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偉 王東升 張忠波 高琦
頸源性眩暈是一種臨床常見的以眩暈和平衡失調為特征,且多數(shù)患者伴有頸部疼痛的疾?。?],是由于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所致。為了探討青年頸源性眩暈的有效診斷方法,我們對30例該病患者的頸部血管的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和腦 CT 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naging,CTPI)的檢查情況進行了總結分析,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實驗組為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在大慶市人民醫(yī)院神經(jīng)內科病房及門診就診的30例青年頸源性眩暈患者,年齡20~40歲,均排除耳源性、眼源性眩暈及腦梗死性眩暈。對照組為同期的青年健康體檢者30例,年齡20~40歲。
1.2 研究方法 實驗組和對照組均采用日本東芝公司生產(chǎn)的640排CT進行掃描。頸部CTA由主動脈弓掃描至頭頂,選用STND重建原始數(shù)據(jù),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組(CPR)及容積再現(xiàn)技術(VR)進行三維成像。CTA灌注成像中分別對腦組織額、顳、枕部對稱性的六個興趣區(qū)域的參數(shù)即腦血流量(CBF),腦血容量(CBV),造影劑平均通過時間(MTT)進行評估。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使用SPSS 13.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t檢驗和卡方檢驗,以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椎動脈形態(tài)學變化情況比較 實驗組與對照組患者椎動脈形態(tài)學變化情況見表1,經(jīng)統(tǒng)計學處理,兩組間結果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
2.2 兩組腦血流變化情況比較 實驗組與對照組患者腦血流檢查結果見表2,經(jīng)統(tǒng)計學處理,兩組間結果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其中CBF及MTT最為敏感。
表1 兩組患者椎動脈形態(tài)學變化情況比較
表2 兩組患者腦血流變化情況比較
眩暈最常見的病因是良性發(fā)作性位置性眩暈,而與頸椎疾病有關的眩暈我們稱之為頸源性眩暈。通常與頸椎病有關,但又不一定完全由頸椎病所致[2]。臨床上將頸椎病分為四種類型:即脊髓型、神經(jīng)根型、椎動脈型交感型。與頸源性眩暈有關的是椎動脈型和交感型頸椎?。?]。椎動脈影像學特點是診斷椎動脈型頸椎病的關鍵,如果要進一步確診,應尋找血管受壓的證據(jù)。以往的影像學診斷手段存在很多不足,如X線片及CT在反應頸椎骨性改變上有優(yōu)勢,但無法直觀了解椎動脈的走形及與周圍組織的關系;經(jīng)顱彩色超聲多普勒雖能反應椎動脈血流變化,但不能反映椎動脈形態(tài)變化及與相鄰組織的關系。近年來,隨著多層螺旋CT成像技術的推廣應用及其強大后處理功能軟件的不斷發(fā)展,腦CT灌注成像(CTPI)聯(lián)合頭頸部CT血管成像(CTA)在缺血性腦血管病診斷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3-5]。CTA三維CT曲線重建技術能沿血管最大徑進行重建,顯示血管全過程,與MRA比較,CTA顯示骨性結構上優(yōu)勢明顯。CTA灌注成像能夠通過血流量,腦血容量,造影劑平均通過時間等指標的測定微觀、量化腦組織血液供應情況,更加客觀地評價眩暈患者是否存在腦供血改變。如果椎動脈CTA及腦PWI檢查時發(fā)現(xiàn)患者血管有明顯受壓,腦血流量(CBF)、腦血容量(CBV)、造影劑平均通過時間(MTT)有所改變,且與臨床癥狀相一致,可以考慮是椎動脈型頸椎病。我們對30例青年頸源性眩暈患者(實驗組)和30例同期的青年健康體檢者(對照組)的CTA和CTPI的檢查情況進行了總結分析。結果表明,實驗組患者頸部血管變異率較對照組增多,多以發(fā)育纖細及走形異常為主,少數(shù)為增生壓迫所致。實驗組患者顱內血液變化以CBF值減小、MTT值增高最為敏感,而CBV值正常及輕度升高較為常見。
綜上所述,青年頸源性眩暈主要原因為椎動脈發(fā)育異常導致,非增生壓迫所致。頸部血管CTA及腦CT灌注成像檢查能夠清晰了解主動脈在頸部走形情況及與周圍組織的關系,是診斷青年頸源性眩暈的有效檢查方法。
[1] 魏見偉,王德春.頸源性眩暈的發(fā)病機制與診治的研究進展.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6,14(17):1317-1319.
[2] Brandt T,Bronstein AM.Cervical vertigo.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2001,71(1):8-12.
[3] DeLucas EM,SanchezE,GutierrezA,et al.CT protocol for acute stroke tips and tricks forgeneral radiol ogises.Radiograbnphics,2008,28(6):1673-1687.
[4] Xue J Gao PY,Wang XC,et al.Ischemic lesion typing on computed tomography perfusion and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in hyperacute ischemic stroke a preliminary study.Neurological Research,2008,30(4):337-340.
[5] Esteban M,CerveraV.Perfusion CT and angio CT in the assessment of acute stroke.Neuroradiology,2004,46(9):705-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