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冰
心理活動課上,帶領(lǐng)初三的孩子們一起玩“雞蛋變變變”的游戲,兩人一組猜拳,贏者可以從雞蛋進化成小雞、公雞、母雞……輸者要從現(xiàn)有層次上退化。
一輪游戲下來,我們圍坐在一起分享。小菲站起來,說:“我很倒霉,一次也沒贏?!薄澳悄阌X得自己為什么不能升級呢?”“因為我很笨。”小菲脫口而出。她的回答引來班里同學(xué)的笑聲。
我也笑了,示意她坐下,然后問學(xué)生:“大家到山上玩,見過一種賣得最貴的雞蛋嗎?”“見過!”他們回答?!八鼈?yōu)槭裁唇斜侩u蛋呢?”“我猜是因為下這個蛋的雞腦子很笨,”一個女生站起來回答,同學(xué)們聽了開心地笑了……
我笑著說:“這種笨雞是相對養(yǎng)殖雞而起的名字。養(yǎng)殖雞從小就吃飼料,所以很快就長大了,但是它們下的蛋不好吃。而笨雞呢,它們不吃飼料,每天在山上自己找食吃,所以,它們下蛋的時間比養(yǎng)殖雞晚很多,但是它們下的蛋很有營養(yǎng),比普通的雞蛋更有價值。大家覺得笨雞是真的笨嗎?”大家都說:“不笨!”
一直在聽大家說話的小菲笑了,她開心地說:“我知道了,我不著急了,我要做一個最好吃的笨雞蛋!”
郝景田摘自《知識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