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文進 方 欣 陸綺君 黎建斌
進化心理學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逐漸形成,以達爾文的進化論為指導,探討人類心理的結構和起源。進化心理學認為出生順序對性格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大多數(shù)人可以憑直覺感受到長子通常穩(wěn)重嚴謹,幼子則調皮叛逆。Sulloway用了26年時間寫成《叛逆心理》,證明出生順序對性格的影響。他認為,由于父母常常偏愛長子(女),一般來說長子(女)都較為保守,有較強責任感。但是,次子(女)卻需要依靠反叛行為才能獲取關注或達到目的[1]。出生次序影響性格形成,性格又與心理健康密切相關,特別對正處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正是心理和生理逐漸向成熟階段發(fā)育的過渡時期[1],因此探討出生次序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發(fā)展的影響顯得更有意義。不同出生次序的孩子,如獨生子女、長子、次子和幼子的性格特點,往往有著明顯的差異[2],不同出生次序的青少年在其心理健康發(fā)育中,也會出現(xiàn)同一類的心理發(fā)展問題。本研究通過量表整體地了解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現(xiàn)狀,了解不同出生次序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從而有針對性地提出建議,便于中學有的放矢,針對不同群體青少年開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1.1 對象 采取隨機抽樣法抽取廣州白云區(qū)青少年242名,其中有效被試207名;獨生子女93名,非獨生子女114名:其中長子40名、次子66名、幼子8名。
1.2 方法 采用內部使用臨床量表《青少年心理健康量表》[2]對被試學生進行測試。全量表包含1個效度量表和8個臨床分量表,涵蓋了學習焦慮,對人焦慮,孤獨,自責傾向,過敏傾向,身體癥狀,恐怖以及沖動8個因子。所有因子標準分轉換為標準分后與已有常模進行比較。其中效度量表≥7分表明該測驗無效;單項因子分≥8分表明學生在該因子上存在障礙或困惑;總分≥65分則表明學生總體上存在心理健康問題。
1.3 數(shù)據(jù)處理 用SPSS13.0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
2.1 效度量表結果 整個問卷項目中的第82、84、86、88、90、92、94、96、98、100 項,屬于效度量表的項目,如果它們得分合計高于7分,則認為該測驗結果不可信。本次測量的效度量表得分為4.7分,學生回答可信度較高。問卷調查量表各因子得分和總分的平均分均處于正常范圍,整體來說,廣州市青少年的心理發(fā)展水平處于良好狀態(tài)。
對調查數(shù)據(jù)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見表1所示,不同出生次序受測者在孤獨傾向、自責傾向、身體癥狀以及沖動傾向4個維度上的得分存在顯著差異(P<0.05或P<0.01);在其余4個維度上,不同出生次序受測者間不存在顯著差異。
為進一步分析不同出生順序組間在量表各維度的差異情況,將受測者在孤獨傾向、自責傾向、身體癥狀以及沖動傾向維度上的得分采用LSD方法進行兩兩比較。
2.2 孤獨傾向 在孤獨傾向維度中,進一步對4組數(shù)據(jù)進行多重比較,結果如下,獨生子女與其他出生次序子女在孤獨傾向上的差異顯著,獨生子女組得分與長子組,幼子組存在顯著差異(P<0.01);獨生子女均分最高,感到孤獨;而非獨生子女彼此間均不存在顯著差異。
表1 不同出生次序受測者在各分量表的比較及單因素方差分析
表1 不同出生次序受測者在各分量表的比較及單因素方差分析
注:*P<0.05,**P<0.01
非獨生子女項 目 獨生子女 長子 次子 幼子 F學習焦慮 4.28±1.447 4.03±1.476 4.11±1.458 4.60±1.069 0.391對人焦慮 4.53±1.508 4.38±1.390 4.82±1.380 4.75±1.488 0.933孤獨傾向 4.38±1.510 3.05±1.839 3.42±1.627 3.38±1.408 8.231**自責傾向 3.38±0.955 5.15±0.893 4.42±1.053 4.38±0.744 35.559**過敏傾向 3.73±1.603 3.78±1.717 4.17±1.431 3.88±1.126 1.087身體癥狀 3.97±1.754 3.90±1.661 4.70±1.984 4.63±0.916 2.731*恐怖傾向 5.92±1.353 5.80±1.137 6.08±1.460 5.63±0.744 0.527沖動傾向 6.18±1.293 5.63±1.735 5.62±2.096 6.88±2.031 2.668*
2.3 自責傾向 對自責傾向維度的多重比較結果如下,長子組得分顯著高于次子組(P<0.01),幼子組(P<0.05)和獨生子女組(P<0.01);而獨生子女組的得分顯著低于長子組(P<0.01),次子組(P<0.01)和幼子組(P<0.01);次子和幼子間無顯著差異。
2.4 身體癥狀 身體癥狀方面的多重比較結果如下,次子在身體癥狀上的得分顯著高于長子和獨生子女組(P<0.05);結合表1可以得出,在身體癥狀維度上,次子平均得分4.70(標準差為1.984),在出生次序4組當中最高。而獨生子女、長子及幼子的平均分差異不顯著。
2.5 沖動傾向 對沖動傾向的多重比較結果如下,獨生子女沖動傾向顯著高于次子(P<0.05),幼子組沖動傾向顯著高于次子組(P<0.01)。獨生子女組和幼子之間差異不顯著,長子與次子間差異不顯著。
不同出生順序受測者在孤獨傾向、自責傾向、身體癥狀以及沖動傾向共4個維度上的得分存在顯著差異。
3.1 孤獨傾向 該維度主要是指被父母疏遠的兒童,嬌生慣養(yǎng)在家稱大王在外懦弱的兒童,靦腆抑郁的青少年,都經(jīng)常因孤獨而煩惱[2]。在出生次序4組分組中,獨生子女的平均分最高,這與其成長環(huán)境密不可分,家庭環(huán)境中幾乎沒有同齡伙伴,多數(shù)人會感到孤獨。對于那些父母工作忙的獨生子女,他們只能獨自成長,沒有人分享成長的苦樂,找不到人傾訴聊天,也沒有兄弟姐妹一起玩耍,更是倍感孤單。沈悅的研究表明獨生子女孤獨感受家庭環(huán)境影響較大[3],母親的情感溫暖因子與父親的嚴厲懲罰因子是重要的預測因子。而長子、次子和幼子,由于在家庭里面從小就有其他兄弟姐妹,比獨生子女有更多的時間和機會接觸其他玩伴,因此孤獨感較低。
3.2 自責傾向 是指當發(fā)生不如意的事情時,不認為是他人的問題,而經(jīng)常認為是自己不好,對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懼傾向[3]。長子明顯高于其他3組被試,這是因為長子在其他孩子成長過程中經(jīng)常扮演父母權威的角色,要時時刻刻為他人考慮,為弟妹負責是理所應當?shù)氖虑?責任感重,因此自責傾向較高;同時長子為了顧及自身兄長的形象,做事富有完美主義色彩,富有自我獻身精神[2],遇到挫折會認為是由自身的錯誤而造成,所以也比較容易發(fā)生自責的傾向。獨生子女在這一方面與長子、次子和幼子之間均存在顯著差異,獨生子女在家里受到父母所有關愛,父母常常舍不得打罵,當孩子做錯事后不是批評孩子而是指責大人,因此造成獨生子女做錯事后往往會先進行外歸因,自責傾向弱。而非獨生子女家庭中的次子和幼子,遇到事情的時候會與大家分享,自責傾向也較弱。
3.3 身體癥狀 當焦慮急劇襲來時,感到將要死去,呼吸感到困難,心跳加快,感到喘不過氣,出虛汗,頭暈,知覺異常。本測驗除了這種身體癥狀外,還包括身體某個部分是否有毛病,身體某個部分是否比別人難看,對身體缺陷不放心等,這些都能用身體癥狀的內容量表來測定[2]。從結果上看出,次子在身體癥狀中的平均得分在5組中最高,這是因為次子比其他組要承受多一方面的壓力,他們往往“生不逢時”,因出生太晚而無法享受長子所得到的特殊照顧,因出生太早而享受不到幼子所擁有的自由[2]。根據(jù)劉伶等的研究,非獨生子女因為彼此之間存在競爭,易出現(xiàn)心理不平衡、人際關系緊張和適應不良[4],特別對于次子而言,父母不會像對第一個孩子那樣用心照顧,也不會像對弟妹那么偏愛關照,往往容易被忽視。正因為容易被忽視,次子會比較關心自己身體情況作為補償。
3.4 沖動傾向 有時無緣無故地想大聲哭、大聲叫,或者一看到想要的東西,就一定要拿到手,毫無理由地想到遠處去,或想死,這些稱為沖動傾向[3]。這種想干危險的事或愚蠢的事的觀念,是因為內部具有焦慮傾向而產生的。獨生子女在家有時遇到事情,父母不能理解,也沒有其他兄弟姐妹共同分擔,有時會比較容易產生焦慮,會引起沖動傾向。而幼子由于不可避免地要在哥哥或姐姐的庇護下生存,受到哥哥或姐姐的影響.且作父母的對幼子常有放任自流的傾向這就造成排行最小者通常比較膽小、害羞,習慣接受別人的寵愛。這導致幼子的性格會比較自私、任性,遇到事情的時候不會控制自己的情緒[4]。而長子與次子由于在兄弟姐妹中,經(jīng)常要扮演大哥大姐的角色,要充當保護的角色,所以在遇到事情的時候,他們通常都會比較懂得去處理自己的情緒。姚應平的調查表明,我國學校對青少年學生的心理健康干預現(xiàn)狀還有待提高[5],本研究旨在為學校對不同群體青少年進行心理干預時提供具體依據(jù)和方法。
[1]戴伏英,王芳芳,高秀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狀況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職業(yè)與健康,2003,19(5):99-101
[2]宋專茂,心理健康測量[M].2版.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5:210-213
[3]沈悅,馬世超.初中獨生子女父母教養(yǎng)方式對孤獨感的影響[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0,18(4):457-459
[4]劉苓,陳蘊.獨生與非獨生子女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及家庭精神環(huán)境比較[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1,19(11),1355-1357
[5]姚應平.青少年學生的心理健康及教師干預現(xiàn)狀的調查[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9,17(6):687-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