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中國出版來說,要借書展或國際活動進入國際主流出版平臺,還須多費心思,多下工夫。
2012年倫敦書展結(jié)束了, 國內(nèi)媒體對這次書展中中國活動的報道多會著眼一些數(shù)字,比如有181家出版社參與,近1000名出版精英和版權經(jīng)理人出訪,2000平方米展臺,多達1萬種圖書參展,300余場有關活動等等。誠然,作為本屆倫敦書展的“市場焦點”國,此次中國主賓國活動以更加開放、友善、合作的中國形象,向全世界展示博大精深的中華優(yōu)秀文化,展示當代中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社會各領域的發(fā)展變化。但據(jù)筆者觀察,在華麗亮相的背后,還有一些關于方法、關于技巧的細節(jié)性遺憾應該引起注意,并加以改善。
首先,圖書選擇宜求“巧”,圖書介紹應求“足”。本屆參展的中國出版單位雖然都是集團公司,但不乏第一次參加倫敦書展的單位。其實,倫敦書展是一個偏重版權交易的商業(yè)性展會,可以說,參展者都帶有明確的商業(yè)目的——尋找新書、尋求合作。在這些參展者眼里,相比出版單位的大小、實力、名聲以及特點而言,市場或者說能盈利的產(chǎn)品才是他們的關注點。因此,國內(nèi)出版單位在選擇參展圖書時,應該對此有所了解,可以提前去官方網(wǎng)站瀏覽參展者名錄,再根據(jù)本社的產(chǎn)品特點進行選擇。
在參展圖書的擺放上也要有選擇性。比如體現(xiàn)本社特點但僅用來展示的一些書,可以放在展臺最上面兩層,但有市場針對性的書,則應放在展臺最顯眼的位置,并適當加大介紹的比例,以吸引參展者駐足。而對于有潛在市場的圖書,不妨多準備一些資料,特別是該書的國內(nèi)銷售狀況、潛在市場分析等,哪怕是打印文本也聊勝于無。但在倫敦書展上,筆者發(fā)現(xiàn),參展圖書的內(nèi)容過于偏重對中國各方面的介紹,且有所重復。舉例而言,最少有6家出版社有類似關于介紹中國詩詞、建筑、繪畫等題材的出版物參展,但腰封上的內(nèi)容簡介大同小異。如此一來,真正感興趣的外國出版商可能會因無法在最短時間內(nèi)做出選擇而果斷放棄。此外,參展單位對圖書的介紹準備也不充分,參展的圖書70%以上都是全中文,只在圖書封面重新做了一個5厘米高的腰封,上面的英文介紹基本在50字以內(nèi)(5號字)。
其次,展位布置宜求“新”。每年的書展,參展商特別是出版巨頭如樺榭、蘭登書屋等的位置和展位布置都是看點,因為從展位布置上獲得的信息可以管窺該參展商的實力,以及他們對今年市場的潛在分析、投資狀況等。在倫敦書展的展臺布置中,羅馬尼亞展臺設計獨特,直入主題—— “愛書”。反觀中國的展臺,除中國香港展臺布置稍有特色之外,大多都是統(tǒng)一布置,都在主賓臺上下工夫,孔子學院和中國出版集團等展臺也不過增加了展示位置,設計并不出彩。
再次,商談準備宜求“足”。中國參展商留給西方參展商的第一印象跟其他參展商不同的地方在哪里?在筆者隨機詢問的12位西方參展者中,有7位提到,中國很多參展的出版單位只有展臺和版權經(jīng)理的名片,但沒有人,也沒有任何可以進行商談的區(qū)域(比如提供桌子和椅子)。分析原因,這也許與本次布展的組織有關。另外,有的出版社只來了版權經(jīng)理等兩個人,他們又忙于其他活動,故導致展臺附近長期沒人留守。但也有出版社,比如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表現(xiàn)出了較強的專業(yè)性——無論吃飯還是忙于活動,他們都堅持輪流換人留守。其實,人手不足的問題是有很多技巧可以解決的,比如放一個單獨的名卡,寫上“因參加其他活動,不在展臺,歡迎您稍后光顧,或者留下手機、郵件,我們與您聯(lián)系”等等,這樣起碼表示了對參觀者的尊重,以及自己來參展的積極意愿,也為合作爭取了機會。
最后,活動宜求“完美”。作為“市場焦點”,中國在本屆倫敦書展前后共組織了300余場活動,而本次書展的非中國活動也不過100余場。有這么多的活動,對于有時間和興趣的書商以及倫敦各界人士而言,當然是大飽眼福,可以說是受了一次集中的中國文化洗禮。比如一位獨立書商就極為興奮地參與了多場活動,特別是跟有關作家見面的活動,他覺得這是一次極為成功的中國文化之旅。但在另一層面上,僅僅吸引和服務像這位本身已經(jīng)對中國有好感并對中國文化有無限興趣的獨立書商肯定不是參展的唯一目的。在各個層面上跟國際對話并吸引更多的專業(yè)人士和民眾了解真正的中國,才是我們的初衷。
每一個活動的組織者、主講者和參與者都應該關注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細節(jié),力求活動的完美、高效。但筆者遺憾地看到,有些即使是主題能夠吸引西方參與者的活動,但因為各種各樣的問題并沒有達到最大的效果。比如,某活動中,演講者的Powerpoint因與主辦者提供演示的筆記本不兼容而出現(xiàn)了不能播放的問題,直接影響了演講效果。再比如,某活動的主持者隨意插話或者詞不達意地搶譯,直接影響了與英方嘉賓的溝通以及聽眾的情緒。
當然,就像英國文化協(xié)會答記者問時的一句話:有交流,總比沒有好。不過,對于中國出版來說,要借書展或國際活動進入國際主流出版平臺,還須多費心思,多下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