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大問題》不是一本普通的雜志,對不少流浪者而言,它是改變生活、重拾信心的新途徑;對普通市民而言,它則是幫助社會底層人士一種最容易、最有效的方式
有這樣一本雜志,從萬人迷球星貝克漢姆到歌壇天后張惠妹都大力推薦。這份雜志擁有多個語言版本,在全球十個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發(fā)行。很多人可能推測這本暢銷雜志一定內(nèi)容獨到、觀點犀利、插圖精美??蓪嶋H上人們購買它不只為了閱讀,更意在為社會底層人士提供希望。
這就是創(chuàng)始于英國的《大問題》(The Big Issue)雜志,它曾被英國媒體評價為全球最具責任感的雜志。
我恨施舍給他人錢
《大問題》雜志創(chuàng)始于英國倫敦,擁有20年歷史。雜志最為特別之處是通過城市流浪漢來販售。雜志的出版主要由兩個部分組成:一是以有限公司模式,負責生產(chǎn)和配送雜志到街頭小販;另一方面則以非營利組織的形式,幫助流浪者解決造成他們無家可歸的問題,重新取得生活的主控權。每銷售一份雜志,流浪漢們都能賺取固定比例的收入。
談到創(chuàng)辦這份雜志的初衷,創(chuàng)始人約翰·巴德一語驚人:“我恨那些施舍給他人錢的人?!卑偷陆忉尩?,“施舍同時也是一種剝奪。人們對于流浪漢的施舍看似仁慈慷慨,但這實際上剝奪了他們生存的獨立性,將他們變成了必須依靠他人生存的人?!?/p>
由于自己本身也曾經(jīng)有過流浪城市街頭的經(jīng)歷,巴德深知處于社會底層的流浪者終日靠人救濟的苦悶。
巴德出生在倫敦西部諾丁山一帶一個愛爾蘭人家中。5歲起,他就跟隨父母成了街頭露宿者,而后曾在孤兒院里度過3年,隨后更成為一個流浪街頭的頑劣少年。他曾經(jīng)入屋行竊、刮花別人的汽車、蓄意破壞公物、縱火,后來還沾染了毒癮。將近30歲時,他才從監(jiān)獄里被釋放出來。
在人生最低谷時,巴德與后來的事業(yè)伙伴戈頓·巴迪克相識在一家小酒館。由于對詩歌的共同愛好,他們很快成為了朋友。巴德和巴迪克一起喝酒、打馬球、聊天和討論政治。
在談到貧困問題時,巴迪克認為人們想要擺脫貧困必須要依靠自身的努力去創(chuàng)造價值。巴德則相信:無家可歸的人并不是身體殘缺,不是精神病患者,也不是沒有能力工作,他們只是暫時對生活、對自己失去控制。
巴迪克從美國流浪漢在街頭賣報上受到啟發(fā)。他把自己所見告訴好友巴德,這也讓巴德萌生靈感?!洞髥栴}》雜志的雛形逐漸在兩人一次次對話中應運而生。
那時巴迪克因為開創(chuàng)了世界著名化妝品牌“美體小鋪”(The Body Shop)而成為成功商人。利用自己在商業(yè)運作上的成功經(jīng)驗,他將巴德天馬行空般的創(chuàng)業(yè)構思化為了現(xiàn)實。1991年,《大問題》雜志正式出版。
銷售雜志同時更在販賣真情
《大問題》雜志為無家可歸者提供銷售雜志這樣一份“不需要很高技能”的工作,從而讓他們能自食其力。更關鍵的是,這些“特殊的銷售人員”通過獨家發(fā)售這份高質(zhì)量的雜志,重拾了信心,并恢復了與社會的聯(lián)系。另一方面,普通民眾也因為有了這樣的接觸渠道,而不再對這些無家可歸者產(chǎn)生反感或者懼怕之情。
臺灣女孩張曉京堅持每期購買《大問題》4年了。她初到倫敦時,因為不熟悉路線在特拉法加廣場附近迷路了。她回憶:“那時自己非常疲憊、無助,而且馬上就要下雨了。這時,一位流浪漢模樣的中年人從街口走過來,詢問我是否需要幫助。他耐心地為我指路并陪我走到了車站?!?/p>
張曉京發(fā)現(xiàn)他在販賣雜志,于是主動提出要購買一本。小販非常開心,收下錢與她道別。很快他又跑回來叫她,說:“小姐,給你一個塑料袋。馬上要下雨,雜志會淋壞的?!边@個瞬間成為張曉京腦海里永恒的回憶,讓她每每想起都甚為感動。
提到《大問題》雜志的小販,倫敦人提姆·切尼印象最深的是在皮卡迪利中心一位胖大叔。他每天站在最繁華的皮卡迪利商業(yè)中心,手執(zhí)一本雜志,用靈活的身體擺出各種造型。一會兒是只展翅飛翔的鳥,一會兒是一只可愛的猩猩……只不過所有的造型都是為了把雜志遞到路人的鼻子底下,向人們促銷雜志。
“盡管身邊都是匆匆經(jīng)過的高級白領,或者目瞪口呆不知道他在干嘛的旅游者,幾乎沒人買他的雜志,但他從來不泄氣,自己玩得不亦樂乎?!鼻心嵴f,“那種毫無修飾的笑容感染了街上的每一個人,他是城市最好的名片?!?/p>
雜志的特殊社會性引起了讀者的廣泛關注。巴德仍表示:“希望人們是出于真心希望閱讀內(nèi)容,而不僅僅是作為善行而購買雜志?!庇谑?,雜志從編輯策劃,到設計印刷都投入了大量心血。
盡管目前雜志的內(nèi)容與印刷仍略顯粗糙,但它的慈善內(nèi)涵,促使很多名人都愿意助其一臂之力?,旣惿彙P莉、麥當娜、貝克漢姆、木村拓哉、張惠妹等明星都主動向這份雜志提供獨家專訪的機會。
跳著芭蕾賣雜志
如今《大問題》已經(jīng)是一家年營業(yè)額300萬英鎊的公司,擁有幾千名銷售人員和幾十萬的銷售量。而雜志本身沒有任何政府的資助,完全依靠商業(yè)收入。除了在英國以外,在肯尼亞、澳大利亞、日本、韓國、納米比亞都有獨特版本的《大問題》。
在不同國家,《大問題》的營銷策略也各不相同。例如,在韓國首都首爾,《大問題》還通過教導流浪漢芭蕾舞讓他們重拾自信。當芭蕾音樂響起,7名曾是流浪漢的中年男子穿著松松垮垮的休閑短褲、條紋襪、紅色T恤衫,開始練習芭蕾體位。
《大問題》雜志2010年進入韓國市場,流浪漢在首爾一些固定地點銷售雜志,每本可獲利1600韓元(1.5美元)。如果他們遵守規(guī)定,譬如銷售過程中不飲酒、不打架,出版方還將提供種子基金,幫他們租賃房屋,結束街頭流浪生活。
除了給予流浪漢們一份穩(wěn)定的工作,雜志同樣重視幫助這些流浪漢重拾信心。韓國的雜志分支與首爾芭蕾劇場合作,為流浪漢每周開設芭蕾舞課程。
“自然下垂,前伸,上舉,再來一遍?!卑爬俳處熃鹬ュ贿呇菔景爬偈治?,一邊說。
7名四五十歲的男子跟隨她慢慢重復動作。記者注意到,盡管他們有些彎腰駝背,姿態(tài)遠不如金芝妍優(yōu)雅,但都認真地模仿老師的動作,不時看向前方大鏡子,以便糾正姿勢。
“最初,芭蕾讓人感覺如此遙遠,韓國沒有多少男性學芭蕾。”金秀元說,“每個周日來這里并不容易,這是一個挑戰(zhàn),我為自己驕傲?!?/p>
劇場藝術指導詹姆斯全說“當我第一次看見他們,他們回避眼神交流,擠在一起……但芭蕾幫助他們感受身體不同部位如何移動,如何找到平衡,這讓他們發(fā)現(xiàn)自己更多的價值?!?/p>
不是每個流浪漢都會去學芭蕾舞,不是每個流浪漢都能從《大問題》雜志得到幫助,但至少這本慈善概念的雜志給了不少流浪漢新的希望,讓他們有機會改變風餐露宿的生活。
金秀元就是其中一個。現(xiàn)年51歲的他去年成為《大問題》零售人員,活動范圍主要在首爾西部大學區(qū)新村。當?shù)孛襟w曾經(jīng)刊登金秀元以芭蕾姿勢向顧客優(yōu)雅鞠躬的照片,他于是在網(wǎng)上贏得“新村男芭蕾舞者”的稱號。他已經(jīng)不是一個普通的流浪漢了!
(沈子文薦自《環(huán)球》)
責編:小側(c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