(diào)式。
引子部分是由兩句組成,前一句是散板,后一句逐漸轉(zhuǎn)為2/4拍,偏音﹟4的出現(xiàn)摻雜著一種思緒進入了陳述式,給演奏者很大的二度創(chuàng)作空間。A部分由六句組成,速度變?yōu)槁澹叭浞謩e由“mi”“re”“do”三音結(jié)尾,后三句分別由“mi”“re”“l(fā)a”三音結(jié)尾,由此可以把這六句看作是同頭換尾的兩大句,音階的下行,加之低音大笛的低沉的音色,樂曲凄楚纏綿,如泣如訴。樂曲的B部分是全區(qū)的高潮部分,由四句構(gòu)成,前兩句是通過低音大笛的高低八度在音色上形成的強烈對比烘托了氣氛,增強了樂曲的藝術性。第三句和第四句中間加入了古箏間奏,有情緒的轉(zhuǎn)折、遞進性的因素。第四句是整個曲子的高潮句。由于我國古代的音樂審美觀念中講究和諧、寧靜,在此句中出現(xiàn)了高八度的偏音﹟4短時停留以及緊接著出現(xiàn)的“do–la–sol”式的模進下行,表現(xiàn)出一種內(nèi)心的不平靜和無奈的心情。A′部是A部的再現(xiàn),但在演奏的速度上變慢,有安靜、結(jié)束之感,手法上較A部更加細膩和含蓄。整首曲子在引子和A、AB部分之間有古箏的間奏,A′部分中間出現(xiàn)兩次間奏,有低音大笛和古箏的共同演奏。
我們演奏任何一首作品,都免不了要有前期的準備工作,但對此作品,我們要更加細心,盡量去按照古人的審美標準去完成它。首先,要仔細地讀譜,對每一個速度、力度、換氣以及表情記號都不能忽視,認真地分析作品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聯(lián)系與相互關系,比較它們之間情緒、速度、力度和韻律變化,從理性的角度把握作品的音樂形象。其次,通過音像資料或現(xiàn)場感受從感性上了解和把握該曲。最后,把這些前期的工作都做好了,我們就有了一個基本的衡量標準,有了這個標準,我們就可以開始演奏,從慢到快,達到最后的熟練程度。
基本功力是通過長期的練習過程中形成的一種最佳習慣和最佳狀態(tài)。主要是指氣、指、舌在演奏作品中的獨立運用和相互配合程度,也就是說在作品的演奏當中,氣、指、舌的某一種需要強調(diào)時,其它兩者不能受到影響,需要三者或兩者配合時必須有機地配合,這就要在平時多注意這些方面的的練習。梆笛一般是注重指頭、舌頭的的靈活度,曲笛一般注重的是氣息的控制力和氣息揮灑自如的運用能力,然而氣息控制運用能力的好壞對笛子的音色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秺y臺秋思》這首樂曲是一首曲笛作品,自然是對氣息和音色的要求比較嚴格,要演奏好這首作品,我們要從以下三個方面來把握:
(1)音色特點的把握。在該曲的演奏當中,音色要求通透,飽滿而又含蓄,在音樂的表現(xiàn)力上強弱的變化幅度較大,強奏潑氣如水,弱奏惜氣如金,演奏時對音色的控制是尤為重要的,也就是說該樂曲在意境的把握中對音色的控制要求較高,需要有扎實的基本功力支撐。(2)氣息的運用和控制。氣息的運用和控制,就是人們常說的所謂的氣要沉入丹田,運用小腹以及橫膈膜的肌肉力量作用于氣流,通過正確的口型口風吹奏出的笛子音色較通透,飽滿,不至于發(fā)暗,虛浮。(3)對該作品的神韻、內(nèi)涵和音樂形象的把握。通過對《妝臺秋思》這首作品的接觸和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古曲的創(chuàng)作與演奏更現(xiàn)代音樂存在著一定差異。從音樂的理論體系來說,它的節(jié)奏節(jié)拍、速度力度都不是那么量化的十分嚴格,從審美標準來說,它更加注重靜遠、和諧的韻律和神韻意境,主觀發(fā)揮的空間較大,只從譜面上看到的標記不足以讓演奏者對作品能夠深入理解和意會,它要求演奏者具備豐富的想象力和較高的綜合藝術修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