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小怡
戲曲者,“以歌舞演故事也”。這說明“歌”對于一個戲曲演員來說,是多么地重要。戲曲表演中“四功”、“五法”里的“唱念做打”,其“唱”也不是擺在第一位的么?可見,對于一名演員,但凡與聲樂有關的,具備一副好嗓子,無疑是必須的、首要的,也是關鍵的。當然,唱戲或是唱歌,也就是說,一切聲樂藝術對吐字發(fā)音所要求的輕與重、疾與緩,以及對行腔所要求的準確、飽滿、圓潤、自如的演唱技巧方面,有著它們共同的一面。所謂“善歌者必先調其氣”。按歌唱聲訓的要求來說,呼吸、共鳴、咬字吐字等,都是最基本的環(huán)節(jié)。首先,呼吸是發(fā)聲的基礎,也是歌唱的原動力。在歌唱中,如若氣息運用不當,會導致聲音發(fā)抖;若吸氣不深,氣息沒控制好,聲音也就缺乏穿透力。按聲訓要求中的“胸腹式結合呼吸法”,應是演員必須要掌握好、運用好的一種方法,也是演員在演唱時具有良好歌唱狀態(tài)的方法,同時還是延長演員演唱生命力的方法。再說共鳴:我國傳統(tǒng)對歌者要求的“立音”、“腦后音”、“鼻音”等說法,既為共鳴法。若以現(xiàn)時瓊劇演員歌唱的情況看,基本上是用口腔、胸腔共鳴法,而且運用得也不是很恰當,所以舞臺演唱的效果總感覺有所欠佳。
其實,我在藝校學瓊劇表演時,對于學“唱”的這門功課里,主要學的還是瓊劇的各種唱腔,比如說瓊劇都有什么唱腔,分有哪些板式,這些唱腔的特點是什么,起什么樣的作用,表達何種情緒……等等。雖然在學唱唱腔中會涉及到一些發(fā)聲和運氣的方法或者說要求,但僅是教唱老師的個人經(jīng)驗之談。至于科學的“聲訓”課程,尚沒有系統(tǒng)地學過。有人說過,“藝術也是技術”,從某方面來說是有一定道理的。如若不能很好地掌握好一定的技術,那么,藝術的表觀就會受到極大的限制;藝術得不到很好的表現(xiàn)和發(fā)揮,自然也就達不到感人的效果了。因此,從學校畢業(yè)進入瓊劇院后,我就注意在實踐中去探求、去尋找、去摸索……二十余年來的舞臺實踐,我認識到了演唱好除了應具備一定的藝術潛能和藝術修養(yǎng),在演唱中注意發(fā)聲、吐字、行腔等方法和技巧,講究以情帶聲、以情傳聲、聲情并茂、字正腔圓、形神兼顧等藝術特色的發(fā)揮外,平時搞好聲訓和保護好嗓音,也是極其重要的。
其實,保護嗓音與聲訓是一體的。我認為,在平時的聲訓中和保護好嗓子,主要應注意這幾點:
首先是循序漸進。發(fā)聲練習必須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每一次練習都不應超過自身的能力,不論個人嗓音的先天條件有多好,在聲音訓練上都不能急于求成。比方說音階練習,首先應在三度范圍內(nèi)練習。也就是說,應在三度范圍內(nèi)環(huán)繞著一個中心音,向上或向下進行練習,才能很好地促使聲音鞏固,輕松自然地練習好中聲區(qū)。待中聲區(qū)的音鞏固之后,再半音半音地,也即小一度小一度往上擴展音域。在練習音域的同時,還要進行一些技巧性的練習,如跳音,快速音階,裝飾音……等等。在聲音上,不一定非得強求音量的發(fā)展,而是要求自然音色優(yōu)美和聲音的靈活性。在音域上,也不應采取硬練高音辦法,基礎在于中聲區(qū)鞏固之后,高音才能逐步發(fā)展。還有一點,我認為,在聲音或自已的聲帶還沒有鞏固前,不可進行突強突弱這種技巧性要求很高的練習,一定要循序漸進地發(fā)展。
其次是不可過度用嗓。演唱方法即使正確,但用嗓過度,超過聲帶負荷,就很容易發(fā)生聲帶運動失控、失調和失誤,就會引起聲帶運動性創(chuàng)傷。這種創(chuàng)傷有急性創(chuàng)傷,如聲帶充血、水腫或出血等,慢性創(chuàng)傷,如聲帶肥厚、小結、息肉等。
第三是聲訓和嗓音保護相結合。聲訓應在身體健康的情況下進行,如咽部感到不適,就少唱或休息,為了保持良好的發(fā)聲生理狀態(tài),演員應加強精神方面的修養(yǎng)。
比如說演出前要先作幾分鐘的練聲,就是所謂開嗓子,潤嗓子,不作練聲突然演出,冷嗓子演唱是最容易壞嗓子的,會使聲帶做強烈的運動,而使嗓音受損。睡眠,對于演唱者來說也很重要,要保證有充分的睡眠時間。另一方面是要避免食用過多含刺激性的東西,患有傷風感冒及女性在經(jīng)期不宜聲訓,否則會引起急性喉炎,聲帶水腫,充血現(xiàn)象,進而產(chǎn)生慢性喉炎,長期不愈的將導致聲帶長小結。
還有一點,我覺得學習發(fā)聲技術與對音樂的聽覺的練習是分不開的,平時要多聽些正確的音響錄音,要多“洗”耳朵,既可加強聽覺對聲音或音準的分辨能力,又能提高思考分析和欣賞判斷的能力,讓好的聲音音響和正確的發(fā)聲感覺在頭腦里得到不斷鞏固,從而建立起正確的音響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