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銘生
6月14日,深圳南山區(qū)上百名家長涌進南山區(qū)教育局,要求自己的孩子能有學位上學。更有一名家長帶著孩子跪在該局信訪辦公室門口長達一小時。對此,南山區(qū)教育局承諾,一定會全部解決學位問題,讓每一個孩子都有書讀。
可憐天下父母心!在當今社會,一位母親在公眾和孩子面前下跪,無疑顯示著家長的焦慮,作為已為人父的我,很理解。孩子是小小年紀無學可上,家長對孩子愧疚,怕延誤孩子的學業(yè),耽誤其人生;而讓孩子面對下跪的母親,對其而言何嘗不是一種心靈的戕害?
眼下,全國各地的小學一年級正在招收學生,很多父母正在為孩子的入學奔波和焦慮——有權有勢的,就“拼爹”、“拼錢”,為孩子選擇最具優(yōu)質資源的學校就讀;沒有“門路”的,就得“拼成績”、“拼證書”,指望能憑借自己的努力與天賦考進優(yōu)質名牌、重點小學。而更多普通家庭,特別是外來務工人員,最大的希望就是孩子能進公辦學校上學、哪怕是民辦學校也行。即便如此,一些家長的夙愿也難實現(xiàn)。
或許有人認為,很多城市的教育資源有限,無法滿足“每一個孩子都有書讀”的要求。其實這是一種誤讀。按照相關政策規(guī)定要求,中小學生入學遵循的原則是:“劃片、就近”,即一般按照孩子的戶口所在地入學。但現(xiàn)實卻是,這個規(guī)則被打亂——好的學校,人滿為患,一個班級動輒達到六七十人,甚至更多。而一般學校,則門可羅雀,一個班級也就有三四十個學生,甚至更少。因為好學校炙手可熱,學位被瓜分,結果原屬好學校片區(qū)的部分孩子,卻因為無權無勢而被排擠在外,無學可上。如在該新聞中,有家長就憤怒地反映:有人運作一萬五千元“販賣”一個學位。諸如此類的現(xiàn)象,在每個城市并不鮮見。
原本簡單的孩子入學問題“復雜化”,地方教育主管部門是“罪魁禍首”。一是,義務教育資源嚴重失衡、有重點、非重點學校之分,雖然有歷史原因,但至今為何還不能有效調節(jié)、均衡?二是,國家三令五申嚴禁擇校,嚴禁亂收費,且對入學原則有嚴格規(guī)定,但地方為何還是擇校成風?三是,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入學問題,國家相關部門也是一再重申,讓他們享有“市民待遇”,但他們中間的一些孩子為何仍無人管問?
其實,有戶口的孩子和務工人員子女無學位上學,該下跪的,不是孩子的母親,而是地方教育官員。這些“同頂一片藍天,腳踏同一塊土地”的孩子,不僅是父母的,也是國家的;其未來也關乎國家與民族的未來。他們能否順利入學,該牽腸掛肚的,除了父母,教育官員也責無旁貸。面對孩子入學難甚至跪求學位的行為,教育官員不能只是坐在涼爽的辦公室里審查材料,擺權力譜;而應該深入入學難的家庭了解情況,積極與學校溝通協(xié)調,熱忱幫助。這是一種義不容辭的責任。
偌大的城市,難道不能為每一個孩子安放一張課桌嗎?這聲詰問是何等的滑稽!其實,一座城市的每一所學校,都能讓老師擠擠,或是讓領導的辦公室小點,騰出一間教室,這不算難吧?如此,恐怕所有孩子的入學難問題都能解決。遺憾的是,現(xiàn)在一些城市的教育主管部門與學校,就是思想不解放,境界不高,工作方法不創(chuàng)新,每年死抱幾個入學條條框框“卡”學生,對一些學生入學難的問題熟視無睹,不管不問。
確?!白屆恳粋€孩子都有書讀”,不僅僅是一聲承諾,更是一種社會擔當。假如有人跪求學位上學,或是有孩子不能上學,相關部門應該被嚴厲問責、追究。不能總讓個別教育官員打官腔、說空話,以至于讓孩子入學難問題成為一些地方每年的“保留節(jié)目”。
【原載2012年6月18日《燕趙都市報·公民發(fā)言》標題有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