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流傳甚廣的帖子《英國兒童十大宣言》常常引人思考:教兒童為救別人而犧牲自己未必是正確的。
宣言還是“防狼指南”?
2012年倫敦奧運會開幕式上的那一幕一定深深映在了許多人的腦海里:當“哈利·波特之母”J·K·羅琳朗誦起《小飛俠彼得·潘》,整個“倫敦碗”內(nèi)頓時“群魔亂舞”:英國蜚聲世界的兒童文學中的“大壞蛋”們,再次“嚇壞”了全世界的孩子。最后,手持陽傘的仙女們獎勵,驅(qū)走魔鬼,拯救了孩子……所有人看到這里都止不住會心一笑,覺得看似古板的英國人背后都有顆童心。
如何教育孩子,使其健康快樂平安成長,是每一個家長都十分關(guān)心的問題。一個名為《英國兒童十大宣言》的帖子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已經(jīng)流傳數(shù)年,依然非常流行,引起了讀者廣泛的共鳴。筆者查閱各大英國官方網(wǎng)站,并沒有找到與之相關(guān)的資料。無獨有偶,曾經(jīng)也有媒體就兒童十大宣言一事咨詢過,但英國領(lǐng)事館文化教育處公共關(guān)系官員專程查閱了英國的相關(guān)法令,也沒找到相關(guān)內(nèi)容。
但無論來自官方還是民間,亦或是中國網(wǎng)友的托名之作,這份宣言流傳得如此之廣似乎有著更深層次的社會心理,杭州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副教授武建芬就曾一言道破:“這里可以反映出家長的不安全感?!?/p>
“十大宣言”內(nèi)容非常具體,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其核心高度關(guān)注兒童的生命安全。盡管并不是每一條都完全適合實際,它更像是十條“防狼指南”?!皬淖鋈说慕嵌葋碚f,里面很多條款容易讓孩子的防范心理過強,畢竟不是所有陌生人都是壞的。”武建芬說。
循規(guī)蹈矩外的獨立
英國人給世界的印象總是一板一眼、嚴格遵守,這令許多人都認為,英國的教育一定也是循規(guī)蹈矩的。現(xiàn)代的英國人非常注重培養(yǎng)孩子勇敢和堅韌的性格,他們深知勇氣是一個人主動進取的動力。
英國中小學校里的道德教育不叫“道德教育”,而稱“個人的社會健康教育”,或稱“社會化過程”。英國的家長認為,對孩子的嬌寵于孩子十分有害,所以家庭教育中特別注重對孩子獨立意識的培養(yǎng)。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家長就會放手讓孩子嘗試去做生活中的各種事情,如自己吃飯、自己穿脫衣褲、自己整理房間等為自我服務(wù)的事情。
英國的私家車的擁有量是很高的,很多家庭都有自己的轎車,可以很方便地接送孩子上下學。但是,英國的家長們很少會開車接送孩子,他們都是讓孩子自己背著書包徒步或乘坐校車去學校。
英國人在公共汽車上遇到老人、殘疾人和孕婦都會主動讓座,但是,他們唯獨不會給孩子讓座,英國人認為孩子是需要鍛煉的,應(yīng)該鼓勵孩子獨立。
不妨礙他人,不犧牲自己
英國各種的校內(nèi)校外活動都有準備充分的防范措施。英國所有的小學在組織集體外出活動的時候都必須有一定數(shù)量的老師帶領(lǐng),出行前老師會跟學生交代行程中應(yīng)該注意些什么,并且所有人都穿著熒光綠色的背心,以這種刺激的顏色來提醒所有人這里有很多的孩子,請注意避讓。
在英國的社會道德教育,從小就教育小孩子要學會照顧自己,同時注意不要妨礙他人。這其實就是公德與私德的分水嶺,也有人稱為“對陌生人的道德要求”。他們要求孩子如何對待自己,就要如何對待別人。這一點倒和孔子所說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些相似。學會照顧自己,不妨礙他人,就注定了英國不會出現(xiàn)為救他人犧牲自己的“小烈士”。
這種態(tài)度甚至放到了人與動物之間。在英國人的眼睛里,看一個人最重要的是他是不是友好,和他的職業(yè)、性別、收入、教育、私生活都無關(guān)。
天氣好的時候,英國家庭喜歡帶孩子到農(nóng)場去看看大自然,或者在自家的花園。即使在夏天廚房爬滿了螞蟻的時候,他們的媽媽一邊消滅螞蟻,一邊告誡他們的孩子,絕對不能玩弄螞蟻,不能讓它們死得太痛苦。而且只要打一兩個就可以了,這樣其他的螞蟻會發(fā)出警報,讓其他的同伴不要到這里來了,或者把螞蟻捉到小瓶子里,然后拿到花園去放生。
英國人教育孩子從小要善待一切生命,包括動物、植物等,當然更包括自己的生命,你無法想象英國的媒體會號召向某個犧牲自己為他人的兒童學習——從這點來說,流傳甚廣的《英國兒童十大宣言》倒是充滿了英國紳士味道。
(胡天衛(wèi)薦自《看世界》)
責編:小側(c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