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月峰
河南東南部的周口被視為陳楚故地的中心區(qū)域,歷史和文化底蘊深厚。這些優(yōu)越的自然條件為孕育形式多樣的民間美術提供了肥沃的文化土壤。陳楚故地更是濃郁傳統(tǒng)集聚的地方,由于曾經的交通和文化的封閉遺存下了極其深厚的中原區(qū)域民間文化,在這里較完整的保全著多種民間美術,造型特點、裝飾風格有較強的地域特征。文化積淀、習俗風情、地貌環(huán)境給民眾意識、情調、志趣、喜好等提供了豐富的營養(yǎng)和土壤。民間藝人們用純樸真誠的情感編織出簡潔、純厚、的美。把對生活的熱愛、把心靈、情感及生命的感悟都注入作品,使作品形成的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和虔誠藝術精神。
老城鎮(zhèn)是沈丘縣舊縣城所在地,位于縣境東南27公里處,泉河穿境而過,地理位置優(yōu)越,歷時悠久。明洪武年間,顧家老前輩從山西移民來到這里--城南南大門夏灣村,為了生計開始做饃的生意,由于制作饃手藝精湛,銷售很好,不管是口碑還是做饃的質量在方圓幾里都很出名,人稱顧二別子(原名顧維臣)。當年白面很珍貴,大人不舍得吃,多給老人和孩子吃,饃大了拿不穩(wěn),掉在地上造成浪費,敬業(yè)的顧二別子研制出一種老人、小孩容易拿,造型美觀狀似葫蘆的小白饃,(圖1)并在頂端點一紅色圓點,底面有做胚胎時留下的S型旋紋(民間稱之為太極圖,后又作為辨別真?zhèn)晤櫦茵x的標志),高約6厘米,圓型底面直徑2.5厘米,一公斤面可蒸80多個。顧家花饃個體玲瓏,花樣繁多,面身潔白如玉,日久不裂不霉,即使存放多年,一經蒸餾仍鮮嫩如初,味美之極。人稱“顧家饃”。官宦或商賈都以顧家饃饋贈親友,有錢人家祝壽辦喜事用顧家饃作為禮品贈送以示喜慶,顧家饃在清朝往皇宮進獻被選為御用貢品,因此也有“貢饃”的美譽。
顧家花饃依然延存著幾百年前的家庭作坊形式,創(chuàng)作者以女性居多,使用的多是自制的地鍋,篦子,蒸籠,現(xiàn)在的制作工具雖有所改進但工藝流程沒有變化,仍保持著原汁原味的傳統(tǒng)。在淮陽二月二人祖廟會期間沈丘顧家花饃也會和泥泥狗的小戶經營者一樣拿個籃子相鄰而蹲,招呼南來北往的香客購買。在九十年代前農閑季節(jié)是生產制作季節(jié),現(xiàn)在的顧家花饃生產銷售的旺季在陰歷十一月前后家家作坊都日日不停地制作,為了供應臘月的旺銷,臘月二十前后再去買顧家花饃就買不到了,就算你看到他們還在制作也是賣家預定好的。家庭小作坊春節(jié)前一個月的收入也可以供全家豐衣足食一年。有了經濟保障行業(yè)的發(fā)展就相對穩(wěn)定,從業(yè)人數(shù)也不斷增加。
相互依存的民俗活動帶動了民間文化民間藝人在傳承民間藝術的過程中,將民間藝術的民族本性完好的保存了下來,他們是我國傳統(tǒng)民間藝術的偉大“守護神”。顧家花饃的淵源,以前做饃的都是顧氏的本族人,且傳男不傳女。但從八十年代以后,由于生意興隆,顧姓家族開始雇用外姓人,所以現(xiàn)在鎮(zhèn)上做顧家饃的近百家饃店,除了顧姓外,還有李、趙、張、岳、陳、等6個姓氏。經營者一多反而提高了顧家花饃的社會認知度。
筆者拜會了現(xiàn)今鎮(zhèn)上名氣最大、做工最精、會的花樣最豐富的顧家花饃制作高手——72歲的李白蘭老人,(圖2)精神矍鑠的她身體微胖極慈祥,她自幼跟姥姥(顧姓女兒)學做花饃,嫁到夫家丈夫又是顧家花饃的制作好手。用她的話說“我一輩子都在做花饃,早年是為養(yǎng)家糊口,現(xiàn)在是打發(fā)時間,老伴去世后做花饃更是我唯一的樂趣?!鳖櫦茵x的“獅子滾繡球”“九鳳爭春”都是她老伴首創(chuàng)的。李白蘭老人說,顧家花饃分兩種:一種是通體潔白如玉小白饃,形若葫蘆。別人做出的饃饃底是一個穴口,如人頭頂中的一個旋,而顧家花饃的葫蘆狀造型則是雙旋,叫陰陽二氣,形似八卦的陰陽紋理,尖染紅點,即是人們平時稱作的“貢饃”。 饃做好后蒸也有講究,胚胎做好需晾曬若干時間,滾水裝籠,半小時后掀鍋,掀開鍋后沒有水蒸汽,熱著可以裝包外運,三暑天不霉不變,吃著爽口如飴,嚼著筋道可口。另一種是小花饃,題材廣泛、品種花樣繁多,有十二生肖類、花鳥類、動物昆蟲類、人物類等造型,多選材于常見的動物、瓜果、花草魚蟲和人們喜聞樂見的民間傳說,表現(xiàn)模擬對象最具代表性的特征,注重傳神寫實與夸張手法并舉。在選材上,注意與人們的日常風俗習慣密切相關,多帶有吉利或喜慶色彩。靈活的造型外涂上各種食用色,彩繪以勾線和著色相結合,不僅具有淮陽泥泥狗的特征,而且很接近開封朱仙鎮(zhèn)的木版年畫的色彩。
顧家花饃的用面十分講究,選用的是黑黏土地里收成的小麥,前些年都是用石磨磨出的頭遍精面粉,和面用的水是泉河里兩眼泉眼里的活水,不僅如此,就連發(fā)面用的也是活酵母,所以蒸出來的饃陰干后,質地似石頭般堅硬,表面潔白光亮,但蒸餾后,復原如初,鮮美如新,還能從餾過的饃上剝下一層狀似雞蛋內膜一樣薄的白皮。做饃的工藝十分講究,完全以手工操作、家庭作坊為主,而作坊的制作工具,還保持著原始性、傳統(tǒng)性。顧家花饃的制作工藝從最初的原材料選擇到最后的完工,大概需要經過幾十道工序,其中主要有選擇小麥、加工成面粉、制酵頭、調面發(fā)酵、揉面制坯、蒸制、晾曬、賦彩等工序。每個顧家饃在出鍋前,先后要經手工揉、搓、捏、掀、挑、彈、撿等多道工序。
顧家花饃在400多年的發(fā)展過程中,逐步形成了造型夸張、生動擬人、色彩吉慶、鮮艷奪目、制作精巧的特色裝飾風格。
在裝飾造型的表現(xiàn)方法上顧家花饃簡潔、單純、明快(圖4),準確地傳達了創(chuàng)作者的審美取向與精神特質,使塑造對象更具藝術感染力。在顧家饃的造型中,頭和身比例皆不相稱,再經過藝術處理,如同漫畫的處理風格,給人以夸張而無不實之感、寫實又無造作之態(tài)。
1.擬人:顧家花饃中也用擬人的手法。如植物會微笑、老鼠會抬轎,神情豐富、活潑、趣味性強,活靈活現(xiàn)的表情、動態(tài)讓觀賞者忍俊不禁,不乏幽默搞笑。
2.對比:在顧家花饃作品中,明與暗、大與小、方與圓、曲與直、粗與細的對比,讓顧家花饃具有較強的視覺沖擊力和豐富的裝飾性。
3.變形:變形是顧家花饃常用的造型手段,讓狀態(tài)的動、植物進行變形加工,它們和現(xiàn)實中的形象相比,像又不像,非此非彼,變形處理讓顧家花饃更具個性特征和趣味性,創(chuàng)造出了陳楚故地獨有的裝飾裝飾風格。
4.夸張:對所表現(xiàn)表現(xiàn)的某個部位進行夸張,已達到特殊的藝術效果,是民間藝人在制作花饃時常用的手法。讓有特點的部分進行夸張、突出、放大既能使主題更鮮明又能讓造型更生動,顧家花饃動物造型多選頭部再加以夸張,如同漫畫中的人物頭部是特寫身體比例偏小,給人以喜氣、幽默的感覺。
5.吉祥寓意:民間美術的造型和圖式寓意、聯(lián)想豐富,有諧音寓意,顧家花饃就是用這種寓意來表達對美好理想的追求。如吉祥諧音雞羊;連生貴子諧音蓮子;喜鵲登梅,梅諧音眉,象征喜事就在眼前。指物會意,借助動物或花鳥有美好象征的事物隱喻的形式和美好愿望進行聯(lián)系,如:石榴、桃子、佛手合成的三多紋,意味多子、多壽、多福;牡丹花寓意富貴等。
紋樣的圖案化與抽象化。在陳楚故地的民間美術中,裝飾紋樣的處理經過了人為的加工處理,(圖5)對點、線、面的綜合運用。陳楚故地民間美術的紋樣合理配置點、線、面,構成植物、花卉、云氣、等諸多具有相對含義與形式的裝飾紋樣,這些圖式、紋樣形成了特有的符號語言,凸顯出本地域民間美術裝飾風格。
陳楚故地民間美術的色彩,包含了生生觀、陰陽觀、五行八卦的色彩觀,這個地區(qū)的色彩體系是以我國古老的五色觀為理論依據的。民間藝人們認為只有明快的色彩才能與大自然之美相匹配。陳楚故地民間美術中對色彩的應用非常地考究,其所營造的整體色彩氛圍給人以輕松、鮮艷、明快、熱烈等美的享受,將傳統(tǒng)色彩的應用盡量發(fā)揮得淋漓盡致,在整體設色上具有和諧統(tǒng)一的特征。
民間美術根植于民間,是實用與審美、物質與精神的完美統(tǒng)一。以白做底的顧家饃和以黑做底的泥泥狗以“南白北黑”的格局,千百年來在陳楚大地上展現(xiàn)著獨特的美。顧家花饃雖次于泥泥狗的影響力,但家庭作坊的生產模式,保存了其原汁原味質樸的裝飾風格,“原發(fā)性”特色的保持也阻礙了其發(fā)展壯大的速度,社會的認知度和影響力不大,但其保全完好的本原狀態(tài)也璀璨了陳楚故地上的民間美術。同時也表達著本地域人們對繁衍后代、祈福、納祥的期盼,從而展現(xiàn)著質樸且濃郁的人情味和單純性、隨意性、意象性的地域裝飾特點。
[1]《獨具民間藝術特色的沈丘顧家花饃》,《裝飾》,2010.
[2]李磊.《河南民間美術作品中的圖騰文化》[J].《美與時代》,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