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夏(徐州市檔案局,江蘇徐州,221018)
1945年潘琰在昆明西南聯(lián)大
“昆明慘案”那一幕往事,距今60余年了。由之引發(fā)的“一二·一”運動,正如聞一多先生所言:“運動聲勢之大,群眾參加面之廣,學生斗爭的頑強和堅持時間之久,在中國學生運動史上都是罕見的?!标P(guān)于“一二·一”運動的研究史不絕書;在“一二·一”運動中犧牲的4位烈士也不斷地被后人緬懷、紀念。對于徐州人民來說,那份記憶深處的感動與驕傲或許更多地來自“四烈士”之一的潘琰。這位生長于彭城大地的巾幗英雄為理想而獻身的革命精神和浩然之氣長留天地。
據(jù)記載,1945年11月25日晚,西南聯(lián)大舉行反內(nèi)戰(zhàn)時事大會,吳晗、周新民、聞一多等參加,錢端升、伍啟元、費孝通、潘大逵四位教授就和平民主、聯(lián)合政府等問題發(fā)表演講,與會者達6000多人。大會進行中,國民黨軍隊包圍會場,用沖鋒槍、機關(guān)槍、小鋼炮對會場上空射擊,進行恐嚇。次日,昆明3萬學生為反對內(nèi)戰(zhàn)和抗議軍警暴行宣布總罷課,提出立即停止內(nèi)戰(zhàn)、撤走駐華美軍、保障人民民主權(quán)利、建立民主的聯(lián)合政府等口號。12月1日上午11時許,國民黨當局派出大批“軍官總隊”隊員和特務(wù),向各校進攻。西南聯(lián)大師范學院是進攻重點,50多名“軍官總隊”隊員和特務(wù)蜂擁而入,學生猝不及防,連連后退至昆華工校。師院學生一邊進行自衛(wèi)反擊,一邊聯(lián)絡(luò)昆華工校的同學前來支援。潘琰、李魯連等幾名師院學生沖至最前并高呼:“中國人不打中國人!”在學生們的奮力反擊下,敵人被迫退出師院大門。突然,敵人擲出兩枚手榴彈,炸倒多位學生,潘琰胸部和腹部受傷,手指被彈片削掉,血流不止,仍奮力搶救其他負傷同學。幾名特務(wù)見狀,用尖頭鐵棍向潘琰腹部猛刺數(shù)下,其余同學趕來搶救,潘琰傷重倒地之際仍向身旁的黃品程喊出:“黃品程報仇,同學們團結(jié)”這一響亮的召喚。后送至醫(yī)院,因傷勢過重,于當日下午5時許犧牲,年僅30歲。
1945年12月1日,于再、潘琰、李魯連、張華昌4名學生殉難,繆祥烈等25名學生重傷,30余名學生輕傷,這就是震驚中外的“昆明慘案”。慘案發(fā)生后,全國各地相繼爆發(fā)聲援活動,反內(nèi)戰(zhàn)運動席卷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許多原本抱有幻想的愛國青年,徹底認清了蔣介石和國民黨政府的真實面目,轉(zhuǎn)而投身革命?!皞ゴ蟮恼x的學生運動和國民黨政府之間的尖銳斗爭”的第二條戰(zhàn)線的序幕由此拉開。
殉難的四烈士中,潘琰和于再均是中共黨員。潘琰,1915年10月17日出生在徐州市一個封建家庭,1937年12月中斷在江蘇省立徐州女子師范學校的學習生活,報名參加第五戰(zhàn)區(qū)“抗敵青年軍團”,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45年12月1日英勇犧牲。從國民黨第五戰(zhàn)區(qū)“青年干部訓練團女子軍事組”的區(qū)隊長轉(zhuǎn)變?yōu)橐幻泄颤h員,并為革命理想獻出年輕寶貴的生命,其中的始末緣由耐人尋味。
潘琰胞弟潘玉琛向前來掃墓的師生講述烈士英勇事跡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fā),全面抗戰(zhàn)開始,正值讀書人拂衣振起,恨不能投筆從戎之際。潘琰雖為女子,其性格卻頗有血氣,義骨俠腸。少年時,她就經(jīng)常吟誦秋謹?shù)脑姡骸敖甬T已缺總須補,為國犧牲敢惜身?”“休言女子非英雄,夜夜龍泉壁上鳴?!逼湓娖溲?,注出其人格精神。民族危亡之秋,巾幗不讓須眉,潘琰毅然報名參加第五戰(zhàn)區(qū)“青年干部訓練團”,準備奔赴抗戰(zhàn)前線。臺兒莊戰(zhàn)役方酣之際,“青年干部訓練團”期滿結(jié)業(yè),潘琰等學生軍的際遇卻是命運蹉跎,未及奔赴沙場,已然接到從徐州撤退開赴湖北的命令。抵達湖北后不久,蔣介石為推行對日妥協(xié)政策,竟以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名義下令將“青年干部訓練團”學生軍全部就地解散。
國難當頭,山河破碎,一腔熱血,壯志難酬。面對殘酷的現(xiàn)實,潘琰何去何從?事既不可為,而胸懷又“格格欲吐”,“讀書未成先學劍,用劍無功再讀書”。情由種種,或許黃仁宇先生所言切之近之。1939年春,潘琰考入湖北省立建始女子師范學校。學習期間,國民黨政府明目張膽地違反國共合作協(xié)議,大肆壓制共產(chǎn)黨的愛國活動。面對嚴峻形勢,潘琰毫無畏懼,積極參加校內(nèi)進步活動,其踏實的工作作風和出色的革命宣傳,受到中共建始女子師范學校支部的贊賞。在黨組織的幫助、引導下,同年夏,潘琰在學校后山樹林中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實現(xiàn)人生道路上最為重要的轉(zhuǎn)變。
1995年,潘琰生前好友黃白將珍藏多年的烈士手跡——散文詩《懷念》贈予潘琰之弟潘玉琛。2009年,共和國成立60周年之際,徐州市檔案館面向社會各界征集革命歷史檔案文獻,潘玉琛先生將此手跡無償捐獻國家,于徐州市檔案館永久保存?!稇涯睢窞?943年9月潘琰至四川省合川縣(今重慶市合川區(qū))后寫就?;蛟S可藉此詩為烈士之心路歷程作一注腳,讀出女中豪杰那份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的執(zhí)著情懷。
松樹坪,你幽靜的山巒,雖然你位于××的要道,而你仍無城市的嘩喧——在這兒我住了兩年!
你白霧,你青的山,你嚴冬的風雪,你夏日的烈炎,你陰雨晦暗的日子,你月白風清的夜晚,??!你給了我多少的懷念!
松樹坪,你蓊郁的山巒,雖然你外貌莊嚴如楚處子,你是數(shù)百健兒的講壇——在這兒,我從事于學理的鉆研。
在松林中,在崖石下,在茅屋旁,在豆架邊,那親熱的面孔,那詳細的講解,那熱烈的批評與爭辯,多可歌誦的深厚友誼喲!像陽光的耀炫!
松樹坪,你溫柔的山巒,雖然你處于××的一隅,你是世外的桃源——也就是這樣的使人留戀!
碗大的柚子,刺猬似的毛栗,蜜甜的棗子,還有胡桃,松子,金黃的橘柑。
鄉(xiāng)姑??!是那樣的美健!青年的小伙子,肌肉隆起如山!唅著煙袋的老頭子,悠然的看望著田畝,白發(fā)的婆婆,彎了腰在紡棉。
記得是一個中秋的夜晚,也就是我離開你的前幾天,月是那樣的明亮,遠山和近林,介著輕淡而模糊的線。我徘徊于青香的柚子樹下,想著我離開家的四個年!而今喲!而今!我將又和這情景握別了,松樹坪!你使我欲去而又依戀!我仰觀著月明,低視著疏葉影,心中說不出是慷慨還是纏綿???
西南聯(lián)大校門內(nèi)潘琰犧牲處紀念亭
潘琰手書散文詩《懷念》之首頁
松樹坪,離開你整整的三年!遂著生活的浪卷,我又踏進了民族復興的根據(jù)地——四川!整日里,在窮病的交迫下,我是怎樣的數(shù)著今天,明天!
松樹坪,離開你整整的三年!以我現(xiàn)在的心情來懷念你,更增加我對你的想念!?。∷蓸淦?,你美麗,溫柔,壯??!
琰寫于來合后1943.9
據(jù)湖北省建始縣檔案局檔案資料記載:1938年武漢淪陷前夕,湖北省政府將武漢和鄂中、鄂西、鄂東的公私立中學合并為“聯(lián)合中學”,后西遷鄂西各縣。原在武昌的湖北省立女子師范學校與其他地區(qū)的女師合并后,遷往建始縣城郊松樹坪,稱“建始女師”。西遷之際,黨組織特意選派一批黨員返校繼續(xù)讀書,發(fā)展中共地下組織。10月25日武漢失守后,許寶珍(許云)受中共鄂西特委指派赴湖北省立建始女子師范學校讀書,并通過建立黨組織把女師學生組織起來,振作精神,面對抗戰(zhàn)的嚴峻形勢。1939年3月,中共建始女師地下支部成立,許寶珍任書記。1940年夏,國民黨當局在鄂西大肆搜捕共產(chǎn)黨員,為保存革命力量,根據(jù)中央指示和鄂西特委部署,女師黨支部校內(nèi)原有黨員全部撤離,另派新黨員進校讀書。此時,女師支部黨員有許寶珍、聞立玲、崔家蘭、潘琰等。
這則檔案史料與潘琰的《懷念》兩相對照,可以發(fā)現(xiàn):一、詩中通篇提及令潘琰深深眷戀的“松樹坪”應(yīng)為建始女師遷后新址,也正是潘琰光榮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的地方。二、詩中言及“學理的鉆研”、“詳細的講解”、“批評與爭辯”以及“深厚的友誼”印證了黨史資料的相關(guān)記載。潘琰在“建始女師”入黨之后,積極參加黨支部安排的各種秘密活動,主動找同學們談心,介紹大家閱讀進步書刊,喚醒同學們的覺悟,認真完成組織交付的各項任務(wù)。三、詩中末尾兩次提及“松樹坪,離開你整整的三年”,并具落款時間為1943年9月,據(jù)此可印證1940年國民黨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潘琰等人成為國民黨搜捕的重點對象,根據(jù)黨組織決定,在同年9月左右緊急撤離。
潘琰烈士遺作、圖片及紀念書籍
1937年12月27日,為了抗戰(zhàn),潘琰隨青年軍團離家南下。時值寒冬,大雪飄飄,兵車轔轔,潘琰豪情萬丈,在堂弟潘玉嶙的手冊上題下“今日請得長纓去,哪管他日幾人歸!”然數(shù)年間輾轉(zhuǎn)漂泊,真可謂“報國無門”?!笆曜韷籼祀y醒,一寸芳心鏡不塵”,執(zhí)著的她始終追尋著救國救民的真理。1940年秋潘琰為了革命奉命轉(zhuǎn)移,從湖北恩施到四川重慶、樂至,1943年考入被譽為“民主堡壘”的西南聯(lián)大。三年期間,千里奔波,歷盡磨難,無論環(huán)境如何艱險,她始終堅信革命理想,積極投身到反內(nèi)戰(zhàn)、爭民主的斗爭中去。在潘琰短暫而又光輝的生命旅程中,“建始女師”的學習經(jīng)歷、生活時光和美好友誼始終是她最為珍貴的記憶。松樹坪的青山翠谷、深流激湍留下了她的青春足跡,也見證了她一生中最重要、最光榮的時刻。
據(jù)潘玉琛先生介紹,1946年春,潘琰的骨灰被運回徐州,安葬在故里獅子山鄉(xiāng)下河頭村。烈士的一生,雖如驚鴻般短暫,卻似夏花般絢爛。六十年滄桑巨變,共和國薪火相傳。惟愿朝陽常照我土,莫忘烈士血染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