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電視新聞是一種典型的敘事。它是敘述者通過話語敘述的新聞故事,是對新聞事實的重構??陀^性是新聞的生命,也是公認的電視新聞的基本屬性。本文認為主觀性和客觀性,是新聞的一體兩面。電視新聞視聽結合,聽覺語言是電視新聞話語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試從解說詞、同期聲、音樂和音響三個層面分析電視新聞聽覺語言的主觀性。
【關鍵詞】電視新聞 話語 聽覺語言 主觀性
著名傳播學者小約翰認為,“任何對語言或傳播的討論如果不涉及到話語,或者說比句子長的、作為進行中的傳播一部分的訊息單位,包括談話、書面文本甚至非語言形式,那就不可能是完整的?!雹僭陔娨曅侣剛鞑デ榫诚?,“話語”是新聞敘述者用來敘述新聞事件的電視傳播符號系統(tǒng),它由圖像符號、聲音符號、文字符號組成。石長順教授在《電視傳播學》一書中將電視傳播符號分為了三類:圖像符號(包括活動圖像和人體語),聲音符號(包括解說詞、同期聲、音樂聲、音響聲),文字符號(包括新聞字幕、說明字幕和談話字幕)。本文主要從聲音符號——解說詞、同期聲、音樂和音響這三個層面,來探究電視新聞聽覺語言的主觀性。
一、電視新聞解說詞呈現(xiàn)主觀性
電視新聞解說詞與新聞畫面鏡頭相互配合,它是電視新聞敘事話語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新聞畫面雖然蘊含的信息量大,但是畫面鏡頭轉瞬即逝,很多細節(jié)無法展現(xiàn)清楚,而解說詞和同期聲、字幕可以對電視新聞畫面起到補充、解釋的作用,可以發(fā)揮凸顯關鍵信息、加深受眾理解的功效。當沒有相關新聞畫面或者畫面無法完全表達傳播者意圖時,解說詞就發(fā)揮著相應的敘述和評價作用。電視新聞解說詞在建構新聞事實的時候,往往通過選擇不同的詞語、句式,明顯或者含蓄地反映敘述者和媒介的觀點和立場。
首先,在詞語選擇上,為了使敘述符合客觀真實,電視新聞解說詞多使用動詞、名詞,較少使用帶有明顯主觀色彩的形容詞和副詞。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敘述者有時為了弱化動作,會將動詞名詞化,來轉移受眾視線。例如,在對中國“3·14”西藏事件和“7·5”新疆事件的報道中,西方電視新聞媒體大量使用名詞“騷亂”、“騷亂者”、“抗議者”,來弱化暴力分子的身份及其惡劣行徑,掩飾騷亂的制造者和抗議者的暴力行為,為其開脫。CNN在報道中還使用了“鎮(zhèn)壓”這樣明顯帶有控訴意味的動詞來敘述中國政府的行為。在名詞的使用上,例如西方媒體喜歡將中國的所有問題,包括災難、人權問題等,納入“共產(chǎn)主義”的話語體系中,將一切負面報道和“共產(chǎn)主義”掛鉤、和意識形態(tài)掛鉤?!翱植乐髁x者”在另一種文化語境中也可稱為“自由戰(zhàn)士”,話語是意識形態(tài)棲息和斗爭的場所,語詞的選擇和表達就體現(xiàn)了濃厚的意識形態(tài)色彩。在形容詞的使用上,新聞中也會出現(xiàn)諸如“科學”、“民主”、“和平”、“文明”這些對社會關系、社會秩序和政府行為等方面的描述詞。積極意義的形容詞明顯多于消極意義的形容詞,這從一定程度說明,新聞敘事受權力尤其是政府權力的支配,發(fā)揮著輿論導向的作用。媒介的報道受主流意形態(tài)的制約,不可避免地滲透到新聞話語中,呈現(xiàn)出主觀性。
在句式選擇上,電視新聞的解說詞是配合畫面?zhèn)鞑ソo受眾的,畫面轉瞬即逝,并且具有模糊性和意義的不確定性,所以需要句式簡短,節(jié)奏明快的解說詞,介紹人物、交代環(huán)境、描述事件,解釋、補充、說明畫面內(nèi)容,方便受眾理解畫面和記憶。一般不用或很少使用長句,尤其是倒裝句、祈使句等。句子平均短小,不包含太多的詞匯量,盡量符合受眾的信息解碼能力。
在消息類電視新聞解說詞的寫作上,一般有兩種結構,一種是倒金字塔式,采用導語開頭,以簡要的語句,概括電視新聞事件,揭示新聞主題,這種解說詞比較適合開始的畫面價值一般的電視新聞,通過解說詞迅速揭示其內(nèi)在重要程度,吸引受眾注意。另外一種,則是直接敘述,緊扣新聞事件的客觀發(fā)展情況,讓解說和畫面一起,逐步呈現(xiàn)電視新聞事件的發(fā)展過程,這種方式比較適合畫面價值較大、客觀發(fā)展過程具有“懸念性”的新聞事件。
解說詞是播音員、主持人通過聲音符號傳遞給受眾的。在傳播過程中,敘述者通過語調(diào)、語速傳遞了明顯的情感傾向性。對于不同類的稿件,播音員在播報時有著不同的處理,例如報道年節(jié)資訊時語調(diào)相對歡快、語速較快,新聞人物去世時語調(diào)低沉、語速放慢。這樣的播報處理使得解說詞呈現(xiàn)明顯的情感傾向性。
二、電視新聞同期聲體現(xiàn)主觀性
電視新聞語境下的“同期聲”是指在拍攝電視新聞畫面時,同步記錄與新聞事件畫面有關的人物或環(huán)境的聲音。來自現(xiàn)場的真實聲音,可以讓受眾耳聽為實,但是記者和受訪者的同期聲不是純?nèi)豢陀^,也都存在著一定的主觀傾向。
首先,從記者的角度看,出鏡記者在現(xiàn)場的解說采訪的聲音,是電視新聞同期聲的重要組成部分。記者是電視新聞采訪的執(zhí)行者,擔任多種角色。第一,記者是新聞事件的調(diào)查者,受眾看到的是記者框限之后的報道,電視新聞作品中已經(jīng)融入了記者的看法。第二,記者自身的話語特點和報道風格,使得同期聲帶有主觀性。白巖松解說時的自然理性、敬一丹的和風細雨,王志的犀利大膽,他們在成為著名主持人之前,都是工作在新聞一線的記者。在《痛并快樂著》一書中,白巖松這樣寫道:“敬大姐的心很軟,即使是批評性的報道她也是商量性的口吻,而在采訪需要提一些尖銳性問題時,敬大姐總是狠不下心來,這使得敬大姐在我們這個經(jīng)常流露出‘尖酸刻薄’的團隊中多少顯得有點與眾不同?!辈煌挠浾咄兄煌乃季S視角、提問方式和語言風格,這也賦予了電視新聞敘事話語中“同期聲”的主觀性和多樣性。第三,有些受訪者面對鏡頭說話,會出現(xiàn)緊張、表述不清的情況,記者在采訪過程中充當著引導者和結構組織者的角色。例如 “我能不能用這樣一句話來形容你的感受”等類似提問帶有采訪者強烈的主觀色彩。②在這種引導中,受訪者不自覺就說出了記者想要表達的觀點和情感。
其次,從受訪者的角度分析,不同的受訪者受意識形態(tài)、價值立場、個人觀點等主觀因素的制約,“說什么”、“怎么說”存在著很大的區(qū)別。不同媒體對于同一新聞事件,由于視角不同,采錄同期聲時選擇的受訪者也不同,或選擇事件的贊成者,或選擇事件的反對者,甚至有的選擇事件的旁觀者、中立者進行采訪。另外,受訪者的地域不同、社會角色不同,也有著不同的話語特色。例如“草根”的話語比較直白生活化,專家學者則更加專業(yè)化。接受采訪的老百姓很多還帶有濃厚的地方口音,語言表達帶有很強的地域色彩。
三、電視新聞音樂、音響表現(xiàn)主觀性
音樂、音響是電視新聞中生動的聽覺語言符號,有著其他電視語言所無法替代的表情達意作用。在報道重大體育賽事中我國體育健兒奪冠時,經(jīng)常播放現(xiàn)場升國旗時的國歌聲,國人的振奮和自豪之情更加強烈。在電視新聞中,也會經(jīng)常出現(xiàn)水聲、叫賣聲、警笛聲等新聞事件現(xiàn)場的音響聲,細膩地展示事件所處的環(huán)境特點,讓受眾仿佛身處新聞現(xiàn)場。
隨著新聞故事化的發(fā)展趨勢,人們的審美要求不斷提升,電視新聞中使用音樂越來越多,除了片頭片尾音樂外,還有就是充當電視新聞配樂,或充當畫面之間的轉場,或發(fā)揮襯托主題、渲染情緒、激發(fā)受眾產(chǎn)生特定情感的作用。在電視新聞中,音樂的使用有著電視新聞敘事客觀性和主觀性并存的特點。
首先,電視新聞音樂的使用受電視新聞敘事客觀性限制。電視新聞中使用音樂,是為了電視新聞服務的,統(tǒng)一于電視新聞表現(xiàn)意圖。同時,音樂要和畫面、解說詞等其他電視語言符號相配合,不能脫離于畫面,在有解說詞和同期聲的時候,還要注意音樂與解說詞或同期聲之間的強度比,不能喧賓奪主。另外,電視新聞中的音樂還必須簡短,一首完整的音樂作品最少三分鐘,但是在電視新聞的傳播情境下,一般只要15秒、30秒的時間就足夠了。電視新聞中音樂很多不是帶有歌詞的音樂作品,而是不斷重復的音樂片段。
同時,音樂本身就是一種情感的表達,一種形象的塑造,在電視新聞中使用音樂,最本質(zhì)的任務仍舊是表情達意,體現(xiàn)著一種主觀性。電視新聞中的音樂一般包括片頭片尾音樂和配樂兩種,所承擔的功能也不同。《新聞聯(lián)播》片頭曲雖然只有短短的十七秒,但是從1988年創(chuàng)作使用至今,已經(jīng)成為大家耳熟能詳?shù)男桑蔀榱藱谀康钠放茦酥局?。電視新聞配樂,是渲染和表現(xiàn)敘述者的情緒和情感的重要手段。
電視新聞中的音響,主要分為人物音響和環(huán)境音響,人物音響主要表現(xiàn)為同期聲,而環(huán)境音響則是指新聞事件現(xiàn)場環(huán)境中的非人物講話的音響。環(huán)境音響和人物音響一樣,也是敘述者選擇和重構之后呈現(xiàn)在受眾面前的。環(huán)境聲很多,主觀選擇和凸顯某類聲響,反映了敘述者的主觀立場和情感。很多音響本身就代表一定的內(nèi)涵,國歌的莊嚴自豪、哀悼曲的沉痛悲傷、人群嘈雜聲的混亂緊張、鼓掌聲的熱烈歡呼。電視新聞中的音樂和音響,好比是情感的一個放大器,將敘述者和新聞事件人物的語言表述和態(tài)度行為融入其中,耐人尋味。
結語
解說詞、同期聲、音樂和音響是構成電視新聞聽覺語言的主要組成部分。解說詞在字詞、句式、結構的選擇上,都或多或少呈現(xiàn)出主觀性。不同記者和受訪者發(fā)出的“同期聲”在“說什么”和“怎么說”上也存在很大差異,體現(xiàn)著明顯的主觀傾向。而音樂和音響在使用時雖然被電視新聞敘事客觀性所限制,但本質(zhì)上仍是一種情感的表達,一種形象的塑造,體現(xiàn)著敘述者的主觀意圖。電視新聞聽覺語言在表現(xiàn)出客觀性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呈現(xiàn)出主觀性?!?/p>
【本文為揚州大學創(chuàng)新基金課題《電視新聞敘事的主觀性研究》的階段研究成果,項目編號為A11075】
參考文獻
①[美]斯蒂文·小約翰,陳德民、葉曉輝 譯:《傳播理論》[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②李丁丁,《報紙新聞和電視新聞比較研究》[J].《魅力中國》,2010(11)
(作者:潘佳佳,揚州大學新聞傳媒學院09級碩士研究生;蔡之國,揚州大學新聞傳媒學院教師)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