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春艷,劉運顯
(武漢科技大學 學工處,湖北武漢 430081)
大學生的年齡多在20歲左右,處于人生發(fā)展的成人早期階段。處于這一關鍵時期的大學生,他們比其他人群更難于適應各種復雜的人際關系,很多大學生因為苦于無法處理朋友關系、室友關系、戀愛關系等,而出現(xiàn)心理困擾,嚴重者導致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理工科大學生由于專業(yè)學習任務繁重,部分學生人際交往面窄,缺乏人際交往的鍛煉機會,因而表現(xiàn)出了各種各樣的人際交往問題。筆者于2012年3~4月開展了本次調查,以了解理工科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現(xiàn)狀。
選取某理工科大學2009-2011級本科在校生,生源來自全國29個省份,抽取950名在校理工科專業(yè)本科生為調查對象。共發(fā)放問卷950份,回收有效問卷910份,有效率為95.8%。其中,男生690名(75.8%),女生220名(24.2%);來自城市的大學生198名(21.8%),來自農村的大學生 712名(78.2%);一年級學生 303人(33.3%),二年級學生280人(30.8%),三年級學生327人(35.9%)。
采用王軍(2002)編制的《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調查問卷》,該量表共52道題,包含四個評估維度(Z1對人和人際交往的認知和評價取向、Z2對人際交往的感受性取向、Z3人際交往的社會退縮取向、Z4對交往的意志性取向),共14個因子,即F1對交往的自我評估、F2對他人評估的敏感性、F3交往的外傾性、F4交往的群體合作性、F5被排斥感、F6被關注感、F7交往的互助性、F8交往中的不良舉止、F9交往方式、F10自我保留、F11對交往的理念、F12對后果的感知、F13交往的獨立性、F14交往的坦誠性等。
運用SPSS11.5建立數(shù)據(jù)庫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
不同性別理工科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差異(見表1)。
從表1可以看出,理工科男性大學生與女性大學生在人際交往綜合能力方面不存在顯著性差異。就具體的人際交往能力而言,理工科男女大學生在人際交往的2個維度取向和3個因子上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上的顯著性差異。理工科大學生中男生在Z1對人和人際交往的認知和評價取向、Z3人際交往的社會退縮取向、F6被關注感和F14交往的坦誠性方面的得分要高于女生,在F7交往的互助性因子中,理工科大學生中女生的得分比男生高。
表1 男女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上的方差分析結果
在F6被關注感因子中,題項45“在社交環(huán)境中,我感到很踏實”、題項47“當必須做出決定時,我覺得人們會很自然地轉向我”,理工科大學生中男生得分均高于女生得分;在F14交往的坦誠性因子中,題項10“參加集會,我總是愿意和陌生人坐在一起”、題項27“我在任何場合下都隱瞞自己的觀點”,理工科大學生中男生得分均高于女生得分,;F7交往的互助性因子中,題項13“我常常關心別人”、題項16“我常常讓別人分享自己的快樂”,理工科大學生中女生得分均高于男生得分。
來自農村和來自城市的理工科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差異(見表2)。
表2 農村和城市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方差分析結果
從表2可以看出,來自農村和來自城市的理工科大學生在人際交往綜合能力方面存在顯著差異,來自城市的理工科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得分高于來自農村的理工科大學生。就具體的人際交往能力而言,來自城市和農村的理工科大學生在人際交往的2個維度、4個因子方面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上的顯著性差異,來自城市的理工科大學生得分高于來自農村的理工科大學生。
在F3交往的外傾性因子中,題項“我交朋友很容易”、題項5“我外出度假或旅行時,我認為我很容易與別人交朋友”、題項7“我同別人的友誼發(fā)展,多數(shù)是自己采取主動態(tài)度”、題項34“即使和自己興趣愛好不相同的人相處在一起,我也不會感到無話可談”,來自城市的理工科大學生得分均高于來自農村的理工科大學生;在F6被關注感因子中,題項11“我在演說時,身體非常放松”、題項45“在社交環(huán)境中,我感到很踏實”、題項 46“我喜歡面對一大群聽眾”、題項47“當必須做出決定時,我覺得人們會很自然地轉向我”,來自城市的理工科大學生得分均高于來自農村的理工科大學生;在F8交往中的不良舉止因子中,題項 24“我喜歡拿別人開玩笑”,來自城市的理工科大學生得分高于來自農村的理工科大學生;在F14交往的坦誠性因子中,題項10“參加集會,我總是愿意和陌生人坐在一起”,來自城市的理工科大學生得分高于來自農村的理工科大學生。
不同年級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上的方差分析結果(見表3)。
表3 不同年級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上的方差分析結果
從表3中可以看出,不同年級理工科大學生在人際交往的綜合能力上存在著顯著性差異。其中,就具體的人際交往能力而言,不同年級的理工科大學生在3個維度和6個因子上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上的顯著性差異。三年級大學生在F4交往的群體合作性、F6被關注感、F10自我保留、F12對后果的感知、F13交往的獨立性、F14交往的坦誠性、Z1對人和人際交往的認知和評價取向、Z2對人際交往的感受性取向、Z3人際交往的社會退縮取向、人際交往綜合能力等方面的得分上均高于一年級和二年級大學生,存在顯著性差異。
在F4交往的群體合作性因子中,題項1“我認為應當去熱鬧、嘈雜的地方度假,而不是去安靜的地方”、題項22“我覺得一個人應經常獨處”,三年級大學生得分大于二年級和一年級大學生;在F6被關注感因子中,題項46“我喜歡面對一大群聽眾”,三年級大學生得分大于二年級和一年級大學生;在F10自我保留因子中,題項29“我不能廣泛地聽取各種意見、看法”,三年級大學生得分高于二年級大學生和一年級大學生;F12對后果的感知因子中,題項51“在交往中,我很能顧及到別人的感受”,三年級大學生高于二年級和一年級大學生;F13交往的獨立性因子中,題項19“在食堂里我一般都是獨自吃飯”,題項21“我通常不與其他同學一起做游戲和學習”,三年級大學生得分大于一年級和二年級大學生;在F14交往的坦誠性因子中,題項10“參加集會,我總是愿意和陌生人坐在一起”、題項20“我通常不向別人講真心話”、題項27“我在任何場合下都隱瞞自己的觀點”,三年級大學生得分高于二年級和一年級大學生。
本次調查結果表明,理工科大學生的人際交往綜合能力存在年級差異和生源地差異。因此,針對理工科大學生,大學有必要針對如年級、生源地不同等,采取相關措施,培養(yǎng)和提高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
針對理工科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現(xiàn)狀,理工科高校首先要針對大一、大二、大三年級的學生設置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豐富學生的人際交往的相關理論知識。其次,要針對不同年級、生源地導致的人際交往能力差異,組織豐富多彩的課外科技、體育、文化活動等,培養(yǎng)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技能和技巧。再次,要開展廣泛的社會實踐、實習活動,給大學生提供廣泛的人際交往能力鍛煉的環(huán)境和機會,使他們在復雜的社會人際關系活動中學會如何與人相處、如何與人合作,學會寬容他人等人際交往技能等。
[1][美]莎倫·布魯姆等著,郭輝等譯.親密關系[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5:186-187.
[2]王軍.工科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歸因特點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2:31-34.
[3]馬超著.美國大學學生事務研究[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9:66.
[4]劉獻君著.大學德育論[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199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