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程燕青
《山海經(jīng)》中的海島漁民
撰文/程燕青
《山海經(jīng)》等書籍對于遠古的海島居民有不少記載,盡管是一種夸張的描寫,但從中能透露出真實的信息??v觀各種奇形怪狀的方國漁民,我們可以描畫出他們大致的形貌特征,主要是個子高、皮膚黑;其次還有手臂長、耳朵大。
據(jù)《列子·湯問》記載,海島龍伯國的巨人,能夠“舉足不盈數(shù)步而暨五山之所”,能夠“一釣而連六鰲”。意思是:巨人一邁腿,不用幾步就能來到五座大山面前;巨人投下釣鉤,一釣就兼得六只海龜。他們究竟有多高?恐怕與跟高天厚地一起增長的盤古一樣,高不可測。盡管這些巨人后來因觸怒天帝而被縮短身材,他們身高還有數(shù)十丈。
那煙濤微茫的海島,到底如史書記載的那樣窮荒僻遠,還是像神話傳說的那樣富庶美好?讓我們把鏡頭聚焦在遠古的海島漁民身上……
山海經(jīng)
《山海經(jīng)》里有個海洋部落叫大人國,那里的人們,胎兒時期要在娘胎里待的時間長達36年,所以他們一生下來就巨碩無比。當然,這只是一個傳說。但是,海島漁民通常長得高大壯實倒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長期在海風吹、海浪打的艱苦環(huán)境下謀生勞作,他們不高大威猛些,能適應窮荒的環(huán)境嗎?直至今天,東海的漁民老大仍然 “屹立船艄掄大斧,倒捋胡須,氣勢賽盤古”。
黑齒國的漁民“為人黑”,是說他們的全身皮膚都是黑的,玄股國漁民的兩條腿更是出奇的黑。至于雨師妾國漁民、勞民國漁民的黑臉、黑眼、黑皮膚,都是烈日暴曬和海風強吹的印記。
長臂國的漁民 “雙肱三丈”,光是兩條大胳膊就有三丈之長,難怪他們一伸手,就能抓到海里的魚。一雙肉長的手臂,發(fā)揮的竟然是魚叉和魚竿的功能。據(jù)說,長臂國和長肱國,都是以擅長捕魚而聞名的海洋部落。在那個遙遠的年代里,他們往往是灘涂捕撈或近岸垂釣,長期的勞作、固定的動作,勢必會把他們的手臂拉長變壯。也可以換個角度設(shè)想,在長期捕魚的實踐活動中,他們發(fā)明了重要的勞動工具——魚叉和魚竿,那鋒利的魚叉和長長的魚竿,難道不是他們長手臂的一種神話表達?
聶耳國的漁民,走路的時候,耳朵總是左搖右晃,為了防止耳朵搖晃,他們總是用手捏著雙耳。離耳國的漁民,耳朵大,耳垂也大,他們喜歡把耳垂剪成幾縷,垂到肩上……凡此種種,在描寫海島漁民時,為什么老強調(diào)他們的耳朵大,而且還大得這么有趣?歸根到底,大耳朵對于遠古的海島漁民,是相當有用的。由于當時捕魚,毫無技術(shù)手段可言,只能靠耳朵去辨別方向,聽取魚在水中細微的鳴叫聲。擁有一雙大大的“順風耳”,對他們來說,非常重要。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在《莊子》的名篇《逍遙游》里有這么一段:“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谷,吸風飲露,乘云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海島上的漁民真的像這位神人一樣,光憑“吸風飲露”就可以果腹了嗎?
當然不是,古話說得好,“靠山吃山,靠海吃?!?,遠古的海島漁民要實實在在活著,就得吃實實在在的東西。據(jù)《山海經(jīng)》記載,無腸國、無繼民國、深目國等占海洋部落絕大多數(shù)的漁民,是“以吃魚為生”;雕題國的主食是“蠃和蚌”;離耳國除了主食“魚和蚌”以外,還添了輔食,那就是“薯蕷”;玄股國,除了吃魚外,還吃海鷗;勞民國的食物更豐富些,還能吃到“草籽和水果”。至今,江浙一帶有些人依然以“蠃蚌”為美食,吳越地區(qū)的人們往往“食魚而嗜咸”,看來,因地利之便的生活方式,一直延續(xù)下來了。
魚,不僅能填飽他們的轆轆饑腸,有時還能用來制作溫暖身體的衣裳。玄股國漁民就善于用魚皮做衣服。此外,在生產(chǎn)方式上,遠古的海島漁民會垂釣作業(yè),也會“張帆捕魚”。龍伯國巨人能用一竿釣起6只大海龜,此說盡管太夸張,但還是能夠證明那時的海島漁民已經(jīng)學會垂釣了,而龍伯國漁民正是垂釣作業(yè)的祖師爺。
駕船操舟是遠古海島漁民的日常活動。對于這項技能,大人國的漁民無師自通,一生下來就會。那時,海島上不僅有船,還有帆?!渡胶=?jīng)》里描繪灌頭國漁民“杖翼而行”, “杖”就是桅桿,“翼”是風帆。
《山海經(jīng)》中玄股國的漁民就有用魚皮做成的衣服。圖為我國赫哲族的魚皮衣服
你愿意在明朗的額頭上刻繪花紋嗎?你敢于把潔白的牙齒染成一團漆黑嗎?這些,讓我們現(xiàn)代人都覺得不可思議。可是,在悠悠上古的漫長歲月里,海島漁民卻是這樣做的。
《山海經(jīng)》里有個雕題國,它位于“郁水南”,即今天海南島北部。這里的漁民喜歡在臉上紋上黑色的花紋,在身上畫上魚鱗般的圖案。尤其女子成年之后,都會在額頭上刺上花紋來表明身份。據(jù)說,這種奇特的風俗,在海南省黎族中的潤、杞、美孚黎等支族中,一直流行至今。有人這樣理解 “雕題”二字,“點涅其面,畫體為鱗采,即鮫人也?!?“鮫人”就是美人魚,這樣,雕題國的漁民又與美人魚建立了絲絲縷縷的聯(lián)系。據(jù)南朝任《述異記》記載:“南海中有鮫人室,水居如魚,不廢機織。其眼能泣則出珠?!薄都t樓夢》中林黛玉感慨寶玉之情時,說了一句“尺幅鮫綃勞解贈”,指的是寶玉送給自己的這方手帕太珍貴了,簡直就是鮫人織成的。原來“雕題”二字,一頭纏繞著遠古的風俗,一頭寄托著人類對美人魚及其整個海洋世界無限的好奇與熱愛。
《山海經(jīng)》里還有個黑齒國。他們的黑齒并不是生來如此,而是風俗習慣使然。這里的人們,不論男女,都喜歡把牙齒用草染黑。甚至,干脆拔出,讓牙齒形成黑洞。黑齒國的染牙或拔牙的風俗,對后世的影響頗為深遠。
據(jù)《管子·內(nèi)篇》記載,“昔者吳、干戰(zhàn),未齒不得入軍門,國子摘其齒,遂入,為干國多”。意思是:過去吳國與干國之間進行了戰(zhàn)爭,干國規(guī)定,沒有脫掉乳齒的少年不得進入軍門,干國的少年就敲掉了自己的乳齒,才進入了軍門,投入了與吳國的戰(zhàn)斗,為干國立下了許多戰(zhàn)功。那毅然敲掉了自己的乳齒的干國少年,是不是從黑齒國漁民的風俗受到了啟發(fā)?
黑齒國人以國名為姓氏,稱黑齒氏。唐朝初期,有原黑齒國人、左武衛(wèi)大將軍名叫黑齒常元,因軍功顯赫而被封為燕國公。黑齒常元曾使突厥人望而生畏,只是命運多舛,后來死于武則天的酷吏政策下。黑齒常元的后裔以祖上為榮,遂用“黑齒”為姓氏,也有人將黑齒氏簡化為黑氏、齒氏,常氏的。
清代李汝珍的《鏡花緣》也描繪出一個黑齒國。那里的人們“通身如墨,連牙齒也是黑的”“映著一點朱唇,兩道紅眉,一身紅衣”。這創(chuàng)作的靈感不也來自《山海經(jīng)》里的黑齒國嗎?
據(jù)記載,在東漢時期、五代十國時期和明朝時期,染黑齒的風俗在日本曾經(jīng)大為風行,而且還是在貴族當中。
無論是“雕題”的文化情結(jié),還是“黑齒”的深遠影響,都在向我們片段式地還原著遠古海島漁民的生存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