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本棟 李 廣
摘 要:從皮亞杰首次提出兒童道德發(fā)展理論到現在,陸續(xù)的有許多心理學家都提出了自己的道德發(fā)展理論,其中比較重要的有科爾伯格的三水平六階段理論,吉利根的女性關懷道德理論,艾森伯格的親社會道德發(fā)展理論,這些不同的道德發(fā)展理論極大的促進了人們對道德發(fā)展的認識,在這個基礎上,本文論述了當前道德教育中存在的三個主要問題,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的脫節(jié)問題,真實生活中道德判斷的問題以及道德情緒的問題。
關鍵字:道德發(fā)展;道德行為;道德判斷;道德情緒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2)04-0003-01
20世紀30年代,皮亞杰首次提出了兒童的道德發(fā)展理論,此后的80多年里,陸續(xù)的有不同的心理學家提出了自己的道德發(fā)展理論,其中主要有科爾伯格道德發(fā)展的三水平六階段理論,吉利根的關懷社會道德理論,艾森伯格的親社會道德發(fā)展理論,在這些研究的基礎之上,當前道德教育中研究的焦點主要集中在三類問題上,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的脫節(jié)問題,真實生活中道德判斷的問題以及道德情緒的問題。
一、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的脫節(jié)
道德認知是人們對現實中人與人之間的道德關系和道德行為規(guī)范的認識。道德行為是人們按照一定道德原則和規(guī)范,自主選擇的一種行為。一直以來,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標在于使教育對象做到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的統(tǒng)一。然而,當前德育工作者普遍感到焦慮、無奈和痛心的恰恰是許多受教育者知行脫節(jié)[1]。其中的原因可能是以下幾點:
1.皮亞杰和科爾伯格認為,智慧發(fā)展是道德發(fā)展的必要條件,兒童的智慧發(fā)展決定著兒童道德發(fā)展的水平。如果兒童的智力沒有發(fā)展到相應的水平,就不可能出現符合年齡特征的道德階段。
2.道德榜樣的錯誤示范作用使得兒童習得了不正確的道德行為,盡管能夠做出正確的道德認知,但卻不會做出與之相對應的道德行為。
3.缺乏特定道德情景中道德行為的教育,以往的道德教育只是告訴我們提倡什么反對什么,卻并沒有進一步告訴我們,如果遇到某種道德情景究竟該具體如何去做,所以很多人之所以在遇到問題的時候沒有做出道德行為,可能是因為不知道如何去做,從而導致了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為的脫節(jié)。
4.家長,學校,社會不同的道德價值觀,讓學生無所適從,不知道該聽誰的,不知道該按照哪個道德認知來指導行為。
二、真實生活中的道德判斷
在科爾伯格道德模式中,參與訪談的被試所面對的道德兩難故事的主題主要以假設性哲學問題為主,這類問題原理被試的日常生活,一般被試沒有機會接觸到。但克雷布斯等人在他們的研究中發(fā)現,真實生活中人們面對的道德兩難問題涉及范圍要廣泛得多[2]??死撞妓箍偨Y出了6類可能遇到的道德兩難故事主題:1.哲學兩難問題:如安樂死、流產等,這類問題與科爾伯格所采用的類似。2.反社會的兩難問題:對違規(guī)的反應。3.反社會的兩難問題:對誘惑的反應。與朋友的女朋友約會,為避免麻煩而撒謊等。4.社會壓力迫使做違背個人的道德或身份的事。如被迫觸犯法律,飲酒等。5.親社會兩難問題:對沖突需要的反應。如母親要求誠實,而哥哥則需要保守秘密,這類問題與艾森伯格所采用的類似。6.對他人需要的反應。如幫助一個犯罪的朋友。研究發(fā)現,人們對不同的道德兩難故事主題類型的道德認知判斷是不同的。布什和沃克等先后發(fā)現,在真實生活中,當被試面對科爾伯格所采用的哲學性道德兩難問題時,他們的道德認知判斷是符合科爾伯格的道德發(fā)展理論的。但當被試面對與真實生活相關密切的道德兩難故事時,他們的道德認知判斷澤與科爾伯格的道德發(fā)展理論不一致。
研究發(fā)現,被試在回答科爾伯格哲理性道德兩難問題時表現出來的道德認知判斷處于習俗水平,具體的道德發(fā)展階段為階段3或階段4,而被試在面對艾森伯格的真實生活中道德兩難故事判斷推理中雖然也處于習俗水平,但卻處于道德發(fā)展的第三個階段,而面對反社會型的道德兩難故事時則處于前習俗水平和習俗水平,具體表現出的道德認知判斷階段為第二階段或者是第三階段[3]。
三、道德情緒的研究
科爾伯格認為道德推理導致了道德判斷,,而道德情緒并非道德判斷的直接結果[5]。已有的道德發(fā)展理論,無論是皮亞杰??茽柌?,吉利根還是艾森伯格,他們的道德發(fā)展理論中都忽視了道德情緒在道德發(fā)展中的重要作用。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心理學家開始重視道德情緒的作用,并對道德情緒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在林德在他所提出的道德行為與發(fā)展的雙面理論中就著重論述了道德情緒的重要性,他在文章中強調道德情緒是個體在道德認識中所采用的一種重要的視角,道德情緒能對個體所擁有的道德觀念、價值觀和道德態(tài)度等方面產生重要的影響[5]。
道德情緒是心理學的一個重要研究主題。道德情緒是個體根據一定的道德標準評價自己或他人的行為和思想時所產生的一種情緒體驗。它是一種復合情緒,主要包括厭惡、移情、內疚、羞恥等。道德情緒影響下人類會產生某些典型行為,這主要包括道德潔凈行為和道德補償行為[4]。
參考文獻
[1]張春玲.知行脫節(jié)的成因與對策[J].教育評論,1999,(5).
[2]Dennis L.KREBS,Kathy Denton&Gillian Wark,.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J].1997,(2).
[3]張奎明.真實生活中的道德判斷研究述評[J].全球教育展望,2001,(6).
[4]任俊,高肖肖.道德情緒:道德行為的中介調節(jié)[J].心理科學進展,2011,(19).
[5]羅樂.道德情緒與道德認知對大學生道德兩難判斷的影響研究.碩士學位論文[D].西南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