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虎
摘 要 語文是要有人文性的。語文課堂需要激情,需要全身心的投入,需要詩意,需要浪漫主義的情懷。我們的學生早已厭倦了條分縷析和空洞說教的語文課堂,他們渴望一種心與心毫無隔閡地交流,情與情自然而然地融通的真實、和諧而靈動的語文課堂。這是學生的需要,也是我們語文老師的追求。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善于創(chuàng)設動的空間,語文課堂一定會煥發(fā)活力。
關鍵詞 語文課堂;“動”的空間;人文性
一、在表演中盡興
低年級的孩子由于年齡小,各個方面的儲備都不夠,認知水平不高,往往難以進入“教學情境”。作為低年級的教師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再現課文的場景,將之淋漓盡致表現出來,這時,就可以采用以演助讀的方法。
在教學蘇教版第二冊《三個小伙伴》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抓住三個小動物的特點,更深刻地體會到在遇到任何困難的時候,大家都要密切精心合作,才能把事情做好的道理。光憑讀是遠遠不夠的,于是我制作好三個小動物的頭飾讓學生不加修飾地去演三個小動物是如何種樹的。并引導他們表演,想象著小野豬硬硬的嘴巴,就撅起自己的嘴巴做拱樹坑狀;想象著小象長長的鼻子,就伸出長長的手臂當作“小象的鼻子”笨重地跑到小河邊吸足了水去澆小樹苗;想象著袋鼠的口袋,就挺起小肚皮,用手撐起衣服蹦蹦跳跳的去運肥料……這樣,學生根據自己的想象表演,再現了課文場景,學生在表演的過程中不僅深刻體會到了課文含義,也增添了讀書的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
二、在畫畫中暢游
常見在一些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厭其煩地講,學生是左耳進、右耳出,這樣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想象能力、理解能力的培養(yǎng)。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只是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不應以煩瑣的分析、機械的講解去干擾學生的求知欲望。對于一些文質兼美的課文,就可以讓學生畫畫,畫的過程既是思考的過程,又是對文本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如在教學《小池塘》這一課時,如何讓學生體會到小池塘的美麗呢?我首先配樂進行有感情的朗讀,讓學生閉上眼睛,在頭腦中畫畫,畫自己心中的小池塘。然后再讓學生拿起手中的畫筆畫一畫小池塘,去形象地表現小池塘的美。不一會兒,學生就把水的清澈,水波的閃耀,白云的可愛,太陽的鮮紅,月牙的寧靜,星星的閃亮等畫出來了,構成了一幅五彩繽紛的畫面。
實踐證明,學生通過手中的筆,以直觀形象的畫面再現課文內容,不僅強化了他們對語言文字的理解感受,而且避免了煩瑣的分析,還能彌補低年級學生詞不達意的缺陷。給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展示的舞臺。同時,也使蘊藏在文字中的意境之美躍然于紙上,達到了“以畫代講,盡在不言中”的效果。
三、在想象中馳騁
想像力是讀書的重要能力。沒有想象,就沒有任何創(chuàng)造。通過想象,可以拓展語言文字所表達的內涵,正是“言有盡而意無窮”。在教學中,我常常讓學生根據課文的情節(jié)發(fā)展或老師提示的開頭,引導他們發(fā)揮合理的想象,讓他們個個馳騁在想象的天地里,人人馳騁在想象的沃土上。
在教學《烏鴉喝水》第一小節(jié)時,我讓小朋友想象一下烏鴉“到處找水喝”,它會到哪兒喝水呢?
生1:烏鴉找了很多的地方。
生2:烏鴉一會到這兒找找沒有水喝,一會到那兒找找,還是沒有水喝,累得筋疲力盡。
生3:烏鴉一會兒到田野里找,一會兒又飛到森林里找,后來又飛到山上去找,都沒有找到水,很失望。
生4:烏鴉又飛到一條小河邊,可是河里一滴水也沒有,心里非常著急。
……
師:小朋友再想一想,烏鴉在找水喝的時候還會說些什么呢?
生1:渴死我了,哪兒有水呢?
生2:水怎么這樣難找呢?
生3:再找不到水喝,我就會渴死了。
生4:如果找到水,我一定喝個痛快,水到底在哪兒呢?
……
對于學生的回答,我一一進行了肯定和鼓勵,并趁熱打鐵讓學生帶著剛才的想象去讀。這樣,學生由“局外人”變成了“局內人”,記憶的閘門被打開了,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被激活了。學生們展開了豐富的想象,在頭腦中盡情地描繪課文語言所描寫的場景,然后再通過朗讀把平面的文字變成了立體的活生生的形象。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把學生當成學習真正的主人,創(chuàng)設各種情境使學生動起來,這樣的語文課堂一定充滿魅力、靈性、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