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善意取得制度是我國《物權法》確定下來的制度,但是贓物是否適用善意取得卻是法學界一直懸而未決的問題,本文從善意取得制度的起源、各國的立法模式探尋我國建立贓物善意取得制度的具體內(nèi)涵。
【關鍵詞】贓物;善意取得;以手護手;交易安全
一、善意取得制度的起源
目前理論界對善意取得制度起源的通說是日耳曼法的“以手護手”和羅馬法的“物在呼喚主人”結合起源說。羅馬法的“物在呼喚主人”是指“任何人不得以大于自己的權利讓與他人”、“發(fā)現(xiàn)己物,我即收回”,該原則意在強調(diào)對所有權人進行絕對的所有權保護,私人財產(chǎn)神圣不可侵犯,一旦原所有權人的動產(chǎn)被其他人占有,無論該占有是出于何種原因,原所有權人對該動產(chǎn)均具有絕對的追回權利。日耳曼法與羅馬法結合起源說認為善意取得制度是在日耳曼法強調(diào)信賴占有人權利外觀的基礎上,增加了羅馬法絕對占有中的善意占有因素而形成。
二、各國對贓物善意取得制度的立法模式
(1)完全不適用善意取得制度:該模式發(fā)源于1766年《特里西安法》,后被德國、丹麥、挪威、阿根廷和前蘇聯(lián)等國采用。該模式奉行所有權絕對保護主義,即使第三人出于善意占有贓物,但因為贓物本身的屬性,第三人不能取得該贓物的所有權,原所有權人可以要求第三人無償返還該贓物。(2)完全適用善意取得制度:該立法模式完全否定了原所有權人對贓物的追及權,基于維護交易安全,其奉行善意第三人所有權絕對保護原則。即使該動產(chǎn)是占有人盜、搶等不法行為取得,一旦第三人出于善意、支付對價取得,該第三人即享有該贓物的所有權,原權利人無權請求第三人予以返還。該立法模式目前被英美法系國家、意大利、荷蘭等廣泛采用。其中最有代表意義的規(guī)范是1952年《美國同意商法典》第2403條規(guī)定“貨物的購買人獲得他的轉讓人過去擁有或過去有權轉讓的全部所有權,除利益有限的購買人獲得與購買利益相當?shù)臋嗬?。?)有條件的適用善意取得制度:為了更好的維護原所有權人的所有權,也為了保證交易安全,目前各國最普遍的做法是有條件的承認贓物的善意取得制度。如《日本民法典》第194條規(guī)定:“盜贓及遺失物,如系占有人由拍賣處、公共市場或出賣同類的商人處善意買受時,受害人或遺失人除非向占有人清償其支付對價,不得回復原物”??傮w而言,目前各國通常采用時間和空間條件來限制贓物的善意取得制度:其一規(guī)定原所有權人行使返還請求權的年限,若超出該期限。原所有權人未行使該請求權,則其所有權由善意第三人取得;其二規(guī)定善意第三人在拍賣等公開場合取得的贓物,若原所有權人不向善意第三人支付相應的對價,則善意第三人取得原物的所有權。
三、我國確立贓物善意取得制度的內(nèi)容
目前我國《物權法》并未確立贓物適用善意取得制度,只有《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不知情買主買得贓物應如何處理問題的復函》有關于該問題的具體規(guī)定,但該規(guī)定只是將是否適用善意取得制度以不知情的買主是否從公開合法場合買得贓物進行區(qū)分,筆者建議對不同類型的動產(chǎn)應規(guī)定不同的善意取得制度。對于該問題,首先我們應當明確的是民法上贓物的具體內(nèi)容。新華字典給出的解釋是“貪污、受賄、盜竊等用非法手段獲取的物品”即國家禁止或限制流通的物品。筆者認為應將贓物進行分類,一類是國家絕對禁止流通的物品如毒品等,一類是由于獲取手段的不合法等導致國家禁止流通的物品。對于第一類物品應當是刑法討論的內(nèi)容,不屬于民法的范疇。民法要討論的贓物應當是第二類物品,對其是否適用善意取得制度應當考慮到維護原所有權人的利益與保證市場交易安全兩方面,因此筆者提出如下建議:(1)對民法上的贓物應分為兩類,對這兩類物品區(qū)別適用善意取得。一類為該贓物是原所有權人獨一無二的物品,對其有著特殊意義,一旦該物品離開原所有權人,對原所有權人將是精神上致命的打擊,對于該類物品我們應將其絕對的不適用善意取得制度,即使第三人出于善意、支付對價也不得獲得該物的所有權,原所有權人可以絕對的、不受時間限制的要求第三人返還。另一類為除上述物品之外的物品,此時該物品除了獲取手段上與正常流通物不同外,本身屬性是一致的,因此其當然的適用善意取得制度,但有條件限制:其一若第三人是從商場或拍賣等公開正規(guī)場合支付對價買得物品,則其取得該物品的所有權,原所有權人不得請求第三人返還該物,其二對原所有權人要求返還該物的請求權進行時間限制,超過該期限該物所有權當然的由第三人取得。(2)為了同時保證原所有權人的權益,應在有條件的承認贓物善意取得制度的同時設立對原所有權人的補償制度。當善意第三人取得物品之所有權時,應由該善意第三人、原占有人共同對原所有權人予以補償,這種補償是在原占有人對原所有權人進行賠償之外的補償,該補償是在一定程度上以物質(zhì)上的給與來彌補原所有權人精神上的損失。
參 考 文 獻
[1]羅方方.贓物是否適用善意取得制度[J].天津市經(jīng)理學院學報.2012(2)
[2]王笑冬.贓物善意取得制度分析[D].江西:南昌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