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何偉良:看了《讀者》2012年第12期的《赤白干凈的骨頭》,我覺得很感人:兩個人能走到最后是不容易的,因為兩個人有很長的路要走,彼此之間要懂得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甚至相互犧牲,才會有“天涯長相依,愛心永不移”。
潘先生想去旅行:看了《讀者》上的《為雞蛋而暴走》,我真覺得慈善離我們其實很近:身邊那些對我們來說無足輕重的東西,比如一個雞蛋,一件不穿的衣服,在另一個地方就能展現(xiàn)出它更大的價值,就能幫到別人。如果有能力去幫助別人,我們應(yīng)該盡量去做。
蘭心齋:昨晚被一件工作上的小事擾了清靜,耽誤了“織圍脖”。今晨醒得早,躺在床上隨手翻開《讀者》2012年第10期,讀到李碧華的短文《有性格的狗》,文中說那條狗有“三不”:不貪、不媚、不在乎。真是一條了不起的狗。
xishuibian:剛買了本《讀者》,里面有兩篇關(guān)于信仰的文章:一篇是史鐵生的遺作《晝信基督夜信佛》,另一篇是《靈魂歌手也曾尋找靈魂》??吹絿鴥?nèi)非常有影響力的雜志也開始引導(dǎo)大眾思考信仰問題,深感安慰。在信仰缺失、亂象叢生的社會,多么需要媒體的呼聲啊。
暖_色_調(diào):上車前買了本《讀者》打發(fā)時間,看了許久,很受感動。它一如高中時看到的那般單純、飽滿、耐人尋味,和現(xiàn)在從頭到尾都是圖片和廣告的時尚雜志有著天壤之別。這么多年,《讀者》沒變,而我們呢?
曉風南歌:記得中學(xué)時總把父母給的零花錢積攢起來偷偷去買《讀者》。那時僅僅是喜歡文字,根本不懂文字背后想要傳遞的思想。如今再翻閱,才懂得所有的內(nèi)容都暗含著積極進取的精神。例如夢想、信心、勤奮、親情。
林塵落Phantomhive:《讀者》上有篇文章《當下中國的十二種孤獨》,講了現(xiàn)今中國人孤獨的原因。實際上,一個人要想不孤獨并不容易,但孤獨未必是壞事。也許只有在孤獨中,你才能靜下來、慢下來,才能去審視自己的內(nèi)心。孤獨是一個人的狂歡,難道不是很有道理嗎?
yubiqin:《讀者》里有一篇文章介紹了《圖圖傳》,于是我就去看了這本書,覺得挺有感觸的。物質(zhì)的力量再強大都是有限的,精神的、道德的力量之偉岸,卻無可估量。德克勒克很重要,因為他是總統(tǒng),整個國家在他手上;曼德拉也很重要,所有反對派都跟著他走。而圖圖有什么?無他,唯有愛,唯有德性。
藍色媽媽:昨天我和兒子吃飯時,他爸給我們讀了《讀者》上的一篇文章,我們聽得津津有味。我突然想到,以后家里可以每周安排一次讀書會,每個人輪流組織。輪到誰,誰就要給大家讀一些好文章。前提是準備的人要提前閱讀,從中挑選。這樣,家里就有了良好的閱讀氛圍。一倡議,全票通過。
幻換患_已沉晨:從喜獲《讀者》,到難解《讀者》,到丟棄《讀者》,到重拾《讀者》,到細讀《讀者》,再到珍愛《讀者》,這個過程見證了我的成長與感悟。閱一案青卷,世間喧囂如潮退去,只留我一人,聽得見最輕的風。
覃文釗:到小區(qū)門口的報攤買雜志,還離得老遠呢,老板就把最新一期《讀者》拿出來了,交錢、拿書,一切都那么默契。讓我不禁想起了武大三環(huán)公寓門口的小店,也是不說一句話,徑直走進店去,拿起報紙看看,然后一盤雞蛋肉絲炒飯就端上來了。
(摘自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