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5月1日國際勞動節(jié)這天,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舉辦了一個“北京工人老作家作品展”,展出了五六十年代活躍在文壇的40多位北京工人作家、詩人出版的一百多部作品。同時,北京出版社出版的《五月榴花——北京工人老作家作品選》也舉行了首發(fā)式。全國總工會副主席倪豪梅、文化部副部長高占祥、北京市委副書記李志堅、北京作家協(xié)會主席管樺以及北京市總工會領導等出席了開幕式。這次活動集中展示了五六十年代,北京工人文學創(chuàng)作的成就,讓人們回憶起那個榴花綻放的歲月。如今,時光又過去了十多年,當年參加這次活動的工人作家馬千里、李武魁、王恩宇、何玉鎖、果瑞卿、顧紹康,已先后辭世。健在的工人老作家們,大多已年過古稀,淡出文壇。曾經輝煌的北京工人文學創(chuàng)作,漸漸在人們的記憶里遠去。而我卻對這段曾經的歲月記憶猶新,終身難忘。因為,我就是在這一時期,受到這些工人老作家們的影響,走上文學創(chuàng)作之路的。
新中國成立之初,非常重視對工人文藝隊伍的培養(yǎng)。1950年,北京市總工會、市文聯(lián)等單位,就創(chuàng)辦了北京市業(yè)余藝術學校。藝術學校在勞動人民文化宮專門設立了工人部,培訓工人文藝積極分子。此后,文化宮又成立了北京職工文學創(chuàng)作組。北京工人老作家們,大多參加過文化宮的培訓。1958年我進廠時,廠里已經有工人參加文化宮的活動。我就是讀著工人作家們的作品,開始學習文學創(chuàng)作的。
1958年,我14歲初中只讀了半年,就因家庭生活拮據,進北京618廠當了學徒工。因受父親和老師的影響,我從小就愛看“閑書”,先是看武俠小說,后來也看新小說,對趙樹理、馬烽、孫犁、老舍等作家的作品,特別入迷。由此,對文學產生了興趣。進工廠以后,生活穩(wěn)定,業(yè)余時間又多,我對文學的愛好更加癡迷。廠里有圖書館和報刊閱覽室,讀書看報非常方便。因為進工廠當了工人,所以漸漸對工人作家寫工廠生活的作品格外關注。50年代,北京最紅火的工人作家當屬趙堅、高延昌、李維廉、張錫和工人詩人溫承訓、李學鰲了。趙堅50年代出版了短篇小說集《互助》和《磨刀》,他的小說《檢查站上》,曾獲1952年北京市工人文藝競賽特等獎。高延昌原和李維廉、張錫、溫承訓,都是北京第一機床廠的工人,1950年開始發(fā)表作品,后調到北京市文聯(lián)當了專業(yè)作家,1956年加入中國作家協(xié)會,50年代出版了短篇小說集《朋友之間》、《離婚后》和《玉蘭子的婚事》。李學鰲被稱為“新中國第一位工人詩人”。他原為北京人民印刷廠工人,1951年開始發(fā)表詩歌,以《每當我印好一幅新地圖的時候》而成名,受到臧克家的好評,1956年加入中國作家協(xié)會,并出版了第一本詩集《印刷工人之歌》。溫承訓1952年18歲開始發(fā)表詩歌,1956年出席全國第一次青年創(chuàng)作會并在大會上發(fā)言,195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xié)會,出版有詩集《我愛這生活》和《母親的城》。他發(fā)表在1959年9月30日《北京日報》上的《母親的城》,成為描繪北京新舊對比膾炙人口的代表作,直至2009年還被《詩刊》“新中國成立60周年詩選”選載,2010年被選入《新中國頌:中外朗誦詩精選 》等詩選集。50年代已嶄露頭角的工人作家,還有高占祥、李武魁、馬千里、舒麗珍等。
進入60年代,有些曾經紅火一時的工人作家,因各種原因漸漸淡出文壇。比如,曾為1956年參加全國青年創(chuàng)作會北京代表團副團長的趙堅。為寫這篇文章,我曾上網查詢過他的資料。中國作家網上是這樣介紹的:“趙堅,筆名:趙福成,男,生于1915年,漢族,河北滄州人。中共黨員。1953年結業(yè)于原中央文學講習所寫作系。歷任北京市文聯(lián)、安達市文化館及湯原縣文化館創(chuàng)作輔導員、組長。1956年加入中國作家協(xié)會。著有短篇小說集《互助》、《磨刀》等。”從北京市文聯(lián)紅紅火火的專業(yè)作家,怎么突然成為黑龍江省一個偏僻小縣的創(chuàng)作輔導員呢?我百思不得其解。為此,我還與溫承訓通電話,向他求解。溫承訓說,他對趙堅也不是很了解,50年代只在開會時見過幾次。他只知道趙堅原在大連當工人,為什么去了黑龍江就不清楚了。高延昌在60年代也鮮有新作品了。1964年,我們廠文學創(chuàng)作組曾請高延昌和江山來講過課。高延昌講了什么內容,我沒印象了。只記得他當時有50來歲,個子不高,胖頭圓臉,剃著光頭,言談話語透著老北京味。那時,他好像已調到文聯(lián)研究部了。李維廉在50年代是與趙堅、高延昌齊名的工人作家,曾在《北京日報》上整版的發(fā)表小說。后來,他從第一機床廠調到一機部,一直是技術干部。1996年在工人老作家作品展時,我見過他一面,早與文學絕緣多年了。張錫在50年代中期,曾調到《北京日報》當過短時期的編輯,后又回第一機床廠辦廠報去了,直至退休。溫承訓從車間主任、工廠副總工程師,直到在北京技術監(jiān)督局副局長位置上退休,走上了一條從政的路。他是個很敬業(yè)的人,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為了專業(yè)不得不放棄了詩歌創(chuàng)作。李學鰲1962年調到北京市文聯(lián)當了專業(yè)作家后,創(chuàng)作出版了《太行爐火》、《鄉(xiāng)音集》、《放歌長城嶺》等多部詩集,可惜1989年病逝,年僅56歲。現在再提這些工人作家、詩人,大概沒什么人知道了。
60年代以后,北京又有一批新的工人作家、詩人成長起來,其中佼佼者有夏紅、王慧芹、馬占俊、張虎、瞿祖賡、傅用霖、韓憶萍、范以本、王恩宇、何玉鎖、陳滿平、方孜行、崔金生等。他們大多是在50年代后期開始創(chuàng)作,60年代進入創(chuàng)作的成熟期,成為北京工人文學創(chuàng)作的主力軍。夏紅本名李甡,16歲進印刷廠當排字工人。1958年5月1日,在《人民日報》發(fā)表小小說《誰是那百分之十》,一炮打響。先是被《萌芽》、《北方》等雜志轉載,后被人民文學出版社選入《一九五八年短篇小說選》,并受到茅盾先生贊賞。此后,他連續(xù)發(fā)表了《來參觀的姑娘》、《說客》等十余篇小說?!墩f客》1963年被工人出版社選入全國《工人短篇小說選》。他1960年出席全國第三次文代會,1963年被選為北京市文聯(lián)理事,1966年調《北京文藝》當編輯。退休前曾擔任北京市委副秘書長、北京市商貿工委常務副書記。馬占俊是石景山發(fā)電廠工人,1957年開始發(fā)表作品。他的小說《在任主任身邊》也被選入全國《工人短篇小說選》,60年代中期調外地三線工廠。王慧芹1948年參加鐵路工作,曾參加過抗美援朝,50年代初當火車司機時開始發(fā)表作品,60年代在《北京文藝》和《人民文學》連續(xù)發(fā)表了《白雪皚皚》、《駿馬飛馳》、《三請周文增》等十余篇小說?!厄E馬飛馳》曾被人民文學出版社選入《短篇小說選》和北京出版社“慶祝新中國成立30周年”《北京短篇小說選》?!度堉芪脑觥繁贿x入多種小說和故事選集。1965年,北京出版社在“北京文藝叢書”中出版了他的小說集《駿馬飛馳》。其他如瞿祖賡的《萬一師傅》、傅用霖的《我的師傅》、張虎的《誰的功夫硬》以及二七機車廠工人李生義的《三聲笛》等小說,當時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五六十年代,提起全國的工人文學創(chuàng)作,有“上海的小說,北京的詩歌”之說。上海以胡萬春、費禮文、唐克新為代表的工人作家,所創(chuàng)作的小說在全國可謂獨領風騷。而北京以溫承訓、李學鰲、韓憶萍、王恩宇、何玉鎖等為代表的工人詩歌創(chuàng)作,在全國也獨樹一幟。五六十年代,在報刊上經常發(fā)表詩歌的北京工人詩作者,有二三十人之多。他們創(chuàng)作的有些作品,曾產生過廣泛影響。1959年,為慶祝新中國成立十周年,由北京工人詩人韓憶萍、王術、王恩宇、方孜行等作詞,工人王行恕、夏寶森等作曲的大合唱《我們在毛主席身邊歌唱》,曾紅極一時,獲獎無數,出版過單行本,被拍攝成大型紀錄片在全國播放。1964年,高占祥作詞、夏寶森作曲的大合唱《永遠站在社會主義建設最前線》,曾在全國傳唱。60年代初,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詩刊》社、《北京文藝》等報刊,曾組織北京工人詩人,深入工礦企業(yè),創(chuàng)作了一批歌頌勞模的詩歌。其中,王術寫“群鉆”發(fā)明者倪志福的詩歌《站在世界科學的講壇上》;王恩宇寫二七機車廠勞模陳發(fā)事跡的《機車大夫》;何玉鎖寫軋鋼工人勞模的《李永貴的故事》;韓憶萍和陳滿平分別創(chuàng)作的歌頌紡織行業(yè)勞模的《三姐妹》和《韓茶仙》等,是為代表性作品。
我從60年代初受這些工人作家、詩人的影響,也開始學習文學創(chuàng)作。1965年后,陸續(xù)在《北京文藝》、《北京日報》和《北京晚報》上,發(fā)表了一些小小說和詩歌,1966年1月出席了北京市業(yè)余文藝創(chuàng)作積極分子大會,躋身于北京工人作家隊伍?,F在,也忝列到“北京工人老作家”的行列。我常常想,如果沒有五六十年代那個榴花綻放的歲月,那個以工人文學創(chuàng)作為主流的社會環(huán)境,那些工人作家為榜樣,我還會走上作家這條路嗎?
作者單位:中國評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