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作背景:《長城隨想曲》是作曲大師劉文金先生最著名的作品之一。1978年7月初,他隨中國藝術團訪問美國,在聯(lián)合國大廈的休息廳內,看見中國政府贈送的一幅巨大的萬里長城的彩色壁毯,氣勢恢宏。他站在壁毯前久久凝視,心中強烈的民族自豪感與創(chuàng)作愿望交織在一起?;貒螅瑒⑽慕鸫髱煴汩_始醞釀這首曲子。為了準確而深刻地表現(xiàn)作品的內容,他又重新登臨長城,重新感受中華民族的興衰歷程,于仔細的斟酌與思釀之后,終于在1982年春完成了這首《長城隨想曲》。
全曲由四個樂章組成。
第一樂章《關山行》。
在曠遠的鐘聲和朦朧的三連音漸強的背景中,樂隊奏出長城的主題,寬廣雄偉,貫穿全曲。然后由二胡演奏出深沉而莊重的敘述性旋律,傾訴作者面對巍峨長城浮想聯(lián)翩、心潮起伏的愛戀之情。開始的一大段序曲,以樂隊模擬我國古老的樂器鐘、磬、方響、云鑼渾厚而深沉的音響,音樂漸次強烈,好似長城在云霧繚繞中若隱若現(xiàn)地展示在我們面前。緊接著鼓樂齊鳴,煙消云散,由二胡奏出雄渾豪壯的萬里長城主題音調:
二胡采用莊重的慢板,并充分發(fā)揮了二胡內弦的那種深沉、渾厚的音色特點,運用思索、回憶、敘事的音調,講述著兩千多年來人們曾看見過的豐功偉績和中華民族所經受的辛酸和蹂躪。樂曲的發(fā)展多次運用“合尾式”的傳統(tǒng)方法,派生了幾種不同節(jié)奏的新的音調,集中地表現(xiàn)了人們登臨長城時的那種激動和贊嘆情緒。
第二樂章《烽火操》。
主題急促、強勁而富有變化,恰似烽火連天,硝煙迷漫。樂隊悲壯而富有召喚力的音調和二胡剛柔相濟的音調旋律結合,表現(xiàn)中華兒女在烽火硝煙的戰(zhàn)爭年代為保衛(wèi)長城而浴血奮戰(zhàn)的情景。音調強勁富于變化。音樂以豐富而堅實的技法,用二胡長音顫動及其迂回音響的沖擊,勾勒出狼煙四起的圖景,把人們引入烽火連天的戰(zhàn)爭年代。二胡的主題音調在不同高度的移位中出現(xiàn):
在整個第二樂章中,音樂不單單是描寫戰(zhàn)爭的場面,而是通過對各種戰(zhàn)斗場面的描繪,寓意著保衛(wèi)祖國領土的正義感和自豪感,對戰(zhàn)場上千變萬化的情景,作者采用了強弱快慢的對比,抑揚頓挫的變化,體現(xiàn)出為民族生存而戰(zhàn)的英雄們的果敢和對正義戰(zhàn)爭持有的必勝信心。
第三樂章《忠魂祭》。
在樂隊模仿古鐘回蕩、山川悲鳴的音樂背景襯托之下,二胡主題由肅穆含蓄、如泣如訴的基調逐步發(fā)展為豪邁激越、鏗鏘有力,追思幾千年來無數民族英雄,表示對他們的贊揚和慰念。樂隊首先在箜篌、揚琴固定音型的伴奏下,由笙、大提琴、新笛等樂器交替奏出了悼念的音調。隨之將樂隊中多種樂器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運用和聲的手段,造成了古鐘回蕩,古樸莊重的音響效果,更增強了悼念意境的效果。然后,二胡的慢板主題如泣如訴,時斷時續(xù)地出現(xiàn):
這里,運用二胡善于表達極其深沉而抒情音調的特點,大量運用了“滑”、“揉”等技巧,樂隊以中低音區(qū)密集而顫動的和弦,模仿人聲的哼嗚,襯托著二胡的演奏。這段音樂奇特、手法新穎、動人心弦。當旋律展開之后,伸展出一段由宮羽調式交替的、激情波動的音樂,把音樂的情緒推向一個新的高潮。它與前面的那種深厚、遙想和如泣如訴的音調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顯示了對先烈們的崇敬與贊頌:
這是一個深沉、內涵、動情而激越的自由段落,像是人們對英雄的贊嘆中所總結出的誓言。音樂的伸展與排比的句法很富有民族氣質。二胡華彩樂段的尾部模仿了琵琶掃弦的演奏方法,形成了戰(zhàn)鼓齊鳴的音樂效果。利用音樂的激發(fā)力,把音樂的情緒推向全曲的最高潮。后面所迸發(fā)出的樂隊全奏,以內含的音樂激情、發(fā)展成壯麗、輝煌和贊歌式的抒情性段落高潮。最后又以內在的行板節(jié)奏音型,不間斷地過渡到第四樂章。
第四樂章《遙想篇》。
在樂隊造成的富有幻想色彩和穩(wěn)步邁進的背景中,樂隊在充滿著朝氣與活力的進行節(jié)奏中,用伸長變化了的抒情性音調,發(fā)展再現(xiàn)了第一樂章的主題。接著,一段舞蹈性的旋律,使人豁然開朗。最后的垛板節(jié)奏,具有一種無堅不摧的力量。尾聲變化再現(xiàn)了激越寬廣的長城主題,表達了對祖國光明前途的堅定信念。
《長城隨想》整首曲子是通過不同的側重點來反映長城的偉大的。《關山行》展示了長城與其周邊環(huán)境的迷人,《烽火操》寫出了長城所承載的厚重歷史,《忠魂祭》表達了對祖先的尊敬之情,而《遙想篇》而是放眼未來的憧憬。一首曲子便道盡了這條巨龍幾千年來的興衰歷程,更以此象征了國家五千年的發(fā)展變化。劉文金先生作品共有的民族情懷與時代感在這首作品中尤為突出。這更說明了劉文金大師強烈的愛國情懷。
(黑龍江省高等教育科學研究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青年專項課題,課題編號:HGJXHC11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