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瑤
摘要:黃仁宇先生以其“大歷史”的史觀思考歷史事件,在拜讀他的幾本著作后,我對書中國共在處理危機時的政策有了一定的新理解。本文將敘述“大歷史”觀的涵義,并且采用“大歷史”的觀點,結合他的兩本著作——《萬歷十五年》和《中國大歷史》——理解國共兩黨在現代做出的三個重要政策。
關鍵詞:“大歷史”;“潛水艇加肉面包”;國共政策;高層機構;低層機構;經濟與法制建設
黃仁宇先生在歷史研究,尤其是史觀方面極大的推動了史學進程。讀罷《中國大歷史》,對貫穿他的作品中“大歷史”觀這一線索有了更深一層次的認識。
一、 “大歷史”觀的涵義
黃仁宇在《萬歷十五年》中對“大歷史”觀的描述有三點:以技術上的角度——而不是道德層面——理解歷史;提供盡可能全面的材料佐證自己的觀點;將時間前后各拉長,把歷史事件放入一個大的范圍理解。也就是說,我們要在一個“大歷史”的框架中尋找對于歷史事件最公正的解釋,不囿于傳統(tǒng)的視角。
黃仁宇把這種史觀運用到中國的歷史上,將明朝后期的境況的根源總結為:以道德代替法律,缺乏數目字的管理,形成一個類似于“潛水艇加肉面包”的官僚政治格局,高層和低層階級無法溝通,因此,現代化的道路總是出現波折。
二、用“大歷史”觀理解書中三段改革
《在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中,提到過“國民黨與蔣介石因著抗戰(zhàn)替中國創(chuàng)立了一個新的高層機構,中共和毛澤東則因借著土地革命翻轉了大陸農村的低層機構。于今鄧小平等人則因著經濟改革,有重新敷設上下間法制性的聯系之趨向。”
第一個改革,是國民黨和蔣介石在抗戰(zhàn)期間采取的政治經濟政策。在政治方面,蔣介石展現了他優(yōu)秀的組織能力,整編和加強正規(guī)軍,建立特務組織,推行保甲制度,加強基層統(tǒng)治。經濟上,發(fā)展國家資本主義,在稅收、幣值和國債上采取措施,引進法律和商業(yè)這兩個尺度,試圖在聯系高低層次的階級的基礎上,實現現代化。但是,許多歷史事件的動向往往超出執(zhí)行者的預計,國家資本主義的發(fā)展,使許多農民破產,即使蔣費力地去組織高低層階級的聯系,也逐漸失去支持者,制造出更多敵人。
在否認蔣介石當時采取措施的成功的基礎上,也不能全盤否定其政策在當時的合理性,如第一部分所說,“大歷史”觀之下的歷史事件,都具有傳統(tǒng)的延續(xù)性,對于中國來說,這種傳統(tǒng)就是帶有封閉性的農業(yè)管理方式,它排斥法律,而尊崇道德;拒絕對外經濟交流,而安于小農經濟中的自給自足。在安穩(wěn)富足的環(huán)境下,它排斥一切不同于農業(yè)管理方式及道德為首要尺度的組織標準,如衡量現代化程度的法律和商業(yè)這兩個圍度。如此看來,蔣介石的做法雖不能使中國在當時步入現代化,反而樹敵更多。其次,這在當時是必然的政策取向,而同時期除了蔣介石有如此強的政治組織能力,國內更無可以取代他的決策者,拋開他其它的不足,他已經在組織方面做出了最大的努力。
第二個改革是毛澤東主導的土地革命。如果說蔣介石努力組織的是高層階級的管理集團,那么毛澤東著手去組織的是一個低層階級構成的社會成分,也就是“潛水艇加肉面包”的下半部。根據歷史發(fā)展的特異性,每個國家走向現代化的方向是相同的,都需要發(fā)展現代化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而具體的道路必定不能完全相似,要根據歷史的傳統(tǒng)來加以微調。毛澤東所接觸的理論,是基于《共產黨宣言》譯文本的馬克思主義學說,加上俄國十月革命對中國進步精英的影響,這樣的情況下,毛澤東越發(fā)領會到民眾革命力量的龐大。在這種獨立意識指導下,毛澤東開創(chuàng)了建立革命根據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工農武裝割據思想。
毛澤東運用土改這一政策,獲得了農民的支持,同時,蔣介石采取的措施不僅使中國占據較大比例的農民破產,在對日侵略勢力上采取的“攘外必先安內”政策也把更多的愛國力量推向共產黨。比較而言,毛澤東的組織能力最大程度地聯系群眾力量,在“大歷史”的視野下推動了中國的歷史進程。
第三次改革,是鄧小平對于現代化的改革開放政策。如書中所說,“世界上所有國家的現代化,無一不企圖用商業(yè)管制的方法代替過去以農業(yè)為主的管制方式。這樣的法制能夠付諸實施要在所有的經濟因素概能公平而自有地交換,一經施行,則以私人資本為主體并且盡量保障其牟利的體制為資本主義,在內中滲入公共的資本,也借社會之福利之名目限制私人財產的體制則為社會主義,兩者只有相對的不同,無實質上基本的差別。至于完全不承認私人財產的權利,雖稱為共產主義,不能長遠的立足,否則不會引用今日的經濟改革?!?/p>
鄧小平的改革措施,正是在高低階級之間找到聯系的途徑,引入數目字的管理取代傳統(tǒng)方式,完善法制建設以起到監(jiān)督作用,這兩種新標尺取代了傳統(tǒng)中的以道德為判斷事物的首要標準,中國的發(fā)展走上了一條技術性的道路。
綜觀中國現代影響力比較大的三位人物所制定的政策,成敗與否,都可以在“大歷史”的視角中找到答案。所有政策也都有各自的背景,將這些政策用“大歷史”觀的方法去理解,能夠更加貼近當時的情境,雖然對這些政策不能妄加評判,也多了一份理解之同情。
(作者簡介:馮 瑤(1991.3-),江蘇海安人,2009年進入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