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微博作為一種新的媒介傳播形態(tài)和人際交流工具,很自然地受到生活在信息時代的大學生們的追捧,可以說,微博的使用已經成為他們的一種基本生活方式。但是,微博在信息傳播、輿論建構以及其特定的信息環(huán)境也給這些學生帶來了一些消極影響,本文即是通過分析微博本身特性,結合大學生的群體特點,探討這些消極影響究竟是怎樣形成和表現(xiàn)的。
【關鍵詞】微博 大學生 信息環(huán)境 消極影響
“微博”起源于美國的twitter,由博客(Blog)衍生而來。相對于博客來說,微博更注重“微”字:一方面是發(fā)布內容的字數(shù)有限,只言片語所謂“微”;另一方面在于用戶身份個體化,多為社會中“微小”的草根階層。新浪最先于2009年9月15日推出微博(Micro-blog),并利用名人效應、品牌效應等營銷手段使其用戶出現(xiàn)爆炸式的增長。根據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CNNIC)報告顯示,截止2011年12月底,我國微博用戶數(shù)已達到2.5億,較上一年底增長了296.0%,網民使用率為48.7%。①不到兩年時間,微博已經成為“網絡現(xiàn)象級應用”,“郭美美”、“微博打拐”、“免費午餐”等網絡熱詞都最先出現(xiàn)于微博平臺。微博似乎僅僅通過簡單的“關注”和“微言微語”,就引發(fā)了一場傳播變革。
一、微博使用成為當代大學生的一種基本生活方式
在微博出現(xiàn)之后,大學生成為其最初也是最活躍的使用群體之一。他們通過微博獲取信息,關注熱門社會事件,也在微群或微討論等平臺中發(fā)表自己的觀點;他們還通過@好友、私信等方式,與網友進行有效溝通,以期建立和維護人際關系;同時,他們還借助微博平臺,關注包括專家學者、政府官員、娛體明星在內的微博名人,從心理上拉近與這些人的距離。這也就是說,微博的使用已然成為大學生的基本生活方式之一,那么,為何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
首先,當代大學生習慣利用網絡平臺進行人際交流。“90后”從小便生活在一個信息化趨勢十分明顯的社會環(huán)境里,他們相對于上一代人接觸互聯(lián)網的時間更早,是信息時代的優(yōu)先使用者。此外,這些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這使得他們不太善于處理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際關系,而網絡提供的虛擬環(huán)境則為他們提供了一種區(qū)別于面對面交流的“隱匿”的交流平臺。
其次,大學有限的設施條件使他們的信息接收渠道受到限制。一方面,國內目前很少有大學能給每一個學生宿舍提供諸如電視機、收音機這樣的信息接收終端;另一方面,傳統(tǒng)媒介(如電視、報紙等)所能提供信息的時效和數(shù)量方面也無法滿足大學生的需求。因此,互聯(lián)網以其逐步提升的普遍能力和即時大量的信息提供能力,成為大學生日常生活中獲取信息的最主要途徑。微博作為一種基于互聯(lián)網技術的交流平臺,理所當然受到大學生的青睞。
最后,大學生想通過微博實現(xiàn)某種心理認同的需求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對于“90后”來說,現(xiàn)實和虛擬相互交叉,共同構成他們能夠理解的世界,在這種不同于以往的獨特的生長環(huán)境,“孤獨”成為大學生的標志。因為“孤獨”的真實存在,他們對獲得外界認同的需求愈加強烈,而微博恰好為他們提供了這樣一種立足于現(xiàn)實的虛擬環(huán)境,通過發(fā)布微博、得到評論、轉發(fā)量等方面,獲得外界認同與自我肯定。
二、微博給當代大學生思維、態(tài)度等方面帶來的負面影響
應該說,微博的使用成為當代大學生的基本生活方式,使用微博確實給當代大學生帶來了獲取和傳播信息的便捷,但這個過程本身也有其有害的一面,具體表現(xiàn)為:
1、蕪雜的信息不斷消解大學生的判斷力
微博的信息生產過程零時間,信息傳播過程零時間,海量的信息在微博用戶的手中不斷被匯總、揉碎、打亂、重整,人們在微博中“眾說紛紜”。從信息的生產到發(fā)布,由于缺少真正“把關人”的直接參與,使用者很容易喪失傳播壓力和自我管制,導致了一系列信息傳播的失范。麥克盧漢曾提出“處處是中心,無處是邊緣”的觀點,當所有人都掌握了自由發(fā)言的麥克風,基于他們不同的發(fā)言目的,現(xiàn)實與假象、真相與謠言之間總是互相交織,難以分辨。
對于大學生群體而言,由于他們心智尚未成熟,又缺少社會經驗,導致思維簡單化,很容易輕信微博用戶特別是微博名人的發(fā)言,同時由于缺乏相關法律和技術措施防止失范信息的傳播,長期被動接受失范信息會對大學生未完全建立的判斷力產生影響,消弱大學生的主觀判斷能力。
2、多樣的輿論導致大學生認知偏激化
對于傳統(tǒng)媒體而言,他們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更傾向于扮演事件第三方的角色,真實、全面、客觀地報道整個事件的全過程,而基于此的新聞評論也相對理性。而在微博平臺中,由于“把關”權利的下移,作為信息“把關者”的個人由于知識水平、認知能力及道德素質等良莠不齊,部分人對社會熱點事件往往沒有經過認真的調查研究,沒有求證多方觀點,就十分草率地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這些意見不斷被人關注并放大,最后經過“群體極化”導致一邊倒的輿論產生。
以“藥家鑫案”為例。此案發(fā)生后,人們對藥家鑫“激情殺人”的辯解嗤之以鼻,“喊殺”之聲成為包括微博在內的網絡主流態(tài)度。在微博輿論場中,之所以更容易形成強勢意見,主要原因是“心理場”的存在。這也就是說,由于微博內容的發(fā)布主要是博主情感的原生態(tài)表達,這些意見往往會與眾多與之類同的“粉絲”產生共鳴,或者就此轉變他們之前模糊不清的態(tài)度,最后導致一邊倒的社會輿論形成甚至“輿論暴力”。
大學生作為一個“理想化主義”傾向嚴重的群體,對一些社會熱點有強烈的發(fā)言欲望,以期對事件的發(fā)展和結局有所影響;但與此同時,大學生又是一個缺乏實際生活經驗、知識積累水平不高的群體,他們對社會的認知難免會很片面,這使得微博上的一些極端的甚至暴力的輿論十分輕易地改變他們的態(tài)度,動搖他們的立場。他們不甘于平庸,對具有強烈感情色彩的言論盲目崇拜,在輿論建構的自我參與過程中,他們感性大于理性,用感情的標尺衡量信息的價值,所以很多時候他們都無意識地浸沒在單一輿論的汪洋大海中。
3、微博的簡短特性導致大學生思考方式淺顯化
簡短凝煉是微博的一個固有屬性。在海量信息充斥的現(xiàn)代社會,為了迎合人們“快餐式閱讀”的需求,微博將每一個信息內容都限制在140字以內,字數(shù)的限制使人們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取最大量的信息成為可能。但這種信息傳播方式有其固有的缺陷:對于傳播者而言,他們必須在140字以內將自己所要表達的意見、所要闡述的道理說清楚——很多時候這是難以做到的,于是他們便退而求其次,即只說結果不說論據,長此以往,結果的重要性便會遠勝于邏輯的重要性;至于接受者,長期處在這種傳播環(huán)境里,所能獲取的信息內容自然也是蕪雜的、淺顯的,而這必然導致認知程度和思考方式的淺顯化。
對于大學生而言,他們在校的主要目的是對專業(yè)知識的系統(tǒng)性的、深入的學習,以形成扎實的專業(yè)理論基礎和嫻熟的專業(yè)技能。這就需要大學生在日常的生活中養(yǎng)成善于思考、勤于鉆研的學習態(tài)度,而不是對事物的認知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看到表面形態(tài)看不到內部本質。這種淺層化的信息接受和傳播機制,可能會讓他們感受到它的便捷性和娛樂性,但若是這種淺顯的只重視結果不重視過程的思維方式反映到他們的專業(yè)知識學習上來的話,無疑是有害的。
三、微博信息環(huán)境的深層控制可能導致的大學生人際關系窄化
不同于傳統(tǒng)SNS網站的關系模式,微博用戶通過可控地“關注”和不可控地“被關注”,形成了一種獨特的不太對稱的交流模式,這種模式看似復雜,實則只是一定程度上的單向跟隨(包括被他人跟隨)。而這種單向跟隨的運行機制,看起來用戶擁有自由選擇關注對象和自由發(fā)表意見的空間,但建立在這個空間之上的信息環(huán)境本質上限制了用戶所能掌控的傳播關系特別是人際關系的多樣化和健康化擴展。
微博的信息環(huán)境是由粉絲和關注對象的數(shù)量和質量共同決定的。對于大學生而言,他們使用微博的最初目的可能是為了鞏固熟人關系,但隨著他們的“關注”和“被關注”越來越多、越來越泛,他們的交往范圍就會不自覺地向外拓展。但是,就“關注”和“被關注”這兩個具體的決定特定的微博信息環(huán)境的因素而言,大學生與其他群體又有所區(qū)別,他們的社會關系很窄,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際關系單一,所以他們更傾向于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進行有選擇性地“關注”,從而形成一個特定的完全由某種共同興趣支撐的信息環(huán)境。微博的這種特定的信息環(huán)境對大學生的信息接收、傳播乃至人際關系建構都存在著深層控制,一是表現(xiàn)在粉絲的數(shù)量和性質無形地會給予發(fā)言者壓力,他們不可能真正自由地發(fā)布信息;二是由于信息環(huán)境相對單一,他們在獲取信息的類屬上也受到嚴格限制。
此外,在微博傳播中,個體擁有傳受的雙重身份,這本質上規(guī)定了通過微博傳播和接受的信息相互依存。由于“關注”造成的信息環(huán)境相對單一,使得大學生接受的信息本身就缺乏多樣性,這導致了他們所傳播的信息也有單一化趨向。反映到“被關注”的問題中來,他們的粉絲也是基于與博主的共同興趣而成的,自然而然地也就單一化了。所以說,微博信息環(huán)境的深層控制可能會導致大學生人際關系的單一化,這種單一化具體表現(xiàn)為“窄化”,即基于共同興趣,他們的交往圈子的發(fā)展趨勢是內向的。這種內向的特征必然會對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yǎng)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
結語
當代大學生習慣虛擬人際交流、期望獲得認同的心理等特征,使得他們在參與微博信息傳播和微博輿論構建的過程中表現(xiàn)得十分活躍。但是,微博傳播過程中固有的一些弊端不可避免地會對大學生產生判斷力消弱、認知取向趨于偏激等消極影響。大學生由于自主選擇導致的他們受到基于共同興趣信息環(huán)境的深層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過調節(jié)選擇的主觀性減少受控的程度,這就要求大學生要有意識地開闊眼界、適度培養(yǎng)多樣興趣愛好、提高信息甄別能力等,只有這樣,才能最大程度地利用好微博這個平臺?!?/p>
【本文受安徽大學2011年校級創(chuàng)新性實驗計劃項目資助,項目編號為xj103575087】
參考文獻
①來源于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1567099.htm
②陳賽,《越自戀,越孤獨》,《三聯(lián)生活周刊》,2012(18)
(作者:均為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2010級新聞學專業(yè)學生,指導老師:潘文年)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