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貓1.1萬年前后由遍布湖南到滅絕,說明了湖南在這個時期氣候條件發(fā)生過很大的變化。
大熊貓憨態(tài)可掬,人見人愛,現(xiàn)在它唯存于我國青藏高原東部邊緣的溫帶森林中。據(jù)2006年國家林業(yè)局調(diào)查,全國野生大熊貓1596只,圈養(yǎng)161只。它是距今1000萬年的新近紀(晚第三紀)孑遺下來的哺乳動物,是“活化石”,因此也成為了受國家保護的珍稀瀕危動物,是“中國國寶”。以至于諸多動物園“千般珍奇動物可求,一只大熊貓難得”,它也成為我國最珍貴的禮品和友好使者,或在世界各地巡回展示,或贈予高標準建造熊貓館的動物園。
大熊貓作為一種珍稀動物受到重視,最先還應(yīng)歸功于到四川傳教的法國傳教士戴維。1869年,戴維在川西平原西緣的穆坪(現(xiàn)寶興)一獵戶家發(fā)現(xiàn)了黑白相間毛茸茸的獸皮,后來雇請獵人捕捉到了活物。他驚喜地意識到這是世間珍物,想帶回法國研究,卻不幸途中夭折,如此在1870年制成標本在巴黎博物館陳列至今。
1968年7月,首都動物園贈送了一頭該園繁殖的名為“明明”的雄性大熊貓給毛主席家鄉(xiāng),定居在長沙市動物園專門建造的熊貓館。1970年代四川一次地震,一頭叫“靜靜”的受傷大熊貓疏散到長沙市動物園,自此長沙有了兩只大熊貓。經(jīng)專職飼養(yǎng)員張鳳鳴女士精心飼養(yǎng),健壯活潑的大熊貓給湖南人民,特別是青少年帶來的歡樂深刻在記憶中。1996年相當于人壽80多歲的“明明”無疾而終,不久“靜靜”也追逐而去。熊貓館中無熊貓的狀況直到長沙動物園新遷城南,改名為長沙生態(tài)動物園才終止。長沙市生態(tài)動物園的熊貓館建成后即從成都先后引進四只大熊貓。據(jù)日前報道,謝仲三園長說要在2012年繼續(xù)引進6只。有了10只大熊貓,長沙生態(tài)動物園就將成為我國繼北京、四川臥龍、四川成都、陜西秦嶺后的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大熊貓又將在湖南大地繁殖生長。
現(xiàn)代大熊貓在湖南動物園中只存在40余年,其中還有10年空白,其實在遠古時期,即地史上距今1.1萬年的第四紀全新世之前,湖南就有大熊貓。當時與人類共存的動物稱“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其中的大熊貓的祖先誕生距今1000~2600萬年之新近紀后期,開始個體甚小稱小型大熊貓,只是到了距今76~11.4萬年第四紀更新世中期體型才增大成為大型大熊貓,即為大熊貓,此時數(shù)量最多,分布最廣。
1970年代以來地質(zhì)人員進行的區(qū)域地質(zhì)地貌調(diào)查和考古人員進行的文物普查,在占湖南面積1/3的碳酸鹽巖地區(qū),已發(fā)現(xiàn)40余個溶洞中有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化石,其中15個洞有大熊貓化石,包括保靖桐泡山、邵陽彩山谷、臨湘西山、臨武出氣洞等。這些溶洞中的化石說明兩點:一是從洞址的分布,湖南全省都有大熊貓;二是根據(jù)溶洞中埋存化石的泥土層分析,除保靖桐泡山大熊貓生活在71萬年之前的早更新世外,其余大都為71萬年至10萬年之前的中更新世,少數(shù)在1.1萬年之前的晚更新世。
既然萬多年前湖南有大熊貓,后來為什么又滅絕了,一個說法是人類的捕殺,第二個說法是氣候變化達不到大熊貓生活所要求的氣候潮濕(濕度在80%以上,溫度在20℃以下)的條件。
兩個條件中氣候變化應(yīng)該是最重要的,人類的捕殺不能認為是一個原因。因為1.1萬年前的舊石器人對動物的捕殺還不能使一個像大熊貓這樣的物種滅絕,何況與大熊貓一起的劍齒象也滅絕了,它的滅絕更不是當時人類所能做得到的。大熊貓1.1萬年前后由遍布湖南到滅絕,說明了湖南在這個時期氣候條件發(fā)生過很大的變化。不知由此,今天的人類是否意識到了經(jīng)濟建設(shè)制造的“溫室效應(yīng)”改變氣候條件將要帶來什么樣的可怕后果。
童潛明:潛心研究,明白做人,平淡五十年;老驥伏櫪,普及地學(xué),文章千古在。湖南省國土資源廳教授級高工,享受國務(wù)院特殊津貼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