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花
乳腺癌在女性惡性腫瘤中的發(fā)病率較高,嚴重影響了女性的健康和生活質量。其中局部晚期乳腺癌(locally advanced breast cancer,LABC)患者因原發(fā)病灶較大或區(qū)域淋巴結的廣泛轉移,使得治療起來相當困難且預后差[1]。新輔助化療是治療局部晚期乳腺癌的標準方案之一,它可使腫瘤體積縮小,降低臨床分期以便于手術切除,還可觀察到腫瘤的變化便于為化療不敏感者及時調整治療方案,更可減少微小轉移灶以提高治愈率[2]。蒽環(huán)類藥物就是新輔助化療中應用到的有效藥物,代表藥物有表柔比星(EPI)、多柔比星(ADM)及吡柔比星(THP)。本研究對56例LABC患者采用多西他賽、表柔比星聯(lián)合環(huán)磷酰胺(TEC)實施新輔助化療,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現(xiàn)將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05年2月至2012年2月于我院治療的49例Ⅱb~Ⅲc期的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均為女性,均為未治患者,分為觀察組(24例)和對照組(25例)。觀察組年齡26~63歲,中位年齡44歲;腫瘤分期Ⅱb期2例,Ⅲa期7例,Ⅲb期10例,Ⅲc期5例。對照組年齡28~66歲,中位年齡46歲;腫瘤分期Ⅱb期3例,Ⅲa期8例,Ⅲb期7例,Ⅲc期7例。兩組患者在年齡、腫瘤分期等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所有患者均經空芯針活檢確診為乳腺癌,KPS評分均>80分,術前行B超、胸片、全身骨掃描、血液學分析、心電圖及肝腎功能等檢查,證實無遠處轉移以及肝腎功能等障礙。
1.2 方法 觀察組給予TEC方案化療:多西他賽75 mg/m2,靜脈滴注,第1天;表柔比星60 mg/m2靜脈輸注,第1天;環(huán)磷酰胺600 mg/m2靜脈輸注,第1天。對照組給予CAF方案化療:環(huán)磷酰胺500 mg/m2,第1、8天持續(xù)4 h靜脈滴注,吡柔比星50 mg/m2,第1天靜脈滴注;5-氟尿嘧啶500 mg/m2,第1、8天靜脈滴注。3周為1個治療周期,共3個療程。為防止過敏反應和胃腸道反應,所有患者化療前1天予以地塞米松8 mg口服,于化療前30 min常規(guī)應用托烷司瓊和奧美拉唑。治療過程中每隔3~5 d監(jiān)測血常規(guī),若出現(xiàn)Ⅲ度以上的中性粒細胞減少癥者應用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進行支持治療。化療結束后,根據患者乳腺癌腫瘤原發(fā)灶和淋巴結的緩解情況選擇手術治療或放射治療。
1.3 療效判定 化療療效評價按WHO制定的實體瘤療效評價標準分為:完全緩解(CR)、部分緩解(PR)、病情穩(wěn)定(SD))和疾病進展(PD),總有效率為CR+PR。毒副反應按WHO制定的抗腫瘤藥毒性反應分級標準分為0、Ⅰ、Ⅱ、Ⅲ、Ⅳ級。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顯著性水平為P=0.05。
2.1 療效分析 對照組總有效率為50.00%,其中完全緩解(CR)2例,部分緩解(PR)10例,無病情穩(wěn)定(SD)12例,無疾病進展(PD)病例;觀察組總有效率為80.00%,其中完全緩解(CR)2例,部分緩解(PR)18例,無病情穩(wěn)定(SD)5例,無疾病進展(PD)病例。兩組總有效率差異比較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具體數據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例,%)
2.2 毒副作用比較兩組患者均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中性粒細胞減少、惡心、腹瀉、心臟毒性及神經毒性等不良反應。其中主要毒副作用為中性粒細胞減少癥,對照組和觀察組Ⅲ、Ⅳ度中性粒細胞減少癥發(fā)生率分別為22.5%(16/71)和8.9%(5/56),差異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他毒副作用兩組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
乳腺癌作為一種全身性的疾病而非局限性疾病,在患病早期便易發(fā)生血行播散,而局部晚期乳腺癌發(fā)生遠處轉移的可能性更大。新輔助化療(NST)是近年來關于可手術的乳腺癌治療的一個熱點,它在治療早期進行全身性化療,具有縮小原發(fā)腫瘤灶、減少亞臨床微小轉移灶、降低臨床分期的作用,便于手術切除并能減少術中轉移機會和預測化療敏感性,可提高局部晚期乳腺癌的生存率[3]。它是治療局部晚期乳腺癌的標準治療方案,但是不同的方案的臨床效果各有差異,沒有選擇更好方案的標準。
含蒽環(huán)類藥物或紫杉類的二聯(lián)或三聯(lián)方案是主要的NST方案。多西他賽屬于細胞周期特異性藥物,它的作用原理是通過干擾細胞有絲分裂形成紡錘體,阻止細胞分裂而發(fā)揮抗腫瘤作用。表柔比星屬于細胞周期非特異性藥物,可直接進入細胞核與DNA堿基對結合干擾轉錄過程,阻止mRNA形成,從而抑制了DNA和RNA合成。二者聯(lián)合使用具有較高的臨床療效[4]。
新輔助化療可達到較高的反應率,約有80%的患者化療后腫瘤會明顯縮?。?]。本次研究中應用TEC方案的總有效率為80.00%,應用CAF方案的總有效率為50.00%;對照組和觀察組Ⅲ、Ⅳ度中性粒細胞減少癥發(fā)生率分別為22.5%和8.9%。證實TEC方案治療LABC的療效顯著,毒副作用小,安全性高。
綜上所述,在控制全身亞臨床轉移病灶的前提下進行手術治療對于治療局部晚期乳腺癌行TEC方案術前化療臨床效果較好,可在臨床上廣泛推廣使用。
[1]陳燦銘,沈鎮(zhèn)宙,邵志敏.局部晚期乳腺癌的治療.乳腺腫瘤學.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5:271-272.
[2]唐利立,張超杰,劉少華,等.新輔助化療對Ⅱ期和Ⅲ期乳腺癌的療效觀察.中國腫瘤臨床,2005,32(22):1293-1295.
[3]沈鎮(zhèn)宙,柳光宇,蘇逢錫,等.多西紫杉醇加表柔比星治療局部晚期乳腺癌的多中心Ⅱ期臨床研究.中華腫瘤雜志,2005,27(2):126-128.
[4]李席如,王建東,張艷君,等.多西他賽聯(lián)合表柔比星新輔助治療乳腺癌臨床分析.中華醫(yī)學雜志,2009,89(2):87-89.
[5]劉科,王國斌,程波,等.GC方案與FEC方案新輔助化療治療乳腺癌患者的療效比較.癌癥,2007,26(4):427-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