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區(qū)縣電視臺相比市級電視臺,由于受地域、資金、人才等多方面的影響,新聞節(jié)目缺乏創(chuàng)新和突破,影響了其服務當地政府和人民職能的有效發(fā)揮。本文通過對目前區(qū)縣級電視新聞節(jié)目現狀的分析,提出創(chuàng)新新聞報道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區(qū)縣級電視臺 新聞報道 現狀 創(chuàng)新
區(qū)縣級電視臺作為當地黨委政府的喉舌,擔負著對外宣傳以及促進當地構建和諧社會的功能。以廣州市花都廣播電視臺為例,該臺開設的《花都新聞》欄目,內容分為政務新聞和百姓視角,主要對當地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經濟發(fā)展狀況以及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實際,針對性地加以宣傳報道。該欄目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上級電視臺對花都本土新聞報道的不足,讓當地人民充分了解花都政務以及人民生活情況,豐富了市民的精神生活。
然而和其它區(qū)縣級電視臺一樣,相比市級電視臺,區(qū)縣臺由于受到地域、資金、人才等多方面的影響,新聞節(jié)目質量缺乏創(chuàng)新和突破,影響了其服務當地政府和人民職能的有效發(fā)揮。那么,作為區(qū)縣電視臺如何充分發(fā)揮電視媒體時效性、趣味性、真實性、豐富性的特點,發(fā)揮其特有的優(yōu)勢,做出符合地方百姓的收視品味的新聞節(jié)目?
首先要對區(qū)縣新聞節(jié)目的現狀進行認真的分析。
第一、內容單一、政務性較強。通常來說,區(qū)縣臺新聞中最常見的內容是對區(qū)政協副主席以上級別區(qū)領導的政務活動、重要會議的跟蹤報道。相對市級電視臺,新聞政務化、理論化傾向較重,讓觀眾感覺相對乏味、缺乏吸引力和可觀賞性,無法有效激發(fā)觀眾的觀看熱情。像《花都新聞》,從2012年4月1日到4月30日,播出新聞總條數為276條。其中,區(qū)領導政務新聞占所有播出新聞的31%,而且內容較為單一、民生類新聞較少。
第二、新聞采寫、制作模式單調。部分區(qū)縣級電視臺新聞報道,尤其是政務類新聞報道的采寫注重形式化。在報道思路上重“領導”而不重“內容”,老百姓所關注的有新聞價值的信息,常常被淹沒在枯燥的會議材料和領導講話中。如,部分區(qū)縣臺會議新聞的寫法常為:某年某月某日在某地召開某會議。某、某領導參加了會議。會議首先……接著……然后……,某領導在會上指出……,內容枯燥、乏味,很難引起受眾的興趣。而且在新聞的拍攝、后期制作等方面也存在一定問題。如,某區(qū)縣臺新聞節(jié)目中,有一條反應提高農村低保待遇的新聞,新聞稿詳細講述政策內容,而鏡頭畫面所展示的基本上從頭到尾都是會議、領導鏡頭,讓觀眾看不明白。
第三,缺少吸引眼球的新聞線索、負面報道較少。新聞線索,是指為新聞采訪報道提供有待證實、擴展和深化的訊息,給新聞記者提示新聞的所在,是新聞采訪的方向。新聞線索分為三類:來自發(fā)布新聞的黨和政府的有關機關;來自基層廣大通訊員和觀眾報料的新聞線索;來自記者的發(fā)現、尋找和挖掘。
雖然近年來各區(qū)縣級電視臺更加重視民生類新聞報道,但新聞線索主要來自當地機關部門各類活動和記者發(fā)現、尋找,主要以正面宣傳為主,負面報道較少。像《花都新聞》4月份新聞報道中,負面報道共23條,占整個新聞報道量的8%,民生類報道的25%,主要內容為各類糾紛、事故、市政設施損壞以及漲價、質量問題。而在南方電視臺《今日一線》中,負面報道占整體新聞報道量的七成左右,以各類事故、各種犯罪行為、各類糾紛為主。
第四、人員、硬件設施問題。所謂電視新聞,就是運用現代電子技術,通過電視屏幕,形象地向觀眾傳遞新聞信息的一種手段,既傳播聲音又傳播圖像,是一種將現代技術與采編制作藝術完美結合的宣傳報道與信息傳播方式,因此對技術要求與制作設備要求較高。由于縣級電視臺經濟實力有限,在設備方面無法與大臺相提并論,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電視制作設備存在種類單一、性能相對落后的現象。而且,部分電視臺存在編采人員政治理論知識不扎實,文字功底比較薄弱等問題,影響了區(qū)縣一級電視臺新聞節(jié)目質量的提高。
所以,要從根源上解決區(qū)縣電視新聞缺乏創(chuàng)新,呆板陳舊的問題,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著手。
第一,做簡、做精會議時政新聞。區(qū)縣臺是國家最基層的主流媒體,時政新聞必須占有一定的數量。所以,做好、做精會議新聞非常有必要。
其實,時政新聞與群眾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在時政新聞寫作時,要把握大處著眼、小處落筆的原則,簡化繁長的會議流程和領導講話,尋找老百姓關心的新聞亮點。在報道內容上,既重視“人”,也重視“事”,記者要靈活的從領導講話、會議材料中選擇有新聞價值的事件,并將這一事件與群眾的關系聯系起來,讓時政新聞活起來,避免出現令人生厭的會議程序報道和空話套話。同時也要注意會議新聞的深化,通過記者的細心觀察和平時的素材積累,對會議的相關事件進行深化和鏈接,挖掘出會議背后深層次的社會問題,從而使新聞更具有可觀性。
第二,加大民生類新聞報道的數量。電視民生新聞指“用平民的視角、站在百姓的立場,去播報平民百姓喜聞樂見的新聞,評說老百姓關心的事情并為百姓排憂解難”。民生新聞由于貼近實際生活和人民大眾而受到歡迎。區(qū)縣電視新聞要提高收視率一定要加大民生新聞的數量,要多關心物價、就業(yè)、物業(yè)、就醫(yī)、房屋、供熱、養(yǎng)老、環(huán)保等熱點問題;同時也對這些熱點、難點、焦點問題進行剖析、釋疑。
區(qū)縣一級電視臺是最基層的新聞宣傳媒介,觀眾中農民的比例較大,所以在民生報道中要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三農”,把更多的畫面和時段讓給“三農”。地方新聞工作者要深入到農村中,真實記錄、表述農業(yè)、農村、農民的生活圖景,展現真實的生存狀態(tài),使觀眾能更全面深入地了解認識“三農”,從而反應當前的重要社會問題。
如,近年來,花都廣播電視臺不斷加大“三農”方面的報道,報道力度、強度明顯增加,宣傳黨和政府的涉農政策方針,報道農業(yè)經濟、農業(yè)信息等三農新聞的報道數量、質量明顯提升,并加大策劃力度,采寫播出了多個“三農”系列報道,以提高新聞節(jié)目在群眾中的影響力。去年八月,當地記者發(fā)現花都梯面鎮(zhèn)農民蘇育紹發(fā)起,并和當地六個有種、養(yǎng)殖經驗的專業(yè)戶,組建了全國第一家以“扶貧”為起點的農村合作社,通過合作社幫助貧困戶造血、脫貧。記者多次深入到梯面山區(qū),詳細了解了加入到“農村扶貧合作社”貧困農民的生活、生產情況。經過兩個多月的深入調查,跟蹤采訪,制作了一系列報道,反映“農村扶貧合作社”的發(fā)展、壯大以及當地農民生活、心理的變化。系列報道播出后,受到了廣大農民群眾的歡迎,引起廣東省金秋慈善基金會的高度關注,并與“梯面農村扶貧合作社”合作,通過尋找項目,爭取資金、多渠道想辦法,開展多種慈善幫扶活動,共同幫助山區(qū)鎮(zhèn)的貧困農民脫貧。
第三,適度增加負面報道數量。由于受到地域等原因的限制,各區(qū)縣級電視臺報道多為正面報道,負面報道較少,而大量的正面宣傳易使大眾產生“正面審美疲勞”,吸引不了觀眾的興趣。要提高區(qū)縣臺新聞收視率,增加適當、適度數量的負面報道很有必要。這些負面報道內容可以包括當地各種事故、各種犯罪行為、各類糾紛、污染、漲價、黑幕等。負面新聞的正確、適度傳播能夠成為一種積極而有效的激勵手段,能夠使受眾在心理上產生強烈的危機感和緊迫感,從而刺激受眾思考如何解決新聞反映的問題,不僅能提高地方新聞的收視率,更有利于當地社會經濟與生活發(fā)展。
第四,提高新聞從業(yè)人員的素質。首先要加強對高素質人才的引進。要提升電視臺新聞節(jié)目的整體形象,就必須做好人才引進工作,區(qū)縣電視臺可以用建立“誘人”的條件,吸引專業(yè)、高素質人才落腳,并且要完善激勵機制,采取競聘上崗的辦法,調整、充實新聞記者隊伍。其次,要加大對現有人員的專業(yè)培訓,有針對性地組織一線人員進行新聞專業(yè)培訓或者到省市新聞單位學習,以建設一支政治強、業(yè)務精、紀律嚴、作風正的新聞工作者隊伍。
第五,加大技術設備投入。廣播電視是高投入、高成本的行業(yè),有計劃的提高攝像機、后期制作等設備的檔次,購買現場直播專業(yè)設備,有利于區(qū)縣電視新聞制作水平的提高。
總之,作為區(qū)縣電視臺,在新聞宣傳中雖受受覆地域、資金等條件限制,存在一定劣勢,但同時也有自身的優(yōu)勢,如最接近基層群眾,最有條件采寫出貼近群眾、貼近生活的新聞作品,擴大區(qū)縣電視新聞的影響。相信,通過大家的不斷努力,區(qū)縣電視新聞一定能實現更快更好的發(fā)展。□
(作者單位:廣州市花都廣播電視臺)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