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道灣的過客
本刊記者 李宗陶
1919年,周氏兄弟決定移家北平。由魯迅出面,賣掉了紹興的祖產(chǎn),又拼湊些款子,在北平內四區(qū)新街口八道灣胡同,買下一戶三進院落,門牌11號。房款是3500大洋,中保人酬金175大洋,加上改建裝修等費用總計4385.1大洋,魯迅先生都記在日記里。
院子里住著母親魯瑞、魯迅和他的元配、周作人及妻兒、周建人及妻兒。房產(chǎn)是三兄弟共有。魯迅當初買這宅院也是考慮到孩子們有活動的場地。
此后25年里,俄國盲詩人愛羅先珂住進來,感受了兄弟怡怡;北大同人章廷謙(即川島)住進來,目睹了兄弟失和;北大學生廢名住進來,暫渡難關;李大釗被殺后其子李葆華入住避難;共產(chǎn)黨人徐淦來臨時落腳;追隨周作人的江紹原一度借居……
三兄弟同院相處的日子不足三年。先是1921年9月,周建人到上海商務印書館任編輯。再是1923年7月,“大先生”同“二先生”失和,8月2日,魯迅“攜婦遷居磚塔胡同61號”。來年5月,他買下了阜成門內西三條胡同21號,后來成了魯迅博物館。
1945年12月6日晚,國民黨憲兵隊捕走周作人。第二天,一隊憲兵就住進了八道灣周寓。這時的周寓已不單是11號,還包括八道灣13號、15號、27號,都是周作人出任偽職后買下的。但史料又講,這些憲兵在周家四處調查了一番,發(fā)現(xiàn)他們家境其實窘迫,便允許家屬和傭人們變賣東西過日子。
周作人最后被“處有期徒刑14年,褫奪公權10年,全部財產(chǎn)除酌留家屬必須生活費外沒收”。國民政府把周信子、周豐一、周豐二的自住房留給他們,沒收充公的是11號中其余房間和“逆產(chǎn)”13號、15號、27號。49年后,人民政府把國民黨政府沒收的房屋算作魯迅和周建人的房產(chǎn),并接受他們的捐獻。周作人家屬和周豐二等人,則定期繳納房地產(chǎn)稅,直到1962年。
1949年以后的房客比較多。先是解放軍一個連部入住,他們走后,進來一個文工團,也有少量軍官及家屬。文工團搬走后,進來一批團級干部及家屬。到了60年代初,平民開始入住。
這其中,有一位軍官跟家眷住在愛羅先珂住過的那3間屋里,屋子較小,光線也不好。軍官轉業(yè)后到房管局當干部,看中周家人住的西屋,提出換房。周家人不肯,又不敢得罪,就說我們是私房,哪能和公房換。不久,周家就接到干部口頭通知,大意是:你們家房在國民黨時期就該被沒收的,一直沒執(zhí)行,現(xiàn)在該執(zhí)行了。周家胳膊擰不過大腿,便簽了“執(zhí)行”,馬上簽“換房”。從此以后,周家不再交房產(chǎn)稅,改交房租了。
到了1970年前后,周家后人搬走了,因為實在不宜人居,譬如鍋里常有沙子和尿。在尋覓人居過程中,周家記得于他們有恩的人:同院一位出身好、善良正直的房管所女工劉傳秀,幫他們找的房子、辦的手續(xù);說相聲的人大代表侯寶林,還有張學良部下王以哲將軍的女兒,全國政協(xié)委員,等等,幫他們遞過上報的陳情書。
孫郁在“魯博”當館長期間,曾有意在八道灣11號改建一個周作人研究基地,但涉及二十多戶人家的動遷,遂作罷。地鐵本來要打這兒過,規(guī)劃說要建個地鐵站。專家群眾一呼吁,也就罷了。
2009年7月,產(chǎn)權不知怎么就落在北京第35中學名下。35中從西單遷至新街口,毗鄰八道灣11號,行將擴建?!棒斞腹示用媾R被拆”又引發(fā)了公眾合力挽留的熱潮。
2010年1月,35中新址正式開建。新址建成后,八道灣11號將變身學校的圖書館。11號今天還住著幾戶人家,待動遷完成,這里將按文物標準原樣翻建。而未來的建筑,作為學校景觀,不對外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