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人于野
我有一段時間喜歡聽《百家講壇》,發(fā)現(xiàn)很多主講人事后感慨錄制一期節(jié)目實在太累了。講稿必須反復修改以適應電視的特點,比如說層層設置懸念、動作、表情,跟動畫的配合等。像這樣如同工具般被導演擺弄,那么學者的個人能力和風格何在呢?一個真正有學問的人,難道不應該隨時隨地出口成章嗎?
如果有人不適應《百家講壇》的制作方法,說明他沒搶過銀行。
早期搶銀行沒有什么技術含量:一般在天黑以后進行,趁著夜色用炸藥炸開金庫拿錢走人。約從1920年開始,美國的銀行業(yè)技術進步了:普遍安裝了報警系統(tǒng)和水泥加固的防炸金庫。一時間黑幫沒什么辦法,但很快搶銀行的技術也升級了。
這個技術進步歸功于外號“男爵”的 Herman Lamm。
Lamm 是德國人,曾在普魯士陸軍服役,被開除后移民美國。1917年,他想出了一套搶銀行的新思維:使用軍事原則。他發(fā)明的這套系統(tǒng)后來被稱之為 “Baron Lamm Technique”:
提前幾周的準備;
首創(chuàng)casing :去銀行踩點,畫圖,甚至假裝記者去了解內(nèi)部運行;
給每個人分工:誰放哨,誰在大廳,誰搶金庫,誰開車;
事先用倉庫演習;
嚴格執(zhí)行時間,規(guī)定的時間一到不管拿沒拿到錢都必須離開;
偵察確定不同天氣情況下的逃跑路線,并計算時間;
在車的儀表盤上粘貼精確到十分之一英里的地圖;
Lamm 把搶銀行變成了藝術。從1919 到 1930年,Lamm 集團在全國范圍內(nèi)搶了數(shù)十萬美元。
所有可能性都要考慮到,一切意外都有預案。最專業(yè)的高手從不指望臨場發(fā)揮,隨機應變是外人看見的一種錯覺。
不知道有多少老師會用這種搶銀行的精神備課。但有人是這么做的。據(jù)說美國最厲害的脫口秀演員,可以連續(xù)四個小時不重樣地講笑話,而且其節(jié)目中包袱的密集程度遠遠高于任何一段中國相聲。
美國人作報告的水平普遍高于其他國家的人。這不僅僅是英語的問題,而是美國人對演講極其重視。我曾經(jīng)看到有的書里說,作報告不但要反復練,而且要用攝像機錄下來自己看,來找到毛病。
王岐山有一次訪美,在最后的晚宴中,他發(fā)表了一次脫稿演講《中美關系應順應歷史潮流》。這篇演講看似很“即興”,實際上肯定是下了功夫的。從在座的人開始講,說到老師,說到自己老師的學說,引出歷史潮流,然后回到中美關系,環(huán)環(huán)相扣。聽眾的感覺就好像聽了個故事。而故事的最重要作用是把聽眾繞進演講者預設的邏輯中去,使其最終不自覺地被說服。
最后有必要介紹一下?lián)屻y行故事的結(jié)局。Lamm是怎么死的呢?1930年,他在印第安納州 Clinton 鎮(zhèn)搶完一家銀行撤離時,車胎爆了。對這樣的小意外,Lamm 顯然早有預案。他和其他三人很快搶了一輛車,但這輛車很特殊,上面有個限速裝置,時速不能超過35英里。于是他們又搶了一輛車,但這輛車的水箱漏了。他們又搶了一輛,但這輛車只剩下一加侖汽油。最后在警察追車的時候,兩個人投降,Lamm 和司機被擊斃。所以準備得最完美的計劃也有可能失敗。
(小薇摘自《The Talent Code》
圖/藍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