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元
一
人類普遍具有一種刨根問底的沖動,凡存在而且能被人感知的(除饑渴而外,美好的情愫也能被人感知),人都想尋其根由。尋根的沖動乃是人豐富的感情世界的源泉,這一點不分地域與種族。
尋什么根呢?東西方大相徑庭。
東方人尋人之根以敬之,西方人尋物之根以用之。
如果把尋人類之根作為人類文明的原動力,無疑東方占優(yōu);如果以尋物之根作為人類文明原動力,無疑西方占優(yōu)。
語言與文字既是人類尋根的結果,也是尋根的助力。正因為如此,人類最初的文明,被分為無文字的“史前”與有文字的“史后”兩個階段。史前文明起源于對自己民族朦朧意識與朦朧印象的追溯。如果把語言與文字的功能合二為一,把文字理解為對思維的記錄,那么西方語言文字是有效的、先進的;如果把語言與文字分別加以理解,把文字理解為一種形而上的創(chuàng)造,那么中國的漢字舉世無雙。
如果把人類的意義壓縮為最簡單的文字,那么西方人在處理人與人關系時角力,在處理人與自然關系時角智。中國人則把更多的力量花費在審美、藝術與道德上。
《封神演義》開場白說:混沌初分盤古先,太極兩儀四象懸。子天丑地人寅出,避除獸害有巢賢。燧人取火免鮮食,伏羲畫卦陰陽前,神農治世嘗百草,軒轅禮樂婚姻聯。
混沌指天地形成之前的元氣狀態(tài)。中國古人很明確地指出天地形成之前的形狀像雞蛋(圓形的),這與現代物理學宇宙大爆炸理論所揭示的“奇點”很相似,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辟,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太平御覽二·三國吳徐整三五歷紀》)
深入思考,混沌有一種表征意義,正是這一表征意義,造就了華夏民族的基本特征。既然世界是混沌的,我們就沒有必要探究混沌的內部。中國人從整體看問題(合二為一)。西方人的朦朧意識是通過對宇宙的觀察得出的,這就決定了他們看問題的習慣是從整體到局部(一分為二)。結果是:西方重物質,中國重精神。物質是有限的,精神是無限的。所以,從有限的角度出發(fā)(假設人類的文明游戲只有一萬年),西方的分析論更有利于人類謀求物質福祉。從無限——假設人類的游戲還要繼續(xù)做下去,那么,只有中國的整體論(綜合論)能夠讓人類長治久安。
二
一般認為西方是有神論,中國是無神論,這是一種以訛傳訛。實際上,中國古代是有神的,西方人則自封為神。
《山海經·海外北經》是這樣記載鐘山神的:
鐘山之神,名曰燭陰。視為晝,瞑為夜,吹為冬,呼為夏。不飲,不食,不息,息為風。身長千里,在無晵之東。其為物,人面蛇神赤色,居中山下。
無晵是地名。這段話的意思是:中山的神,名字叫燭陰。它睜眼就是白天,閉眼就是黑夜,吹氣就是冬天,喘氣就是夏天。它不吃不喝,平日也不呼吸,一旦呼吸就形成大風。它身長千里,長著人的臉,蛇的身體,全身都是紅的,居住在鐘山之下。
鐘山之神是天人合一的,它有天的功能(刮風、分四季與晝夜),也有人的特征(有臉而且呼吸)。這個神話在中國的神話中很一般,但就是這個一般的神話,可以說明中國人的天人合一的世界觀。
西方人把中國古代的神話一一變?yōu)楝F實,比如中國有嫦娥奔月的神話,美國的“阿波羅”真的把人送上月球(盡管美國盛傳“阿波羅”登月是假造的)。人們贊美美國。我奉勸贊美者,且莫著急,人類登月是禍是福還難說。古希臘劇作家索??死账沟摹抖淼移炙雇酢?,被西方人稱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悲劇。這個故事不是反對亂倫,而是警告人們:你犯下的任何蔑視生命的罪行,其實都是對你自己犯下的。你以為你弒的是國王,其實你殺死的是你自己的父親,殺死他等于殺死自己;你以為你占有了別人的妻子,其實你占有的是你自己的母親,占有本身變成了無可挽回的人性淪喪。這個悲劇不過是用省略所有過程的方式告訴人類:所有生命和你是一體的。這種認識固然是好的,但比起中國古人的境界不免遜色。中國人認為除了對他人,對自然犯下罪行也等于對自己犯罪,自己是要承擔責任的——哪怕皇帝也不能例外。今天,人類進行轉基因育種,準備登月開采氦三,修建超級大水庫,發(fā)展克隆技術,流行住宅的豪華內裝修,以科學農法取代自然農法,把證據作為處理人際關系矛盾的法寶(推行法律主義),整容成風,濫用防腐劑、殺蟲劑與食物填充劑,建設摩天大廈,縮短雞鴨等家禽的生長周期從而更多地獲利,用計算機替代算盤,用電視機與互聯網替代書刊,用明星替代學者,用電子游戲替代傳統(tǒng)的兒童游戲(拽包、踢毽、捉迷藏等)……凡此種種,都與俄狄浦斯所犯罪過一樣,首先傷害的并非施害對象,而是自己。
其實,這個道理早在中國古人造“得”這個字的時候就懂得了。
三
得
從人,從旦(清晨),從寸(時間)。這個字是這樣一幅圖畫:人們一清早就去勞動,經過一定的時間必然能夠有所收獲。得與德諧音絕非偶然,只有在道德的前提下才能真正有所得。現在,人類以不道德的手段從自然中攫取財富,雖然錢多了,但那不是真正的“得”。
中國人的自然崇拜源于其特有的朦朧意識,可以將其歸納為:
(一)“無”在“有”之先;
(二)“有”從一開始就蘊含著“陽”與“陰”兩個元素,中國人將這一現象稱為“太極生兩儀”;
(三)“陽”與“陰”在組成形形色色的物象世界之后并沒有離場,成為萬物的精神內核;
(四)萬物共同受一種無形力量支配,中國人把這種無形力量稱作道;
(五)“道”覆蓋天地萬物,無有疏漏;
(六)天地萬象是人類智慧取之不盡的源泉,人只能順從天地萬象,不能隨意改變它;
(七)宇宙萬象告訴我們:萬物生來就不是平等的,天尊地卑,天圓地方,不能人為改變或否認這些差別,應該順勢而為;
(八)“中”對于中國人來說很重要,是華夏文化中的基石。
中
字形很簡單,認真分析則不然。至少有兩種理解。
一,中字是“ㄧ”從口中穿過??诖頄|南西北四個方向,既可以代表方位,亦可以代表時間。代表方位,意味地域之中心,四面八方是等距的(古代的中原就有這個意思)。代表時間可以理解為,被兩橫分成三部分,分別是過去、現在、未來?,F在處于中段(現在永遠是一瞬間,所以只能用線表示,過去與將來則是面),“中”(現在)有承上啟下的作用。中國人把生命看成一個歷史過程,過去、現在、未來缺一不可。
二,把口理解為嘴,從嘴的中間上下引出一條線,就會產生對稱的兩部分。正因為這樣,中國人以中為美,把中庸做為處世準則??鬃诱f:“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保ā吨杏埂罚?/p>
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幾乎都與“中”有聯系。在政治領域中演變?yōu)橹?,形成一個強有力的政治中樞。一般認為忠就是忠君,確實如此。不過,君是帝王,同時是天子,所以忠君含有忠于天(自然)的意思。此外,標示時間的器具叫做鐘,植物繁衍要靠種子,排行在中間的叫做仲,人死了要進入塚(塚者墓也,墓要高出地面,表示在天與地之間),用衷字表示內心感情(衷的原意是貼身內衣,在身體與外衣之間,后轉意為內心),用終表示完結或死亡(人死了,立即變成中性的了,人有善惡之分,尸體本身無所謂善惡),用重字表示土是構成自然的核心元素(五種元素是木、火、土、金、水。老子說:“重為輕根?!保?/p>
(九)在變與不變兩種事物存在方式中,不變是第一位的,變處于從屬地位,不能倒置;
(十)“人類”的意義大于“人”;
(十一)在自然界中,人與物不存在本質差別,物象所具有的特征人也都具有,物的變化規(guī)律也適合人,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
四
人類可以把恣意亂為美其名為進步、進化、革命,但無論怎樣巧妙掩飾,把變放在首位而忽視不變都會遭受自然的報應。在人類要生存還是要進?。ǘ邠褚唬┑淖穯柮媲?,中國古人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前者。所以,我認為中國人的自然崇拜說到底是生命崇拜。
中國人的自然崇拜體現在史前的傳說中,當然也體現在早期重要思想家的著作中。中國早期思想家著書立說主要是憑直覺,而非理性,正像孔子所說的“述而不作”(當然也不是絕對不作,孔子的意思是以繼承古人的學說為主)??梢哉f,在崇拜自然這個問題上,中國的思想家中很少有例外。
用一個寓言故事可以說明爭論是無意義的:
兩個武士走進森林,在一棵樹下發(fā)現了兩個盾牌,其中一個盾牌閃著金光,另一個盾牌閃著銀光,兩個人為得到金盾牌而爭斗起來。由于兩個武士的功力不相上下,打了好幾天也決不出勝負。兩個人的力氣耗盡,氣喘吁吁地坐到地上,拿起盾牌觀看才知道,兩個盾牌是一模一樣的,都是一面金一面銀。于是兩個武士各得一面,再無爭執(zhí)。人與人爭得臉紅脖子粗,天神一定會發(fā)笑。
《易經·系辭傳》上云:
《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冥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游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與天地似,故不違。
人的精神世界不可能突破天地,所以人類永遠也爭不出真理來。人類只有服從天道,舍此無他。《系辭》說“故不違”,這也是中國啟蒙經典所以取名“易”字的原因。
是
“是”字除肯定外還有“正確”的意思。通過這個字可以了解一個民族的是非觀?!笆恰庇扇张c走組成。日(太陽)在上,人在太陽下行走,朝著太陽(光明)走總是正確的,這樣就確立了中國人最根本的信仰,我們把這種信仰稱作太陽信仰或者易(太陽與月亮)信仰。太陽代表自然,所以中國人的信仰也可以說是對自然的信仰。這種信仰不獨影響華夏,也波及周邊國家,至今仍可以在日本人、韓國人的生活中發(fā)現太陽信仰的窠臼(如日本國旗的圖案是太陽,韓國國旗的圖案是雙魚圖,西亞許多國家的國旗圖案上有月亮。月亮崇拜的實質就是太陽崇拜。古人很早就發(fā)現太陽的白光也是有節(jié)律地變化,猶如月亮有上弦月、下弦月、望月那樣的變化)?!笆恰弊x音通“式”,表示一旦確定了是非就可以形成范式,可資后人遵守。為什么跟著太陽走就可以形成范式呢?通過陽字可以理解:
陽
陽從山,從旦,從月。意思是,太陽早上出山,月亮晚上出山,二者交替從山上露出頭。正因為如此,“陽”字在《易經》中寫成——。陽具有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是創(chuàng)造萬物的主導力量,陰(— —)從之。
萬物是分種類的,但總的規(guī)律只有一個,中國人尊崇這個規(guī)律,所以有意忽視那些具體的分支的規(guī)律。尋常論家總是因此而詬病中國沒有科學,我卻引以為自豪,因為中國人始終沒有喧賓奪主。
以上是儒家的天道觀。
五
道家的天道觀以黃帝、老子、莊子為代表。
黃帝的代表作是《黃帝內經》,其書開篇云:
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問于天師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
歧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飲食有節(jié),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人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于生樂,起居無節(jié),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于物,故合于道。
這段話頗能代表黃帝的主張,簡言之就是六個字:順天道,享天年。
老子的代表作是《道德經》,其書開篇云: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元,眾妙之門。
這段話頗能代表老子的崇拜自然的情懷。讓現代人感到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如果把無名等同于無(實際上在造物主心里,無名就等同于無),老子精準地指出萬物生于“無”的事實,與現代物理學所揭示的宇宙大爆炸理論不謀而合。老子的智慧竟然超前兩千多年!
莊子在《在宥篇》中說:
聞在宥天下,不聞治天下也。在之也者,恐天下之淫其性也。宥之也者,恐天下之遷其德也。天下不淫其性,不遷其德,有治天下者哉。昔堯之治天下也,使天下欣欣焉人樂其性,是不恬也。桀之治天下也,使天下瘁瘁焉人苦其性,是不愉也。夫不恬不愉,非德也。而可長久者,天下無之。
……
亂天之經,逆物之情,玄天弗成,解獸之群,而鳥皆夜鳴;災及草木,禍及止(豸)蟲。
這段話的意思是:聽說心里想著天下,對天下寬容,沒有聽說要人為治理天下的。心里想著天下,是因為害怕人們淫亂。對天下的人寬容,是因為害怕人們丟失道德。不淫亂,而且寬容,天下自然就得到了治理。古代帝堯治理天下,讓人們都得到娛樂,就不能坦然了。桀治理天下,讓人們終日勞苦,損害了人的性情,是不快樂的。不坦然不快樂,是不符合道德的。這樣的統(tǒng)治沒有能夠長久的……破壞天的規(guī)律,悖逆天之常情,打亂自然的秩序,群獸離散,飛鳥夜鳴,還會殃及草木及昆蟲,一切生靈就都不得安寧了。
莊子對大自然的崇拜不僅出于熱愛,還出于畏懼,他對不敬自然招致的禍害估計得很充分,在自然面前總是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乃至于最后提出全身免害的人生方略,對客體(自然)只有招架之功,完全失去還手之力。似乎莊子已經對自然順從到極點,無以復加了,實則不然。佛家更有甚于莊子,佛家——尤其是禪宗,已經不是全身免害,而是從根本上否定身的真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