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蓮
這些年,新聞報道的變化可以用“疾速”來形容。以央視新聞頻道來說,從一開始的午間直播一小時到現在全天候的“直播24小時”,從財經頻道一個直播訪談節(jié)目《對話》到目前全頻道推出的各類大型直播節(jié)目《邊疆行》、《走基層》等等,可以說現在的新聞正在逐步回歸本質?;貧w本質之以后,新聞的品質和速度,對今天的新聞從業(yè)者來說,變得尤為重要。正如一位央視新聞節(jié)目的負責人說:“過去對記者的要求是“從容不迫”,現在則是“在奔跑中調整呼吸”。這就是說,電視新聞不光要改變語態(tài),還得追求速度,不光要追求速度還得追求有溫度、有深度、有關注度的新聞。如何提高新聞的品質和速度,筆者談一些自己的感受和體會。
一.突發(fā)事件:第一時間用主流媒體的聲音引導輿論
突發(fā)新聞是媒體競爭的主戰(zhàn)場。常態(tài)新聞比拼的是思想,突發(fā)新聞比拼的是速度,越早報道,越有利于事情的解決,越有利于國家決策。央視去年要求是記者奔赴采訪地后2小時要給臺里傳回畫面;今年的要求則是記者15分鐘能內出發(fā),到達現場15分鐘內要給臺里傳回畫面,對速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今年的日本海嘯核輻射報道中,央視記者首次派出記者直達日本,不僅在災區(qū)采訪到了受災市民,而且還飛到了海嘯現場上空做報道;在利比亞戰(zhàn)爭報道中,記者在戰(zhàn)區(qū)采訪到了卡扎菲政府及反政府武裝人員;在今年的泰國洪災中,記者站到齊腰深的洪水里報道市民轉移以及泰國政府的各項決策,這在過去幾乎是不可想象的。
在突發(fā)事件現場,除了“快”以外還要提高報道質量,除了報道事實本身是怎樣的以外,還要強調:事發(fā)地面對的困難是什么?政府的作為是什么?比如說當地政府誰去了?準備做什么?做了什么事?社會各界做了什么?由于主流媒體的聲音形成一個全國動員,引導輿論,不會形成謠言滿天飛。在獲得亞廣聯(lián)新聞大獎的“王家?guī)X礦難”事故報道中,記者跟隨政府救援工作組,首次全程記錄了礦工救援的全過程及每一個措施、細節(jié),第一天部署方案,第二天研究地形,鉆孔喊話,直到所有礦工全部安全升井。這當中國家安監(jiān)局還利用央視的直播車進行了救援方案的討論,開創(chuàng)了中國電視現場直播的新紀錄。王家?guī)X礦難的直播在一定程度上引導了輿論,把觀眾想知道的每個救援環(huán)節(jié)、政府爭分奪秒展開救援采取的各項措施毫無遺漏,全都展現在觀眾面前,滿足了觀眾的需求度。
二.提升新聞的內涵:以品質取勝
提升新聞的速度,滿足了觀眾對信息量的需求。然而,觀眾在獲取簡單的信息后,更希望了解的是新聞背景和背后的故事,這就需要提高新聞的品質。也就是說,電視新聞不光要快,還要改變語態(tài),不光要有速度還得有溫度、有深度,這就需要提高新聞的制作水平,包括形式和內容。
從形式上,首先要改變語態(tài),改變“工作報告式”、“教授說教式”的傳統(tǒng)語態(tài),既要不斷貼近百姓生活的真實細節(jié),又要時刻緊扣國家發(fā)展的重大主題。今年,央視在“走基層”節(jié)目中,要求大量使用百姓語言,并要求記者下去和百姓同吃同住,在實踐中改變新聞的播報方式。在央視安徽的秋收采訪報道中,記者一改過去站在田里講述的方式,親自到田里和農民一塊兒收割稻谷,體會勞動的辛苦;在“女挑夫”的報道中,記者接過扁擔,親自挑了一段路,挑著扁擔向觀眾報道了女挑夫生活的艱辛,做到身臨其境,感同身受。
其次,從內容上要提高新聞的內涵,減少蜻蜓點水式的、淺嘗輒止的報道方式。還以“走基層”節(jié)目來說,在后期的報道中,中央各媒體改變了一貫“就事論事”的方式,要求在報道中不光要關心百姓個例,還要關注事關民生的大主題;在報道中不光要報道事實本身,還要能夠推動各方面、各部門出臺切實有效的解決辦法。
根據這一新規(guī),中央電視臺在走基層后期報道中,不少社長、臺長、總編輯從幕后走到臺前,在炕頭了解百姓的疾苦,深入基層解決實際問題。央視副臺長孫玉勝還帶著記者來到內蒙古自治區(qū)的達茂旗和武川縣,了解馬鈴薯的銷售情況。當了解到馬鈴薯豐產不增收的情況后,在后續(xù)報道中,央視派出多路記者聯(lián)合商務部、農業(yè)部的專家來到內蒙古,分析賣難問題,共同開拓銷售渠道,多種措施推動了當地馬鈴薯的銷售。一系列走基層報道提升節(jié)目品質的同時也使央視新聞的收視率得到提升。這從另外一個側面說明了新聞質量對節(jié)目生命力的重要性。
(作者單位:內蒙古電視臺)
責任編輯:胡達古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