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都知道我在大學里教書,是謂教書匠。教書之余搞點翻譯,是謂翻譯匠。無論作為教書匠還是翻譯匠,都好像跟寫雜文沒多大關系,而我寫雜文,偏偏與此有關。
教書匠當然也要寫東西——要寫教學論文或學術論文。借用易中天教授的說法,大學成了養(yǎng)雞場,不但規(guī)定教授一年下幾個蛋,即規(guī)定寫論文的數量,而且規(guī)定下蛋的地方,即要下在權威刊物、核心刊物上面等等??稍捰终f回來,只要你乖乖下蛋而且乖乖下在指定位置,大學對你還是不錯的——保你有獎金、有職稱,甚至有行政頭銜和種種榮譽稱號。也就是說,只要你在體制內按其游戲規(guī)則乖乖跟著走跟著玩,基本可以保證衣食無憂甚或名利雙收加官進爵。但問題是,這樣就算好的教授,尤其是好的文科教授了嗎?就算“鐵肩擔道義”、就算“心事浩茫連廣宇”、 就算“仰望星空”的知識分子了嗎?應該說,教授一是專業(yè)人士,一是知識分子。作為專業(yè)人士,他要把自己的專業(yè)知識教授給學生,同時進行專業(yè)領域的研究;而作為真正意義上的知識分子,他必須體現社會和時代的良知。失去良知,知識分子無非有知識的俗物,教授無非有教授職稱的市儈而已。一句話,而今的校園缺少些什么。于是我開始不自量力地追求大學校園中缺少的東西——追求大學之道、為師之道、為學之道。同時走出校園,訴求社會正義與良知,訴求文化鄉(xiāng)愁。
是的,鄉(xiāng)愁。而且,由于我是鄉(xiāng)下出身的教授,總是忘不了養(yǎng)育自己的故鄉(xiāng)。這樣,除了宏大的文化鄉(xiāng)愁,又多了關乎生身故鄉(xiāng)的切切實實的鄉(xiāng)愁。而這樣的鄉(xiāng)愁,無論我們置身何處,無論我們懷有怎樣的信仰和世界觀,都會從深處從遠處一點點溫暖我們的心,比如杏花,比如杏花春雨。春雨很小,很細,如煙,如絲,溫馨,迷濛,若有若無,正是鄉(xiāng)愁的物化。杏花,無疑代表故鄉(xiāng)的村落和老屋。或謂“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或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或謂“杏樹潭邊漁父,桃花源里人家”……故園之思,游子之情,羈旅之苦,于此盡矣。萬井笙歌,一樽風月,不足以化解;千里莼羹,西風鱸膾,莫能比之也??梢哉f,始于大學之道的正義與良知的訴求,始于故園之思的文化鄉(xiāng)愁的呼喚,是我的雜文的兩只眼睛。而這都與我的教書匠身份、尤其鄉(xiāng)下教書匠的身份有關。
我所以開始寫雜文,還有一個不大不小的原由。剛才說了,我除了是教書匠,還是個翻譯匠,翻譯的書足有六七十本,僅村上春樹的就有四十多本。容我再次借用那個生蛋比喻,就是把村上用日文生的蛋慢慢變成中文蛋,而且要變得一模一樣。人家是雙黃的,我的也要雙黃的,人家是紅皮帶麻子的,我的也不能弄成白皮帶條紋的,你說苦不苦?苦極了!何況日本一所著名學府還有一雙眼睛目光炯炯地盯著。說“雞蛋里挑骨頭”未免有失風度,但芒刺在背的感覺的確是有的。于是我暗暗發(fā)誓,咱自己寫寫看!“子規(guī)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幾年下來,這個野心也催生了三四百篇散文、隨筆和雜文。
其實無非一堆“豆腐塊”罷了。論思想,談不上石破天驚;說意境,也未必深邃悠遠。唯一可取之處,大約在于語言或文體。這點還是應該感謝我的老伙計村上君,他一再強調“文體就是一切”。我也認為“文體就是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