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跟這些年輕人在我們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思想基礎上挖墻腳!”12個黨國大佬審完電影《兒子的大玩偶》,當著年輕導演的面,指著他們的老總明驥罵。吳念真哭著離開,說著“完了,完了”。明驥只是轉(zhuǎn)頭對導演們說:“好電影慢慢拍,責任我來扛。”
那是臺灣的戒嚴年代,電影跟整個文化一樣,處于嚴格管制之下。而中央電影公司總經(jīng)理明驥,兼影劇協(xié)會理事長,作為電影界的龍頭老大,正掀起一場改變臺灣電影歷史的革命。
當上總經(jīng)理之前他便力主建造中影文化城,不惜自行掏錢,干了再說。破舊的倉庫被慢慢改建成華人區(qū)第一個電影城,供業(yè)界拍戲使用,公司賺了大錢。明驥還頗有遠見地開辦電影技術人員訓練班,培養(yǎng)攝影、錄音和剪輯人才。幾十年后,不少訓練班成員成了國際大師,比如攝影師李屏賓、剪輯師廖慶松、錄音師杜篤之等。
為電影改革,明驥大膽挖來新人。1980年,還在讀輔仁大學夜間部的吳念真來做編審?!爸杏暗木帉徫桓邫嘀厥虑樯伲敃r都是資深導演當,怎么輪得到一個還在讀夜間部的大學生?據(jù)說當時公司上下都在謠傳這個大學生一定是國民黨大佬吳某某的后代。”同年被招來的小野回憶,“明老總”用湖北鄉(xiāng)音喊著他“消夜”,常得意地向人講起已經(jīng)說過千萬遍的求才記。
1982年,兩部低成本電影《光陰的故事》和《小畢的故事》揭開“臺灣新電影”運動序幕。不僅有極高的票房收入,更使臺灣電影跳過以往的創(chuàng)作風格,劇情更貼近真實社會,開始選用非明星或者非職業(yè)演員,攝影方式也自然寫實。侯孝賢、楊德昌、柯一正等導演崛起,一二十位新導演拍出了他們的第一部電影。“他勇敢站在背后配合他們?!眳悄钫嬲f:“在這之前,明先生完全不認識他們,但完全信任?!?/p>
序幕剛揭,追殺已到。僅僅相隔一年,由黃春明短篇小說改編,侯孝賢、萬仁、曾壯祥導演的《兒子的大玩偶》中《蘋果的滋味》一段,出了麻煩。片中主人公貧窮落后、甚至穿行一大片違章建筑,刺激到上級敏感的神經(jīng),認為這影響了臺灣的國際形象,要求修剪。此事經(jīng)媒體報道,引來一片討伐之聲,電影原貌上映,賣座轟動,成為臺灣影史上著名的“削蘋果事件”。
第二年,明驥下臺。
但臺灣電影主要創(chuàng)作路線已定?!八氉砸蝗送滔铝诉@個苦果??墒菍筝吥贻p的電影工作者而言,這卻是一個對臺灣電影發(fā)展影響深遠的甜美果實。”小野說。
25年后的2009年,第46屆臺灣金馬獎,明驥從已生白發(fā)的弟子吳念真手中接過“終身成就獎”。所有人起立鼓掌,明驥連講二十多個“請坐、請坐”,咯咯笑得像個喜劇演員:“各位不坐的話,我講一個半小時?!迸_下,當年他以“官運和前途做賭注”來守護的年輕人們,已成業(yè)界泰斗。
這25年,他逐漸從電影界隱退,當上俄文系教授、烏克蘭國際斯拉夫科學院院士,成為研究東歐問題的學者。他關于電影的貢獻已經(jīng)沒多少人記得了?!皠?chuàng)作者的名字和作品都被留下來記住,可是提供創(chuàng)作園地和創(chuàng)作機會的人,好像注定被遺忘?!眳悄钫嬲f。
2012年,正是臺灣新電影30年。6月15日,89歲的明驥病逝,此刻他最常被提及的稱呼是“臺灣新電影之父”。這一天,吳念真在自己的facebook上寫下:“明總,我愛你?!?/p>
明驥,臺灣中影公司前總經(jīng)理,任職期間曾大力扶植楊德昌、柯一正等導演,被喻為“臺灣新電影之父”,曾獲金馬獎終身成就獎。2012年6月15日病逝,享年89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