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銀龍
(湖州師范學院圖書館,浙江 湖州 313000)
“閔刻”將多色套印技術推向了輝煌。關于閔刻,目前已有不少的研究成果。而關于首倡者閔氏家族人員的研究,卻有些偏少。趙紅娟的《五位著名閔版刻書家考述》一文介紹了閔齊伋、閔齊華、閔元衢、閔振業(yè)、閔振聲等人的情況。[1]周興陸的《明代吳興刻書家閔、凌二姓世系考》一文對閔、凌世系作了考證。[2]本文擬對相關內容作些必要的補充,并且通過對閔氏參與刻書人員在家族中的位置作更為細致的梳理,來考察他們的血緣關系,以期為進一步探尋他們參與套印刻書的背景提供些資料。
王榮國、王筱雯、王清原主編《明代閔凌刻套印本圖錄》是目前最權威的閔刻資料匯集。[3]本文根據其所錄閔氏族人姓名,整理統(tǒng)計出以閔齊伋為首的晟舍閔氏家族先后有二十余人(王清原先生在《武進陶氏藏閔凌刻套版書源流考代序》[4]中言及有三十余人,惜未見具體人名)。參與到套版印刷事業(yè)當中的是閔齊伋、閔夢得、閔齊華、閔于忱、閔邁德、閔洪德、閔暎璧、閔繩初、閔昭明、閔一栻、閔無頗、閔元衢、閔光瑜、閔元京、閔邃、閔杲、閔振業(yè)、閔聲、閔暎張、閔爾容、閔象泰等人。
閔齊伋,《四庫全書總目·六書通》記載:“國朝閔齊伋撰。齊伋。字寓五。烏程人。世所傳朱墨字板、五色字板,謂之閔本者,多其所刻。是書成于順治辛丑,齊伋年八十二矣?!表樦涡脸蠹错樦问?1661),閔齊伋時年八十二歲。眾多史料均記載其卒年八十三歲,由此推知其卒于康熙元年壬寅(1662),生于明萬歷八年(1580)。此判斷與《吳興閔氏家乘》所載一致。趙紅娟老師《五位著名閔版刻書家考述》[5]與趙芹《淺述明末浙江閔、凌二氏的刻書情況》[6]均言閔齊伋生于明萬歷三年(1575),不知何據。
《閔氏家乘》記載:閔齊伋,“字及武,號遇五,娶平湖張氏(廣東欽州知州璇陽公應宿女),無傳。生于萬歷庚辰三月初十日酉時,卒于康熙壬寅七月初二日,壽八十三?!保?]萬歷庚辰即公元1580年,康熙壬寅即公元1662年。這與《四庫》所記完全吻合。
關于閔齊伋的號,史料記載有矛盾。套印本《六書通》畢弘序亦言閔齊伋為“寓五”。套印本《戰(zhàn)國策》每卷首均有“烏程閔齊伋寓五父裁注”?!堕h氏家乘》記載閔齊伋“字及武,號遇五”。《四庫全書總目》記載與閔我備所記相同。前兩條信息時間與閔齊伋同時,而后兩條信息距閔齊伋生時有一段距離。因此,號“寓五”是真實的。
閔夢得,閔齊伋二兄,官至兵部尚書,其并沒有直接刻書,但卻積極支持家人的套版印刷事業(yè)。
《春秋左傳》卷首閔齊伋《凡例》云:“大司馬孫月峰先生研幾索隱,句字不漏。其所指摘處,更無不透入淵微。家翁次兄為水部留都時,遂得手授于先生,不敢自秘,用以公之同好?!蔽檀问情h夢得的字。這說明,閔齊伋開始刻套印本圖書是受了其兄閔夢得的直接影響,是閔夢得為其提供了合適的圖書底本。前面已經提到,萬歷四十八年閔齊伋刻印的朱墨套印本《讀風臆評》四卷,其底本也是由閔夢得提供的。明祟幀六年(1633)閔齊伋刻朱墨套印本《草韻辨體》五卷,閔夢得仍在書后落款題“祟幀癸酉九月念有一日光祿大夫太子太保協(xié)理京營戎政兵部尚書蒙恩予告臣閔夢得謹識”。崇幀癸酉即崇禎六年(1633),這時閔夢得已告老歸里,四年后去世。閔夢得對于閔齊伋開創(chuàng)套版印刷事業(yè)所起的積極作用,可能還包括經濟支持及推廣。
《孫月峰先生評文選》三十卷,朱墨套印本,閔齊華論注。版心題:《文選淪注》。有天啟二年(1622)閔齊華《凡例》,云:“大司馬孫月峰先生博覽群書,老而不倦。茲評則其林居時所手裁也。仲兄翁次宦游南都,先生手授焉。”其底本也是由閔夢得提供的。
閔齊華,字赤如,號東庵,生于萬歷丙子(1576)十月十六日??[生,崇禎三年(1630)以歲貢授南直隸常熟訓導,修復書院,申明學紀,善處僚友;克己奉公,深得師生敬仰。崇禎八年(1635),升北直隸沙河縣令,嚴規(guī)矩,明法度,治水患,修武備,治績卓著。崇禎九年(1636),敵騎入犯,邑隸九省孔道。獻俸金以制火炮,絕社里派累之苛;備犒勞以戒援兵,免城市繹騷之苦。十月十四日以“勞瘁隕身,身后蠹蠹如洗,士民泣送輿梓,徒步至千里外者幾五百人”。[8]終年六十一歲。
閔于忱,字靜思,號遠醇,又號松筠主人,生于萬歷癸未(1583)七月二十八日,卒于崇禎癸未(1643)八月二十一日,61 歲。著有《枕函小史》,分談史與癖史兩部分。輯《孫子參同》五卷,有松筠館書鋪以刻書。
閔邁德,字百里,號敬亭,歸安庠生,生于萬歷丁丑(1577)九月初四日,卒于崇禎某年。
閔洪德,字爾容,號含宅,歸安庠生,生于萬歷己丑(1589)十二月初四日,卒于順治癸巳(1653)二月二十九日,65 歲。閔爾容即閔洪德,以字行?,F(xiàn)不少資料將二名字同列,實誤。
閔暎璧,字文仲,號作所,生于萬歷丙申(1596)十一月二十二日,卒年無考。
閔繩初,字維始,號玄宰,歸安庠生,生于隆慶辛未(1571)十一月二十九日,卒于天啟甲子(1623)八月十二日,54 歲。
閔昭明,字伯弢,號融宅,郡庠生,生于萬歷丙申(1596)閏八月二十二日,卒于康熙丁未(1667)八月十四日,72 歲。
閔一栻,字景修,號荊巫,邑庠生。生于萬歷乙亥(1575)七月十九日,卒于崇禎庚辰(1640)八月二十一日,66 歲。
閔無頗,字遵皇,號蒲帆,郡庠生,生于萬歷乙未(1595)正月初一日,卒于康熙庚戌(1670)十一月十二日,80 歲。
閔元衢,字康侯,郡庠生,入太學,生于萬歷庚辰(1580)六月二十七日,卒于順治某年。
閔光瑜,字韞儒,號韞如,邑庠生,生于萬歷庚辰(1580)七月十四日,卒于順治戊戌(1658)七月初七日,79 歲。
閔元京,字子京,郡庠生,入太學,為洽聞士,有路群之高雅,蘆洪之俊邁。參與復社活動。生于萬歷庚寅(1590),卒于崇禎辛巳(1641),終年52 歲。著有《睡余雜筆》,與凌義渠合輯《湘煙錄》。
閔振業(yè),字隆仲,號華釜,又號瞻臺,郡庠生,入太學,授按察司經歷,生于萬歷丁丑(1577)潤八月二十五日,卒于崇禎辛未(1631)二月二十五日,55 歲。
閔聲,又名振聲,生于萬歷丁酉(1597)十一月二十六日,卒于康熙庚申(1680)三月十七日,84 歲。
閔象泰,字用和,號蘭雪,郡庠生,生于萬歷丁酉十(1597)一月初一日,卒于順治戊戌(1658)七月初七日,62 歲。
閔暎張,字無文,號缽蓮,生于萬歷丁亥(1587)十二月十七日,卒于崇禎壬申(1632)九月二十七日,46 歲。
閔邃,字大生,號指薪,郡廩生,崇禎癸未恩拔選貢。生于萬歷壬寅(1602)二月初十日,卒于康熙辛未(1691)二月十一日,70 歲。
閔杲,字子將,號仲因,邑庠生,生于萬歷丁亥(1587)十月三十日,卒于崇禎壬午(1642)五月初七日,57 歲。
從附表來看,他們均為第六世閔綬直系后裔。在古代家族意識較強的年代,他們的血緣關系還是比較近的。依輩份有十二、十三及十四世三代族人參與套印,第十二世有閔一軾、閔振業(yè)、閔聲、閔光瑜、閔于忱,其中閔一軾、閔振業(yè)、閔聲同曾祖父閔聞,而閔光瑜、閔于忱為同一高祖父閔瑹。第十三世有閔元京、閔元衢、閔洪德、閔邁德、閔繩初、閔夢得、閔齊伋、閔齊華、閔象泰、閔昭明、閔無頗、閔暎張、閔暎璧等,其中閔夢得、閔齊伋、閔齊華三人及閔暎張、閔暎璧二人為親兄弟,而閔元京與閔元衢、閔洪德與閔邁德等為親堂兄弟。第十四世有閔邃與閔杲兩人,二人輩分最小,關系亦最遠,但是二人共同合作刻印了《初潭集》三十卷。
其他支系尚未發(fā)現(xiàn)有人參與到套印刻書中來。至于凌蒙初等凌氏刻書者,追溯遷居晟舍始祖凌敷為閔復女婿,從血緣關系來看,也在此表所示范圍之內。其實兩姓子孫,互為婚姻。凌敷之孫凌紳續(xù)娶之妻為閔氏,凌約言有一女嫁閔宜賀,凌遂知有一女嫁閔振彥,凌浚初有女嫁閔畢成,凌涵初娶閔氏,且其女丈夫為閔洪德。凌允仁、凌沐初、凌浣初、凌洽初等娶的均是閔氏,凌沐初與凌浣初之女分別嫁給閔遴德與閔縉延。說凌閔二氏世為姻戚恰如其分,在套印方面有些合作實屬自然。
閔、凌二氏的刻書活動,有獨自進行的,亦有多人合作,除了同族內的合作,也屢見閔凌二氏之間的合作。如閔氏所刻的第一本朱墨套印本《春秋左傳》十五卷,即由閔齊伋、閔齊華、閔象泰三人合作,三人為同曾祖父之堂兄弟。閔邁德、閔洪德與閔暎璧合刻《秦漢文鈔》六卷,他們三人的關系雖然較遠些,但也是堂兄弟關系。最小輩份的閔邃與閔杲二兄弟亦合刻《初潭集》三十卷。閔繩初與凌云合刻五色套印《劉子文心雕龍》,閔元京與凌義渠合刻《湘煙錄》。
由此看來,即使在閔氏大家族內,對于能“射利”之多色套印事業(yè)的參與也具有排他性。這種現(xiàn)象與郭政凱先生所說的宗族具有“自我排斥的功能”[9]之結論完全吻合。
附表 閔氏刻書人員血緣關系表
[1]趙紅娟.五位著名閔版刻書家考述[J].江蘇圖書館學報,2000(5).
[2]周興陸.明代吳興刻書家閔、凌二姓世系考[J].浙江社會科學,2008(7).
[3]王榮國,王筱雯,王清原.明代閔凌刻套印本圖錄[M].揚州:廣陵書社,2006.
[4]王清原.武進陶氏藏閔凌刻套版書源流考[M]//上海圖書館歷史文獻研究所.歷史文獻:第10 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5]趙紅娟.五位著名閔版刻書家考述[J].江蘇圖書館學報,2000(5).
[6]趙芹,戴南海.淺述明末浙江閔、凌二氏的刻書情況[J].西北大學學報,1996(1).
[7][清]閔思端.閔氏家乘[Z].道光13年(1833)刻本.
[8][清]閔寶梁.晟舍鎮(zhèn)志[Z].上海:上海書店,1992.
[9]郭政凱.中國古代宗族的伸縮性[J].史學集刊,19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