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與田野有關的制造

      2012-04-29 00:49:56王族
      十月 2012年1期
      關鍵詞:測功機土塊兵團

      王族

      1、想向棉花磕頭

      那天下午,我向陳學庚匆匆告別,從石河子返回烏魯木齊。途中,我看見車窗外有一大片棉田,從地頭一直鋪向隱約難辨的地尾。時值新疆拾棉(摘棉花)的黃金時期,棉花綿延成一片白色屏障,拾棉人正躬身呈“一”字形向前推進,那片白色屏障在他們雙手起落間一點點消失。

      我心里一陣沖動,便對開車的師傅說,能不能停一下車,我想看一下棉花。開車的師傅和陳學庚熟,知道我剛從他那兒離開,便說,陳老師一輩子和棉花打交道,他一定給你講了很多和棉花有關的事情。不過聽是聽,看是看,你親眼看看棉花就知道種棉花有多么不容易了!我們兵團人以前都是人工種植棉花,農(nóng)工們?yōu)槊恳恢昝藁ǘ剂髁撕芏嗪???粗绱藶槊藁ǜ锌?,我突然覺得我們已經(jīng)淡忘了棉花,棉花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發(fā)揮著作用,但要是讓我們說出其屬性,恐怕很多人都會啞口無言。

      走進棉田,感覺這一株株棉花的枝干很稠密,在我向前走動時猶如一股無形的力量,將我的腿阻擋得難以向前。這些枝干用兩三個季節(jié)時間長出了圓嘟嘟的棉花,在這個季節(jié)剛被摘去,只剩下了稠密的枝干,對我這個不了解棉花的人進行了一次阻擋。我在一株棉花前蹲下,仔細看它的枝干。因為它的棉花剛被摘去不久,所以在很多枝杈間還隱約可見棉朵的痕跡。一朵花靜默的孕育和綻開曾在這里完成,現(xiàn)在,它已去往為人體增加溫暖的路途,留在這里的,是像不遠處的沙漠和雪山一樣的沉寂和冷峻。我們因為每天要吃飯,所以我們感謝糧食;我們同樣每天要穿衣,但我們卻從來想不起要感謝棉花。此時我蹲在一株棉花跟前,強烈地感受到人與棉花之間已經(jīng)有了疏離之感。在這一刻,我似乎一下子站在了某個嚴峻問題的最前沿,一種難解的窘迫之感讓我內(nèi)心產(chǎn)生了趕快逃離的想法。

      一轉(zhuǎn)身,我看到了一幅令我嘆為觀止的景象,開車師傅用顫抖的雙手撫摸著棉株,眼中有隱約的東西要涌出,但又被他強忍著壓了回去。我走到他跟前,給他遞了一根煙,他點上后一邊抽一邊和我聊天。他小時候生活條件不好,9歲就下地和大人一起干活了。種棉花、鋤草、育苗,直至摘棉花,和他一般大小的兵團孩子的身影在田地中苦苦掙扎,摘棉花時他們鉆入棉田,頓時便被比他們還高的棉花淹沒,遠處的人只能看見棉株在不停地蠕動。他父親說,一株棉花從種下到摘果,大人要不停地彎腰躬身向下,像向棉花磕頭一樣,從頭至尾要磕999次,才能把那難得的棉花摘在手里。說著這些,他變得有些激動,說他有很多年沒有這么近地看過棉花了,今天真有點想給棉花跪下磕一個頭的想法。我從他身上看到了兵團人與棉花之間的情感,這種情感深藏在以往的艱苦生活中,它曾經(jīng)那么不動聲色地維系著人們的生存,同時也讓人們低下頭躬下身,在這里活了下來。幾十年歲月過去,有很多人已將這種情感淡忘,下一代人對此更是感到陌生,但就像給我開車的師傅這樣有過親身經(jīng)歷的人,只要走到棉花地里來,聞到那種熟悉的味道,內(nèi)心一下子就會涌出當年的景象。

      我向棉田遠處望去,不得不承認,如今的機械化讓棉田這樣大面積的種植不再艱難,一片望不到邊的棉田用不了幾天便可機械化種植完畢,而如果仍然換做以往的人工種植,便是不可想象的情景。我觀察到開車的師傅對如今的機械化棉田是陌生的,他的臉上閃過一絲迷茫之色后,便催促我上路。我和他往外走的時候想起了此次在石河子拜訪的陳學庚,我覺得棉花種植從手工到機械化的這一過程,只有他是最為清楚的經(jīng)歷者。最早的時候,他也經(jīng)歷了手工種植棉花,后來一次次研發(fā)棉花種植機械,其中的詳細過程在他心里可謂是一本賬矣。

      走到地邊,我看見有幾塊西瓜皮倒扣在地上。這是在新疆的蠻荒之地經(jīng)常可以看見的一幕,來歷與狼有關。狼對大自然中的一些同類充滿友愛,總是不動聲色地關心著林中百獸。它們在食取獵物時,總要把一些骨頭、皮肉和殘渣剩屑留在路邊,而那些在寒冬或陷入無助境地的狐貍、禿鷲、鷹、烏鴉等,往往會把狼留下的這些東西作為救命的稻草渡過難關。受狼的啟示,新疆人在沙漠中吃完西瓜后,將瓜皮反扣在地上,使其保持一定的水分,以供以后路過此地的受困者或饑渴的鳥兒能得以解救。所以,在新疆的很多沙漠地帶都能看到倒扣在地上的西瓜皮。拾棉花的人也深諳這件事的重要性,吃完西瓜后便也把西瓜皮倒扣在了地邊。

      上車離去,遼闊的棉田始終在車窗外延續(xù),讓我覺得自己似乎仍在棉田中徘徊。

      2、人民大會堂50人中的一員

      2009年9月9日,從數(shù)字上而言,因為有三個“9”,于是便讓這一天變成了一個好日子,很多年輕人在這一天結婚,攜手走進婚姻的殿堂。

      對于新疆農(nóng)墾科學院農(nóng)機裝備研究所的研究員陳學庚來說,這也是一個讓他終生難忘的日子。在這一天,中央組織部、宣傳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科技部四部委在人民大會堂隆重召開表彰大會,對來自全國各條戰(zhàn)線上的50位杰出專業(yè)技術人才和30個專業(yè)技術人才先進集體進行表彰,陳學庚便是受表彰的50位杰出專業(yè)技術人才中的一位。

      陳學庚來自新疆生產(chǎn)建設兵團。對很多人來說,他們不清楚在新疆還有一個新疆生產(chǎn)建設兵團,更不清楚新疆生產(chǎn)建設兵團是怎樣的一種建制。其實,新疆生產(chǎn)建設兵團的前身是部隊。1954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命令駐疆人民解放軍大部集體轉(zhuǎn)業(yè),脫離國防部隊序列組建生產(chǎn)建設兵團。所以第一代兵團人實際上是就地轉(zhuǎn)業(yè)的軍人。軍隊一兵團,這一關系讓世人知道,兵團從更深層而言是蘊涵著鐵血氣質(zhì)的,兵團人應該有軍人的氣質(zhì)。

      陳學庚并非兵團人,他出生于江蘇泰興市,在13歲之前無論如何不會想到,自己將去新疆成為新疆兵團的一員。

      1960年,陳學庚一家人接到了去支援新疆的通知。江蘇和新疆,從某種程度上而言是兩個極致,前者秀美溫潤,后者干旱荒涼,人如果從其中一地到另一地,內(nèi)心必然激蕩不安,尤其是從江蘇到新疆,地域的反差更會令人情緒為之波動。

      陳學庚一家之所以從江蘇舉遷新疆,有兩個原因。一、當時國家號召支援新疆,如果愿意到新疆兵團去當農(nóng)工,種地可以領到工資,比在老家種地好多了;陳學庚的父母為生存考慮,決定舉家遷離江南水鄉(xiāng),前往新疆安家立業(yè)。二、當時陳學庚一家有兩女一子,生活比較緊張,換個環(huán)境可以解決吃飯問題。他們雖然生活在號稱魚米之鄉(xiāng)的江南,但當時魚和米都很難吃上,而據(jù)說新疆天天可以吃上烤羊肉,少數(shù)民族更是大塊吃肉,大碗喝酒,日子過得頗為輕松。那個年代,生存對于人們而言是比較貧苦的,吃飽肚子是頭等大事,所以,他們一家人沒有猶豫,滿懷希望從江蘇踏上了西行之途。

      他們是在1960年2月剛過完春節(jié)后出發(fā)的。一路上,江南水鄉(xiāng)之色漸淡,北方粗糙之感一陣緊似一陣壓來,陳學庚其時13歲,尚不諳人生堪負將如何,但受一路環(huán)境的影響,心情也有些迷惑,不知全家人此一去將會怎樣,遙遠的新疆又將會是怎樣的一種境地。

      一路向西,他們走的實際上就是古絲綢之路。這一路上,他們一家人聽到了很多發(fā)生在

      古絲綢之路上的感人故事。比如玄奘西行的故事。玄奘在西行途中缺水無食的情況下,走了五天四夜,其間人馬皆無滴水沾喉。那匹馬憑著本能的感覺帶著玄奘一直往前走去,第五天,一幅令人嘆為觀止的奇景在玄奘眼前出現(xiàn)了,前面有一片綠草地,旁邊有一個池塘。玄奘和馬得救了。再比如過甘肅河西走廊時,陳學庚一家人從別人的講述中聽到了一個清末民初黑喇嘛的故事。此人因犯法從京城逃至河西走廊當了強盜,搶劫過往者的錢財,甚至殺人。但他卻對押送郵件的人很好,因為他在京城有一情人,他覺得終有一天她會給他發(fā)來一封信,那封信一定是由押送郵件的人送來,所以他從不傷害押送郵件的人。在西行路途上,這樣的故事很多,聽一聽,便可消解路途的疲勞。當然,為解決生計的迫切感也沖淡了陳學庚一家人的行旅苦悶,走了10余天,他們到了目的地新疆和靜縣。

      他們這批人是響應號召來的,所以,他們一一按照政策被分配到了相應的單位。說起來有意思,兵團農(nóng)工因為種地可以拿工資,所以他們把兵團的連隊稱為“單位”,頗有幾分吃公家飯,端鐵飯碗的意思。

      陳學庚一家被分在了和靜縣農(nóng)牧大隊。在這時,他們這一批人才真正感覺到了兵團的不一樣,各團場因為所處地理位置都比較偏僻,所以生活條件都不好。當時在兵團被人們談論最多的是首長結婚的事。因為第一代兵團人是軍隊轉(zhuǎn)業(yè)軍人,他們打了很多年仗,加之解放新疆后一晃又是多年,所以年齡都很大了,但卻都沒有結婚。上級于是招來一批女兵,讓兵團大齡未婚干部與她們各站成兩排,然后用相對應的數(shù)字配對,比如男隊列中的第一名配女隊列中的第一名,不挑不選,迅速配成一對對夫妻。在這之前,他們均不清楚對方長什么模樣,是什么性格,配對之后夫妻關系已成事實,然后才開始了解對方。在當時,類似于這樣的特殊事件不少,有一女兵與大齡干部結婚后懷孕分娩,連隊沒有醫(yī)生能夠接生,他們便組織10余個青壯男人用擔架抬著她往團場趕,半路上天降大雨,她已出了羊水,他們四人一組輪換抬著她在大雨中奔跑,和老天爺搶時間,硬是將她抬到醫(yī)院讓她及時生下了小孩。陳學庚一家人聽了這樣的事,便覺得在特殊的地方,人只能特殊地活著。當然,這種特殊指的是人在蠻荒環(huán)境中的掙扎和不屈,生活環(huán)境是誰也改變不了的,但人卻必須抗爭,否則人在這里活不下去。

      陳學庚當時年齡尚小,對此不會有多少感慨,但新疆與江蘇的反差,一定讓他在內(nèi)心體會到了自己將在這里開始一種比較艱難的人生。

      陳學庚一家所在的和靜縣農(nóng)牧大隊負責為兵團獨立汽車二營供應副食品,陳學庚自小在江蘇時就對收音機、拖拉機和鐘表等機械感興趣,所以在這時看見很多汽車后,內(nèi)心隱隱約約萌生了一種渴望之情。當然,這只是一個13歲的少年偶爾產(chǎn)生的好奇之心,在當時,他并沒有清晰地意識到自己以后將要與機械打一輩子交道。有時候,人的想法是很奇妙的,偶爾產(chǎn)生的好奇之心,說不定就會成為一生為之奮斗的目標。人之一生中的喜好猶如一棵樹苗,它只要獲得被種植和生長的機會,就會悄無聲息地成長,終有一日會讓你驚喜地發(fā)現(xiàn),時光的魔法師在不知不覺中培養(yǎng)了我們的耐心,讓我們持久堅持了那份喜好,直至謎底被揭開的那一天,才驚喜地發(fā)現(xiàn),原來人之一生最終能否成事,小時候有無愛好會起到關鍵的作用。陳學庚在60多歲時回憶自己的少年時光,認定自己一生之所以堅持農(nóng)機研制,與少年時萌發(fā)的機械興趣有很大的關系。

      到了當年的10月份,這一批從江蘇來新疆的人被再次分配,陳學庚一家被分到了地處奇臺的兵團110團。110團屬新疆兵團后勤部直屬,是一個各方面情況都比較好的團場。

      從這里開始,陳學庚變成了真正的兵團人,開始了他作為兵團人的一生。也從這里開始,他對機械的喜好終于像不安分的小獸一樣,在他內(nèi)心開始躥動起來。團場有拖拉機,他經(jīng)常在上學和放學的路上能見到,但凡見到,只要拖拉機不是在行駛,他便忍不住伸出手去撫摸。拖拉機的那種摸上去光滑而又堅硬的質(zhì)感滿足了一個少年的好奇之心,同時也激發(fā)了他向機械更靠近一步的興趣。

      3、第一次設計

      在110團小學畢業(yè)后,陳學庚考入了兵團工交部子女學校(現(xiàn)兵團二中)上初中。這個學校在烏魯木齊,與奇臺之間有200多公里路程,陳學庚去這個學校上學,一學期僅有一來一回兩次行程。這兩個行程即開學時去,放假后回,團場派一輛大卡車拉上所有的學生,一路顛簸,飛起的塵灰把一群學生弄得灰頭土臉。但即使這樣,他們在一來一回的路途上仍然無比高興——從奇臺去烏魯木齊,因為大城市的吸引而興奮;從烏魯木齊回奇臺,因為要見到幾個月沒見到的親人了,內(nèi)心格外喜悅。

      1964年7月,陳學庚初中畢業(yè),考入了奎屯農(nóng)校。該校是一個中專學校,上4年可畢業(yè)。當時的中專也填志愿,擺在陳學庚面前的志愿選擇有三個:畜牧醫(yī)專業(yè)、農(nóng)學專業(yè)和農(nóng)機專業(yè)。填報志愿時,陳學庚一口氣在三個志愿欄中均填了農(nóng)機專業(yè),他認定了此專業(yè),如果換別的專業(yè),他寧肯不上學,也不會去選擇。

      因為喜歡機械,他在內(nèi)心認定非農(nóng)機專業(yè)不學。

      奎屯農(nóng)校是一所很不錯的學校,在當時便有一棟三層教學樓,還有很漂亮的花園,學生的學習熱情很高,處處可見認真看書的學生。到了這個學校,他就算終于學上了農(nóng)機專業(yè),實現(xiàn)了久已盼望的夙愿。陳學庚在奎屯農(nóng)校上學時格外刻苦,成績名列前茅。他很珍惜這一機遇,暗下決心一定要學好,畢業(yè)后把所學技術用到能用的地方去。

      上學期間,學校搞勤工儉學,所有的學生都去打土塊。土塊是新疆人對蓋房子用的土坯的俗稱,由于土坯是塊狀的,所以人們便將其稱為土塊。打土塊,顧名思義即用專用工具將和好的泥打成土塊,待曬干后壘墻。學生們因為體質(zhì)各異,所以打土塊的速度和打出的數(shù)量也不盡相同。力氣大的同學每天能打出800-1000塊土塊,而陳學庚因為個頭小,體質(zhì)弱,每天打出500塊都困難。

      每天早上出工時,陳學庚都在內(nèi)心鼓勵自己今天一定要加把勁趕到前面去。到了工地上,到處是“啪啪啪”的和泥和夯砸之聲,所有的人都低頭彎腰沉浸于將和好的泥用土塊模子打成土塊的勞作快樂中。陳學庚也干得很快樂,但干上一陣子扭頭一看,周圍的同學打出的土塊還是比自己多,一股沮喪之感頓時便浸透身心。打土塊這活兒雖然講究技巧,但力氣的因素還是起決定作用。力氣大的人在和泥、夯砸等過程中都會快一些,而力氣小的人則會慢一些,時間長了便自然就打得少了。就力氣而言,陳學庚覺得自己無論如何是沒法與別人比的,這是不可改變的事實,承認這一事實的一瞬,他的內(nèi)心彌漫開了一絲憂傷。

      到了搬土塊時,陳學庚再次感到難堪,還是因為自己個頭小和力氣不大,搬運的塊數(shù)又落在了同學們的后面。一天下來,學校統(tǒng)計塊數(shù)時,別人可以大聲報出自己的數(shù)字,他卻因為不好意思只能低低地將自己搬運的塊數(shù)報上。學校對學生沒有明確的要求,因為是勤工儉學,只

      要人人參加即可。但陳學庚卻感到在同學們面前很不好意思,落后的感覺讓他在心理上承受了很大的壓力。

      人與人之間有差距是正常的,但對于在校學生來說,他們無形之間會在學習上比較,在勞動上也會比較。看著別人打出那么多的土塊,陳學庚的內(nèi)心有些不好受,但打土塊是力氣活,自己的體力不如人家,比是比不過的,趕是趕不上的。他內(nèi)心因此有些郁悶,情緒也低落了不少。

      但隨后他靈機一動,能不能搞一個不需要人搬著走,而是帶輪子由人推著走的土塊模?

      他的情緒一下子高漲了起來。一番琢磨,他的思維變得越來越清晰,由人推著走的土塊模的規(guī)模大小,形狀高低,輪子結構,以及各部位之間的結合,整體環(huán)節(jié)的協(xié)調(diào),在工地現(xiàn)有環(huán)境中使用材料,搬運土塊的規(guī)模,省力點,等等,他都一一在心里有了數(shù)。當時的陳學庚一定對此并沒有明顯的意識,感覺到自己在設計。實際上設計就是這樣一種程序,在心里打好了腹稿,然后針對材料一一制作。梳理陳學庚的設計生涯,這個搬土塊模應該是他的第一次,是他在遭受到群體壓力下的一次自覺開始。

      在接下來的幾天中,同學們干完后都休息了,只有陳學庚一人躲在一個空房中在制作他的“土塊模”。由于設計方案早已爛熟于心,所以制作起來一帆風順,很快便制作完畢了。他推著土塊模在房中轉(zhuǎn)了幾圈,覺得它靈活方便,各部位功能均能發(fā)揮出正常作用。一股成功的喜悅感從心底升起,將多日來籠罩心頭的不快一掃而光,他變得高興起來。

      第二天,陳學庚的土塊模出現(xiàn)在了工地上。因為木質(zhì)的土塊模有輪子,負重也不錯,所以一次可以搬六塊土塊,而且推動即走,比同學們端用的傳統(tǒng)模子多四塊,又省力,效率又高。整個工地上,除了陳學庚外,所有的同學都在端著傳統(tǒng)模子搬土塊。那種傳統(tǒng)模子實際上只起到了鞏固模子,方便人端著走的作用,所有土塊的負重實際上都壓在了人的雙手上,學生們端著它一次搬兩塊土塊,累得氣喘吁吁。而他的土塊模被用來推著走,又快又省力。到了卸土塊的地方,陳學庚用腳一踩土塊模下的一個機關,土塊模便自動翻下,將打好的土塊卸到了地上。

      陳學庚設計出了一個好東西!一時間,工地上炸鍋了,同學們都跑過來圍觀。多好的一個土塊模啊,一次運六塊頂三個人,而且推車的陳學庚也不用那么累,只需讓它保持平衡,稍向前用力推即可。

      陳學庚的這一創(chuàng)舉引來了同學們的贊賞,大家覺得他真是聰明,設計出了這么好一個東西。大家一下子都對他刮目相看,覺得他是班上的才子。任何事情一經(jīng)比對,其優(yōu)越性便會顯示出來。同為勞動,其他同學都靠體力完成,只有陳學庚一人利用了機械功能,讓其作用達到了三人的工作量。作為學農(nóng)機專業(yè)的學生,大家都猛然間有了一種警醒感,以后要學會像陳學庚那樣動腦子,才會在班上有地位。

      這應該是陳學庚的第一次設計,雖然當時連一個好一點的名字都沒有起,只是簡單地將其稱為“土塊?!?,但其材料使用和設計功能卻并未受條件所限,反之卻因地制宜,讓一個簡單的設計發(fā)揮出了作用。設計,首先是精神產(chǎn)物,設計者必須在頭腦中完成對它的設想,才可付諸實施。陳學庚并沒有因當時材料有限而畏怯,而是大膽地利用現(xiàn)有材料制作出了它。應該說,這也是對現(xiàn)有條件的一次挑戰(zhàn)。

      用了幾天,有一天下午收工時,陳學庚將土塊模放到工地上,準備第二天再用。不料,土塊模在晚上倒入一池水中,將木質(zhì)輪軸泡得膨脹了起來,輪子第二天無法再轉(zhuǎn)動了。盡管如此,同學們還是很羨慕陳學庚,覺得他能這么快地設計出東西來,真是了不得。但對于陳學庚來說,之所以設計出新型的土塊模,多多少少有不甘人后的因素在里面,別人比自己打的土塊多,他力氣無法和別人去比,但他卻善于動腦子,想出了省力提高勞動效率的好辦法。之后,他不停地在腦子里琢磨著那個土塊模,在思維空間里不斷地完善著它。也就是從設計這個土塊模開始,陳學庚已不知不覺踏上了設計者的道路。

      4、軋面機帶來的“痛”

      4年后,他中專畢業(yè),被分配到了農(nóng)七師共青團農(nóng)場老九隊。不久,這個共青團改名為130團,變成了正規(guī)的團場。

      陳學庚對老九隊的隊長說:“我學了4年農(nóng)機,能不能分配我去開拖拉機?”

      其實陳學庚不清楚,當時在團場開拖拉機是讓人羨慕的工作,一般人是輪不上這一美差的,況且他是一個剛分配來的學生,必須先接受貧下中農(nóng)再教育,到地里干一段時間的活,然后才能安排工作。至于會被安排什么工作,要看他的表現(xiàn)而定。

      當時已是天寒地凍的冬天,陳學庚到一個生產(chǎn)隊,隨一群女同志拉沙子。拉沙子是力氣活,無非就是裝、卸、拉三種狀態(tài),但在當時的那個時代,人的勞動狀態(tài)和對待勞動的態(tài)度卻被視之為政治表現(xiàn),勞動態(tài)度積極的人就是思想合格的人,反之則不合格。陳學庚在生產(chǎn)隊干了三個月,雖然每天都重復著干拉沙子的活,但他由于能吃苦耐勞,加之又團結同志,有學習的熱情,隊長評價他說:“不錯,是咱們貧下中農(nóng)的人,分配你到機務班去吧。”

      1969年3月,陳學庚被分配到了機務班。當時,班里有一臺“德特-28”的拖拉機,陳學庚終于夢想成真,當上學徒開始學開拖拉機。在當時的兵團團場,因為拖拉機是寶貝的緣故,所以關于拖拉機的故事很多。有一人被分配到一個連隊開拖拉機,各方面表現(xiàn)均很好,他本人也作好了入黨的準備。那一年冬天的一天,他從近百公里外的縣城拉一車羊羔返回連隊,走在半路天下起了大雪,拖拉機在路上緩慢向前行駛,車廂里的羊羔發(fā)出咩咩咩的叫聲,使荒漠顯得更加孤寂和冷清。半夜,他才將拖拉機開回了連隊,但在清點羊羔數(shù)量時,發(fā)現(xiàn)少了一只羊羔。他不顧疲勞和大雪天的寒冷,轉(zhuǎn)身踏上了來時的路。找了一夜,不見那只羊羔的蹤影。第二天又找了一天,仍沒有那只羊羔的任何蹤跡。完了,它在黑夜里被狼吃了。他一屁股坐在雪地里,悔恨自己當時只顧趕路,沒注意一只小羊羔從拖拉機上掉了下去。在那個年代丟失公家的東西后果是很嚴重的,他不但入黨無望,而且沒資格再開拖拉機,被調(diào)到水庫去守大壩了。幾個月后的一天早晨,那個連隊的連長起床后看見院子里站著—個人,懷里抱著一只羊羔。他從別處買了一只羊羔,連夜抱過來要賠給連隊。

      陳學庚和那個人一樣有些運氣不佳,他學開拖拉機不久,拖拉機被調(diào)整到了別處,他因無拖拉機可開,無拖拉機可鉆研,一時又閑了下來。但就在與拖拉機短短的擦身而過的一瞬,他仍然學到了不少東西,拖拉機的原理、性能、結構等,他都逐一琢磨了一遍,應該說,他完成了從學習到實踐的過程。

      這期間他經(jīng)歷的一件事令他多年后都記憶猶新。一天,他發(fā)現(xiàn)工人師傅們補胎時都是用膠補,膠水在短時間內(nèi)尚有作用,但在太陽底下長時間暴曬后則開裂,致使拖拉機無法正常行駛。他想起了汽車補胎時用火補和熟膠,覺得引用到拖拉機上應該沒問題。一試,果然效果很好,一下子解決了拖拉機補胎的問題,那些開了幾十年拖拉機,深受補胎之苦的工人師傅們對他

      刮目相看,覺得這個年輕人以后一定有出息。

      隨后,陳學庚被分配到了130團機械廠。上班不久,機械廠的司務長知道陳學庚在中專學校學的專業(yè)與機械有關,便找到他說,有件事想請他幫忙。

      陳學庚覺得司務長是老同志了,居然對自己如此客氣,于是便很不適地說,有什么事您盡管吩咐,千萬不要客氣。

      司務長說,食堂里的那臺軋面機已經(jīng)損壞了很久,廠里人想吃面條,但一直都吃不上,我聽說你是學機械的,所以想請你幫忙把軋面機修一下,解決廠里人吃面條的困難。

      陳學庚覺得司務長把希望寄托在了自己身上,自己當全力以赴修好。于是便讓司務長放心,—定把軋面機修好,解決廠里人吃面條的困難。

      陳學庚把軋面機拆開,一時便愣在了那里。他預估到的幾個會壞的部位好好的,沒出現(xiàn)任何問題,而出問題的部位在哪里,他一時又找不到。經(jīng)過一番苦苦找尋,他泄氣了,他根本找不到軋面機到底壞在了哪里。陳學庚低估了那臺軋面機的故障,雖然后來發(fā)現(xiàn)它的幾個關鍵部位壞了,但他費了很大的勁仍不能修好。他這才覺得一臺小小的軋面機并非那么簡單,它的故障是自己的能力所不能解決的。被拆放一地的零件在那一刻似乎變成了對他的指責和嘲諷,他第一次懷疑自己的能力,因為自己連一臺軋面機的問題也解決不了。

      無奈之下,他去給司務長說明修不好的原因,他滿心愧疚,一個勁地向司務長致歉,司務長安慰了他一番,一再說是機子老化了,不怪他修不好。但他卻更尷尬了,從司務長辦公室出來后,一股失落感在他內(nèi)心彌漫,他感到自己很迷惑,說不清自己學了4年農(nóng)機專業(yè)后究竟有怎樣的能力,一臺小小的軋面機在那一刻變得像一面鏡子,將他照得無地自容。他在內(nèi)心感嘆,自己在技術上還差得遠著呢!

      痛定思痛,陳學庚愧疚過之后,覺得沒修好軋面機這件事并非壞事,它及時給自己敲響了警鐘,知道了自己在技術上的欠缺,知道了應該趁現(xiàn)在年輕好好學技術,在專業(yè)方面做一個有真本事的人。

      不久,機械廠實行人員調(diào)整,廠領導想讓陳學庚去當派工員,按理說這是一個人人都夢寐以求的美差,但他卻說出了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的話,他想去車間,因為他覺得車間可以讓自己的專業(yè)得到鍛煉,并能夠提高。幾乎所有人都不理解他的這一選擇,在當時那樣一種環(huán)境下,他放棄好工作去車間,真是讓人百思不得其解。有好心人提醒他:“你真傻呀,放著這么好的工作不干,去車間找累受呀!”

      但陳學庚仍無回頭之意,他的舉動在別人看來不可思議,但他心里卻很有數(shù),他深知自己學的都是書本上的知識,真正實踐的經(jīng)驗卻很少,如果去當派工員,能根據(jù)連隊實際情況指揮分配好工作嗎?派工,從實際程度上而言就是把每一個人派到最能讓他發(fā)揮能力的地方去,自己自身技術不過硬,又怎能干好呢?

      就這樣,陳學庚一頭扎進了車間。

      接下來的幾年,陳學庚為自己確立了兩個目標。一、把在農(nóng)機學校里學到的東西和實踐結合起來,從實踐中得結論,而不是直接從書本知識中推理出結論;二、加強學習,把學校學過的主要專業(yè)重溫一遍,而且向更深更難的境地挑戰(zhàn)。他的這兩個目標像兩盞燈,照亮了他前行的方向。車間雖然辛苦,但對陳學庚來說卻是一個充滿機遇的大舞臺,只要遇到不懂或不會干的事,他便虛心向別人請教。慢慢地,他不再像以前那樣僅靠書本知識對待問題了,而是從現(xiàn)實著手,解決機器出現(xiàn)的問題。

      他一生之所以從事農(nóng)機設計,實際上就是在這時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5、鏜缸機

      1971年,陳學庚研制出了一臺鏜缸機修理設備。

      這是他研制出的第一臺機械設備。陳學庚之所以能夠研制出鏜缸機修理設備,得益于一次外出學習時受到的啟發(fā)。一個偶然的機會,130團派他到下野地大修廠學習制造鏜缸機。下野地是集中了兵團好幾個團場的地方,因為多有上海、山東、湖南等地支援邊疆的知識青年,所以當?shù)氐奈幕瘹夥蘸軡?,人們的文化水平普遍比較高,而下野地大修廠承擔著附近各團機械修理的任務,是一個專業(yè)技術人才較集中的地方。130團派他到下野地大修廠學習的目的,就是想讓他把技術帶回130團去,為130團的發(fā)展出力。

      陳學庚到了下野地大修廠后,沒用多長時間便摸清了鏜缸機的結構。很快,他在心里產(chǎn)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為130團研制一臺鏜缸機修理設備,因為130團的鏜缸機經(jīng)常壞,在修理時因為沒有修理設備頗為費事。這個想法一經(jīng)產(chǎn)生,他便無法再平靜了,以至于連續(xù)幾日內(nèi)心感覺像水一樣被慢慢燒得沸騰了。鏜缸機修理設備的結構、性能,以及使用材料等,因為經(jīng)過了這些天的思考,于他而言已爛熟于心,只需操作而已。

      學習結束后,他想盡快趕回130團,開始實施鏜缸機修理設備的制造。

      但天公不作美,一場大雪將道路封死,下野地成了雪海孤島,無一車輛能通向外界。對于很多忙碌的人來說,天降大雪也許是休息的機會,在房子里把火爐子燒熱,邀三五好友,燉一鍋羊肉,買幾瓶酒,過上一天新疆人真正的“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的生活,直到把屋外的寒冷和大雪忘得一干二凈,然后倒在床上呼呼睡去。但陳學庚顯然無心享受這樣的生活,他決定踏雪步行回130團去。

      那一年陳學庚24歲,這個年齡的人往往會因為有過人的勇氣在行為上更果決一些。下定了要走的決心,他一夜酣睡,天剛亮便動身上路了。雪下得真大啊,赤野的荒漠被大雪覆蓋成了一片白色,就連胡楊樹和沙丘地也似乎被落雪覆蓋了起來,遠遠地看上去似乎只有一個大致的輪廓。走出一段路后,他才真正體會到了那場大雪給自己的行走帶來的困難有多大,由于地上的雪太厚,加之又沒有車輛碾過,所以道路只是一個向遠處延伸而去的模糊形狀。

      他一步一步向前行進,雙腳踩得雪地咯吱咯吱響,使寂靜的曠野似乎有了幾分顫動。走出一公里后,他看見幾峰駱駝在雪地里緩慢走動著。這樣的大雪天,只有駱駝會在沙漠中行走,但只有駱駝而已,牧民是不會跟在它們身后的,因為駱駝能吃的苦人是吃不了的。在新疆,駱駝在沙漠中留下的故事對人是很好的激勵。比如沙漠中刮沙塵暴時,很多動物都逃離或斃命于沙漠,駱駝卻總是極其安靜地站立于沙漠中,或緩慢而從容地行走,如果風沙持續(xù)的時間長,它就用身軀擋住主人,然后用嘴去拱沙子,拱出一個大坑后讓主人進去,它則臥在邊上繼續(xù)擋風沙。如果沒有人,它則將頭深深地伸入沙坑,等著風沙過去……細心觀察過駱駝的人說,在風沙將天地遮掩得一團烏黑時,除了駱駝之外,沒有任何動物敢向前邁出一步。駱駝可以在沙塵暴中準確無誤地前行,得力于它們的好體力和對道路的記憶。由此可見,駱駝的記憶力在所有動物中首屈一指。還有一個有關駱駝的故事更為感人,因為水是駱駝的生命之源,所以駱駝對水的感應特別靈敏。夏天熱得實在不行時,駱駝會找到地下有水的地方臥下,讓濕潤的地氣幫自己降溫。牧民掌握了駱駝的這一習性,在放牧時如果缺水,就在駱駝臥過的地方

      向下深深挖掘,挖到一定的深度,便有汩汩冒出的水讓他們欣喜若狂。有一年,一群牧民在沙漠中遇到了干旱,他們放出一峰駱駝去找水,他們相信它一定能尋找到水源。幾天后,因面臨人畜嚴重缺水的嚴峻事實,牧民們不得不趕著牲畜轉(zhuǎn)場到別處去尋找水。他們走的那天,那匹駱駝仍沒有回來。他們輾轉(zhuǎn)了很多地方,最后終于找到了一個水草豐美的牧場。這時候,從另一個地方傳來一個消息,那峰駱駝在那個地方找到了水,一直在等他們過去。最后因主人一直沒有走到它身邊,它餓死在了那兒。

      想著駱駝的這些故事,陳學庚覺得腳步變得輕松了很多。他想,在這樣的大雪天行走想想駱駝的故事倒也挺好的,它可以讓人從內(nèi)心感到一種力量,也可以起到避寒的作用。

      就那樣,他走了一天。天一直在下大雪,茫茫雪野上只有他一人像一個小黑點似的在向前移動。有一次,他覺得自己的腳步沉重得再也邁不出一步了,他以為自己的力氣已經(jīng)被耗盡,一種不祥的感覺襲上心頭。他向四周望了一下,白茫茫的雪野里空無一物,更別說有人了。他突然變得沮喪起來,一屁股坐在雪地里“啊啊啊”地大叫起來,聲音里充滿了絕望和痛苦。但在無意低頭的一瞥間,他看見自己的兩只鞋子上結滿了厚厚的冰,噢,原來是鞋子上的冰讓自己感覺到沉重。他脫下鞋子將上面的冰磕掉,隨著那些被磕碎的冰片——從鞋子上掉落,他內(nèi)心的郁悶也似乎不見了。他高興地哼起一首歌,又繼續(xù)往前走。

      天黑后,他終于回到了130團,60多公里路程被他甩在了身后,他渾身累得沒有了一點力氣,但一想到馬上就可以付諸實施研制鏜缸機修理設備了,他的內(nèi)心仍漾起一股欣悅之感。

      就在那個大雪飄飛的冬天,陳學庚研制出了鏜缸機修理設備。機械廠負責130團全團拖拉機的大修,此前大修發(fā)動機時,磨損超標的缸套都要送到農(nóng)七師第二大修廠排隊等待鏜缸,很是影響拖拉機的修理進度。

      現(xiàn)在好了,自鏜缸機制造成功,發(fā)動機修理時的鏜缸問題徹底得以解決。

      但不久新的問題又出現(xiàn)了,發(fā)動機缸套技術標準要求表面光潔度非常的高,鏜缸機只能鏜削掉多余的金屬,經(jīng)鏜缸機鏜過的缸套必須由磨缸機對表面拋光后方可使用。問題未得到真正解決,陳學庚又立即投入磨缸機的研究中去,經(jīng)過夜以繼日的努力奮斗,簡易磨缸機創(chuàng)造出來,缸套修復問題終于在農(nóng)七師130團得到圓滿解決。

      雖然屋外大雪飄飛,冰天雪地,但他內(nèi)心卻很溫暖,相對于此前的無數(shù)次設計準備,這一次才是真正的開始。

      6、水力測功機

      24歲的年齡是不會滿足于成績的,緊接著,陳學庚開始了對水力測功機的研制。

      水力測功機是發(fā)動機大修必備設備,發(fā)動機大修后是否符合標準的一桿秤,沒有水力測功機是不能進行發(fā)動機大修作業(yè)的。70年代初期,我們國家還是很落后的,有限的設備購買靠指標分配,盡管如此,市面仍沒有足夠的設備供應。缺失,從某種程度上而言就是遺憾和無望。沒有水力測功機,拖拉機的發(fā)動機修理完成后,便不能進行必不可少的熱磨合,更不能檢測其工作部件及整體性能是否合格。針對現(xiàn)實存在的問題,130團機械廠的領導把這一任務交給了陳學庚。

      如何去完成這一艱巨任務成為他思考的中心問題,經(jīng)多方打聽后得知了—個好消息,南疆農(nóng)二師29團最近購進一臺水力測功機,后又細打聽,得知那臺水力測功機就安裝在29團的修造廠。

      他立即請示機械廠的領導,去農(nóng)二師29團“學習”一下水力測功機。他所謂的“學習”,實際上是取經(jīng)回來,為130團謀發(fā)展。

      他的請求得到批準,他和同事匆匆忙忙趕往南疆。南疆即新疆人對新疆以南地區(qū)的稱呼,包括庫爾勒、阿克蘇、克州、喀什、和田五地州,按大致地貌劃分的話,這五地州基本上在南天山、帕米爾、喀喇昆侖山和塔克拉瑪干沙漠中。農(nóng)二師的師部在阿克蘇,在五地州中算條件好的地方。

      他們一行先坐車到烏魯木齊,然后轉(zhuǎn)乘夜班車前往阿克蘇。到阿克蘇需要在夜班車上坐三天兩夜。這種班車一般都有兩名司機換著開,白天黑夜不停歇,所以新疆人稱之為夜班車。三天兩夜的路途是遙遠的,但挨著時間一點一點仍在向前移動。陳學庚覺得自己這一行人此次出來的目標就如同這遙遠的路程一樣,要想接近是多么艱難和不易啊!

      在車上挨了三天兩夜后,終于到了阿克蘇,后又經(jīng)一番艱難找尋才到了29團修造廠。陳學庚對接待他們的人說,我們來的目的就是看看你們的水力測功機,希望能滿足我們的這個要求。因為都是兵團人,他們的這個要求得到了29團領導的同意,并馬上領他們?nèi)タ茨桥_水力測功機。

      進入車間看見那臺水力測功機的一瞬,陳學庚的內(nèi)心一下子泛開了一種沖動,那臺水力測功機不但通體嶄新,而且在燈光下泛出明亮的反光,他恨不得撲過去撫摸一把。那臺水力測功機是由湖北馬房山工學院設計制造的,其外觀設計和內(nèi)部結構在當時堪稱一流,把陳學庚這個迷戀機械的人誘惑得不能自已。

      當他和同事對那臺設備仔細觀看一番后,內(nèi)心的那種因為親眼看見了這個讓他們魂牽夢縈的機器而激起的興奮感馬上轉(zhuǎn)變成了一種恐慌。他們之所以恐慌,是因為那臺機器使用了某些先進技術,它的構造十分復雜,要想了解其結構,看一看、摸一摸是起不了任何作用的,必須把它拆開,才能從外向里一一看個究竟。

      29團的人覺得他們看完了,便熱情地說,走,晚上團里請你們吃飯。

      但陳學庚一行幾人卻站在那臺水力測功機旁不動,提出了一個讓29團人大吃一驚的請求:因為技術原因,能不能將機器拆開讓我們看—看。

      29團的人沒聽完他們的陳述理由,就不高興地說,我們剛買來這臺機器,而且就在你們來之前不久才安裝起來,還沒用呢,便拆下來讓你們看,這不是開玩笑嗎?

      陳學庚誠懇地說,如果不拆開看,我們就不能了解機器的原理,我們這一趟就白跑了。

      29團的人覺得他們從北疆跑到南疆來確實挺遠的,在路上吃了那么多的苦,如果不讓他們拆開機器看,他們便真的就白跑一趟。但好端端的一臺機器,一次都沒有用就被拆了,真的是太讓人不忍心啊。

      陳學庚說,我們保證拆開看過后,完好無損地安裝上,而且不讓機器受一絲一毫的損傷。再說了,拆開后我們可以一起研究它的結構,以后如果你們遇到什么問題,一定會心里有數(shù),不用再拆開看了。所以說,這次拆等于是避免了下次拆,是好事情。

      他的這番話打動了29團修造廠的領導和技術人員,他們同意了陳學庚一行人的請求。

      拆開那臺水力測功機后,陳學庚和同事如夢初醒,長久凝結于內(nèi)心的疑團頓時一一化解開了。他們抑制不住興奮,連夜用黏土拓制出了那臺水力測功機的關鍵部位結構,并繪制出了圖紙。

      向29團的領導和技術人員道過謝后,他們急匆匆乘坐上了回烏魯木齊的夜班車。夜班車的速度仍和來時一樣,但陳學庚和同事們的心情卻很好,覺得坐夜班車也是一種享受。此行一切如愿,回130團后只需依照圖紙仿造即可。

      然而,回到130團后100多天過去了,陳學

      庚幾人傾心做出的樣機試車始終沒有成功。一定是對那臺水力測功機的仿制不到位。陳學庚不甘心,再度前往南疆,計劃對那臺水力測功機的關鍵部位結構再次了解一下。

      如何了解呢,當然還是老辦法——拆機器。

      機器像人一樣,經(jīng)不起折騰,29團修造廠的技術員一看他們又來了,眉頭便皺了起來。果然不出他們所料,陳學庚又提出了要拆機器的請求。他們心疼那臺水力測功機,連連搖頭不肯拆卸。

      三番五次請求,均得到了拒絕。

      無奈,陳學庚便只好讓步,他覺得讓人家再拆一次機器確實也說不過去,便提出能否多給自己一些時間,跟機鉆研一下。同為兵團人,這個要求得到了29團人的準許??窗?,只要不拆機器,看多久都行。

      陳學庚和同事對那臺水力測功機的結構逐一鉆研了解,不放過任何蛛絲馬跡。經(jīng)過晝思夜想,苦苦鉆研,終于尋找到了問題的癥結所在——這臺水力測功機的原理是依靠兩對相向安裝的葉輪,一個安裝在殼體上,受力后根據(jù)作用力大小帶動殼體傾斜一定角度,根據(jù)殼體傾斜角度的大小在指示盤上讀出受力數(shù)據(jù);一個安裝在水力測功機主軸上,工作時與發(fā)動機連接,高速旋轉(zhuǎn)。兩對相向安裝的葉輪由兩片閘瓦隔開,打開閘瓦,葉輪表面相對,工作時互相切割水流,形成阻力。

      問題找到了,原來在閘瓦打開后兩對葉輪未完全相對,所以兩對葉輪工作時不能切割水流,形不成阻力。

      他興沖沖地返回130團,馬上投入了研制中。很快,便將水力測功機成功研制了出來。

      陳學庚在機械研制的路上邁開了步子。之后的幾年,他先后研制出了缸套離心澆注機、缸套粗加工臥式鏜床、C620車床、制磚機、大型移動式頂車機等設備。其中水力測功機小批量生產(chǎn),供周邊團場修理廠使用,解決了當時修理設備不足的難題。他在兵團乃至新疆頓時聲名鵲起,很多人都知道130團出了一個年輕的技術革新能手,他的名字叫陳學庚。

      1978年,陳學庚因為在科研方面成績突出,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科研先進工作者評選活動中脫穎而出,首次獲自治區(qū)先進工作者榮譽,并光榮出席自治區(qū)科技大會。

      7、鋪膜播種機

      20世紀80年代初,王震來新疆視察,倡議從日本引進地膜棉栽培技術。

      新疆的農(nóng)業(yè),首先是棉花。南、北疆的氣候十分符合植棉,大量土地都被用來種植了棉花。棉花于中國,于新疆都是一種榮耀——中國是世界上的紡織大國,新疆是中國的棉花大省。現(xiàn)在,新疆已成為中國最重要的優(yōu)質(zhì)棉基地。但在20世紀80年代,中國的主要產(chǎn)棉區(qū)還在黃河、長江流域,地處天山山脈一線的新疆的棉花產(chǎn)量還無法與這些地方的產(chǎn)量相比。從新疆的氣候和地理因素而言,其非同一般的溫差、干旱和光照條件均比黃河、長江流域要強很多,但為什么卻沒有產(chǎn)量優(yōu)勢呢?

      原因在于種植水平落后。

      王震對新疆是有感情的,尤其對兵團有著格外深的感情,他高瞻遠矚,認為新疆的棉花大有發(fā)展前途,于是便倡議從日本引進地膜棉栽培技術。這一倡議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很快,兵團系統(tǒng)組織人力物力,先后在石河子七八師農(nóng)科所和下野地試驗站兩地嘗試種地膜棉花。在這之前,人們一直靠傳統(tǒng)種棉方法,現(xiàn)在,要用新的方法種棉了,大家的心情都忐忑不安,不知結果會如何。

      緊張的企盼過后,終于等來了一個讓人們驚喜的結果——地膜棉取得了畝產(chǎn)115公斤的驚人成效,這個成績與當時新疆棉花畝產(chǎn)不到40公斤相比,是一個很大的飛躍。人們一下子對從日本引進的地膜棉栽培技術刮目相看,強烈呼吁盡快將地膜覆蓋栽培新技術引進新疆、引進兵團,以使棉花產(chǎn)量大幅度提高。

      很快,人們的期盼得到了回應——石河子七八師農(nóng)科所和下野地試驗站地膜棉試種獲得高產(chǎn)。于是,兵團系統(tǒng)的各植棉團場和自治區(qū)各植棉縣市深受震動,各地均把目光投向石河子七八師農(nóng)科所和下野地試驗站,希望能將技術引進,在本地大面積推廣地膜覆蓋栽培新技術,以獲喜人的收獲。

      但就在這時候,問題出來了。沒有機械覆膜,如果像以前一樣靠人工鋪膜和播種,一天下來最多能完成0.4畝地的工作量。這樣的操作方法解決一些小面積的試種尚可,如果對大面積的棉田實施則杯水車薪,一天干下來,寬闊的農(nóng)田仍了無盡頭,人只要望一眼遠處的地頭,便會全身沒有了力氣。同時,還出現(xiàn)了一個麻煩,因為要在地膜E點種,種棉的團場職工除了手持點種器一下一下地點種外別無他法。人們埋怨說,這樣的進度還不如以前的老辦法快呢。牢騷剛發(fā)完不久,人們又發(fā)現(xiàn)點種器把雙手磨得起了很多血泡,一陣陣鉆心的痛迫使人們不得不停了下來。

      這個問題怎么解決?

      兵團司令部對此十分重視,認為遇到困難不解決的話,問題就會接二連三地出現(xiàn)。于是,兵團司令部下了一個命令,所屬各植棉農(nóng)業(yè)師局盡快組織專業(yè)技術人員攻關,解決地膜覆蓋植棉機械化問題。

      很快,各植棉農(nóng)業(yè)師局成立了20多個鋪膜機研發(fā)組。

      在農(nóng)七師130團機械廠,陳學庚率先研制成功大型膜下條播機,可以進行播種、鋪膜的聯(lián)合作業(yè),日功效達到150畝。此大型膜下條播機的特點是先播種,后覆膜,待棉花出苗后將棉苗從膜內(nèi)解放出來,然后對膜孔封土。

      播種和鋪膜的問題解決了,但很快新的矛盾又出現(xiàn)了——用膜下條播機在膜下條播棉種,過—段時間便出苗了,這時候便需要人工解放棉苗和膜孔封土。勞力量十分巨大,并沒有真正將農(nóng)工從繁重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而且還出現(xiàn)了嚴重問題,膜下條播的地膜棉遭遇高溫天氣,農(nóng)工來不及放苗,便有大片大片的棉苗被燙死。

      問題出現(xiàn),等于新的命令又來了。陳學庚勇挑重擔,又帶領研發(fā)小組開始了膜上點播機的技術攻關。但攻關了很多天,他率領的研發(fā)小組在核心部件——穴播器的攻關上卡殼了。

      沒有進展,人的心情便也變得郁悶和煩躁起來。一天,陳學庚憋足了勁從早晨9點一口氣一直到凌晨3點多鐘,持續(xù)了18個小時在工作室做試驗,但仍然毫無進展。穴播器的難題破解之法像朦朦朧朧的一個影子,似乎馬上要顯形了,但卻始終不肯露出真面目。疲憊像一張大網(wǎng)遮蔽了他的全身,他身體累,心情煩,無奈之下拖著疲乏不堪的身體快快然回家去睡覺,但躺下之后,卻沒有一點睡意。人就是這樣,神經(jīng)經(jīng)過高度緊張后,即使再累卻也無法入睡。但他卻知道必須睡上一覺,否則第二天會因為精力不濟而白搭一天工夫。

      到了清晨,他仍處于似睡非睡、似醒非醒之際,像是神助似的,他疲憊的腦神經(jīng)突然變得活躍起來,很奇異地冒出了一個新想法,穴播器的難題隨著這個想法的產(chǎn)生頃刻間迎刃而解。他無比興奮,迅速起床穿衣,忙不迭地跑到試驗室,按照那個想法干了起來。實際上,解決穴播器的難題的關鍵在于取種裝置,做一個取種圓盤垂直安裝到穴播器中不就可以較精確取種了嘛,操作很順利,用了一上午,穴播器的難題便被攻破了。

      不久,他們便研制出了膜上點播機,先鋪膜、后在膜上打孔點播,緊接著對膜孔進行蓋土,多道作業(yè)程序一遍完成。膜上點播機效率

      高,作業(yè)質(zhì)量好,使用方便可靠,深受人們喜愛。

      接著,“2BMS系列鋪膜播種機”研制成功,實現(xiàn)了鋪膜播種的聯(lián)合作業(yè),加快了地膜覆蓋栽培機械化發(fā)展進程,產(chǎn)品在我國16個省、市、自治區(qū)推廣??梢哉f,這是一次與棉花有關的制造;也可以說,這是在兵團系統(tǒng)掀起的一場農(nóng)機革命。在這場革命中,陳學庚始終是攻關帶頭人。多年后,參與了那件事的人們說起那次農(nóng)機大攻關,仍興高采烈,猶如仍在當年。

      有一份報紙發(fā)表了—篇介紹陳學庚的文章,其中有這樣一組數(shù)字:“1982年,陳學庚發(fā)明滾筒式膜上打孔穴播器,在此基礎上成功研制出2BMS-6鋪膜播種機,畦面整形、開膜溝、鋪膜、膜上打孔播種等多道作業(yè)程序一次完成,3膜6行機一天作業(yè)120-150畝。效率高,作業(yè)質(zhì)量好,省種、省膜、省工,經(jīng)濟效益顯著,一臺機具頂300個人工。1983年4月,該機具通過省部級成果鑒定,取得了農(nóng)業(yè)機械推廣許可證,1984年獲得國家重點新產(chǎn)品稱號,產(chǎn)品推廣到全國16個省、市、自治區(qū)。正是由于新型鋪膜播種機的研發(fā)成功,地膜植棉才迅速在新疆鋪開?!?/p>

      “1985年,陳學庚研究成功系列膜側播種機;1987年研究成功膜上灌鋪膜播種機;1989年研究成功換代產(chǎn)品2BMS-6(A)鋪膜播種機。新疆兵團眾多科技人員的不懈努力,實現(xiàn)了地膜覆蓋栽培技術的全面推廣?!?/p>

      這一組數(shù)字,將永遠留在兵團的農(nóng)機研制歷史中,也記錄了陳學庚和棉花之間的淵源。

      8、精量播種機

      20世紀90年代后期,隨著農(nóng)業(yè)發(fā)展變化的需求,新疆生產(chǎn)建設兵團提出“六大精準農(nóng)業(yè)”發(fā)展戰(zhàn)略。六大精準農(nóng)業(yè)指的是以精準灌溉技術、精準施肥技術、精準播種技術、精準收獲技術、田間作物生長及環(huán)境動態(tài)監(jiān)測等6項技術為核心的精準農(nóng)業(yè)技術體系。

      這是兵團農(nóng)業(yè)發(fā)展的好機遇。但當時的情況讓人頗為猶豫,因為各團場已實現(xiàn)了鋪膜播種機械化,每穴播種2--5粒種子的下種量應該說已經(jīng)很不錯了,而且開始了雜交棉優(yōu)良品種的推廣。雜交棉增產(chǎn)幅度大,經(jīng)濟效益顯著,但每公斤種子80元的價格也讓棉農(nóng)無法接受半精量播種的播量,大規(guī)模推廣不可能實現(xiàn)。

      不僅如此,出苗后人工定苗也是一個大難題。各團場種植棉花面積大,定苗的時間又往往就那么15-20天。每年五月是定苗的關鍵時期,為趕時間,各植棉團場在這一時間內(nèi),學校停課、工廠停工、機關停止辦公,統(tǒng)一赴一線連隊幫助定苗。這是一個死命令,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借口開脫。于是乎,龐大的定苗大軍在那些天遍布田間,每個人都有明確的定苗任務,不付出一番辛苦是無論如何完不成任務的。

      人們感嘆,其他環(huán)節(jié)都機械化了,只有定苗這一環(huán)節(jié)還停留在原始年代。

      這一難題必須徹底解決,而解決的方法就是研制出精量播種機。毫無疑問,這一艱巨任務又需要陳學庚去承擔。他高度集中精力,和同事們一頭扎進對國內(nèi)外資料的查閱之中,隨后又制定出了一系列方案,逐一進行研究試驗。

      時間過得很快,一晃到了2002年元月,陳學庚帶領的團隊終于研制出了一組樣品。由于興奮過度,陳學庚不假思索地對助手們說,馬上準備試驗。一位助手盯著他看了一會兒說,所長,外面正下雪呢,沒辦法弄。

      陳學庚這才反應過來,當時,天山南北一片冰雪世界,處處天寒地凍,的確無法在田地里進行播種試驗。但趨于成功的那種迫切感讓他變得急不可待,一番考慮,他們幾人找到一家條件適于操作的鑄造廠,決定在這里進行模擬播種。

      天黑了,工人們都下班回家了。陳學庚和助手們在車間內(nèi)用沙子當田地,進行模擬播種。這樣的仿真實驗效果很好,模擬播種把各環(huán)節(jié)的問題一一暴露了出來,同時也讓很多環(huán)節(jié)得到了肯定。他們很興奮,隨即又循序漸進,加快了研發(fā)精量播種機的速度。

      不久,精量播種機終于研制成功,一次作業(yè)完成鋪設滴灌管、鋪膜、膜上打孔、精量播種等八道作業(yè)程序。并根據(jù)不同作物技術特征,研制成功13種系列新產(chǎn)品,滿足了棉花、玉米、番茄、瓜類、甜菜等作物對精量播種的要求,填補了國內(nèi)外空白。

      之后,精量播種機在使用過程中凸顯出的優(yōu)勢,可用某報紙介紹陳學庚的一篇文章中的一個細節(jié)來說明:

      一天,農(nóng)三師伽師總場的農(nóng)工用精量播種-機在田間作業(yè),其速度很好,播種效果很好,轉(zhuǎn)眼間就將大片棉田的播種完成了。有了這個新玩意兒,大家都很高興,今年再也不像去年那樣用老式播種機既費時間又費力氣了。他們聽說這種精量播種機是兵團農(nóng)機裝備研究所的陳所長(陳學庚)研究出來的,便都對他充滿感激之情,說,陳所長是有本事的人,是咱們這些種棉花的人的福星。

      旁邊一對維吾爾族父子正準備播種棉花。兒子看到別的農(nóng)工都將去年用過的老式播種機扔在了一邊,換上了新的精量播種機,干得熱火朝天。他便對父親說:“用老式播種機定苗實在太累了,今年我家也買一臺新播種機吧?!?/p>

      父親卻說:“一年之計在于春,有錢買種,無錢買苗。假如出了問題,棉花出苗不好,這一年就沒有收入了,到那時,一家人怎么生活?我看還是保險點,用老式播種機吧。”

      父親在家里說了算,無論兒子怎么爭辯,他仍然不為新的精量播種機動心,仍然把那臺老式播動機翻出來,擦去上面的灰塵,把它扛進了地里。他已用這臺老式播種機好多年了,雖然使用起來人是累一些,費力氣也多,但卻從沒有出過問題,所以他覺得使用它踏實。

      兒子望著父親的背影,很為他的固執(zhí)生氣,但他沒辦法阻止父親,只好悶悶不樂地跟著他下地去。

      到了5月份,使用新型精量播種機的農(nóng)戶都已全部將棉花播種完畢,在家里放松身心休息了,而那對維吾爾族父子卻因為使用了老式播種機,在速度上慢于別人好多倍,所以仍頂著酷熱的太陽在地里干活。落后是因為父親不明智采取工具的原因,兒子越想越生氣,便責怪起了父親:“我說用新機子你不聽,你看人家都休息了,我們卻還在地里定苗,這活你自己干吧?!闭f完扔下工具走了。

      父親看看別人,又看看自己,這才知道了精量播種機確實比往年用的老式播種機省種、省工,節(jié)約大量的成本,但自己決策的錯誤已無法更改了,只能無聲地嘆息。

      有很多人都知道發(fā)生在陳學庚身上的另一個與機械設備有關的故事。

      2003年10月底,正是新疆各地緊張粉碎農(nóng)田莖稈的時節(jié),一位芳草湖農(nóng)場的拖拉機駕駛員急匆匆趕到農(nóng)墾科學院,手里舉著一根莖稈切碎機斷軸,口口聲聲要找陳學庚吧幫忙。原來,他的莖稈切碎機是某地一家小作坊的產(chǎn)品,性能不是很好,他購買回來后不久就斷軸了,他聽說農(nóng)墾科學院的陳學庚技術好,沒有解決不了的難題,便專程來找陳學庚幫忙。

      那天是星期天,陳學庚在家休息,聽到消息后當即趕到農(nóng)墾科學院,仔細查看后發(fā)現(xiàn)農(nóng)機研究所沒有符合他的莖稈切碎機規(guī)格的配件。那位駕駛員急得在院子里打轉(zhuǎn),急切之情一時難以言說。陳學庚想,如果自己不管他,眼下正是粉碎農(nóng)田莖稈的大忙季節(jié),他的損失就大了。于是,陳學庚—邊安慰他,一邊給他測繪了一張圖紙,然后又帶領他到機械加工廠親自制造了合適的配件。

      那位駕駛員的心里踏實了,感動得滿臉喜悅,對陳學庚說:“我們之間以前根本不認識,你是研究所的所長,我是團場的農(nóng)機工,你卻這么認真幫助我,你們農(nóng)科院真的靠得住。我以后更新農(nóng)具誰的都不要了,就買你們農(nóng)科院的?!?/p>

      在石河子的那幾天,我本打算和陳學庚去棉花地里走走,我想看看與棉花打交道大半輩子的他,如今看到棉花時會是怎樣的神情。但因為他那幾天忙,加之我后來又急于趕回烏魯木齊處理雜事,所以這個愿望便落空了。

      快寫完這篇文章時,兵團的一位朋友給我講了一個他父親的故事。他父親在兵團連隊種棉花40年,是屬于播種兵團第一茬棉花的老農(nóng)工,到了65歲,在兒女們的一再要求下,才把地交給連隊隨兒子到烏魯木齊生活。但多年種棉養(yǎng)成的習慣讓他在每年臨近春耕時都坐臥不安,趁兒子不注意偷偷跑到石河子的棉田地頭,—個人獨自佇立一天,然后魂不守舍地返回。我的朋友說,他父親與棉花之間是有感情的,那種感情是用40年的時間建立起來的,我們下一代^無法體會他內(nèi)心的感受。他還說他父親每次去棉田邊站一天的時間總是選在春耕之前,因為那時候棉田里還沒有耕地的人,父親好像怕被別人看見他沒有地種了,變成了一個閑人。

      無獨有偶,陳學庚也是與棉花打交道40年的人,他對棉花的感情一定比任何人都深。我在想,某一天,他會不會也獨自一人去棉花地邊望著棉田出神呢?

      責任編輯宗永平

      猜你喜歡
      測功機土塊兵團
      螞蟻和草籽
      兵團記憶
      綠洲(2022年6期)2023-01-09 10:46:38
      兵團記憶
      綠洲(2022年3期)2022-06-06 08:17:22
      賊的藏身術
      北方人(2021年24期)2021-02-26 08:52:06
      賊的藏身術
      賊的藏身術
      視野(2020年20期)2020-12-23 09:32:32
      兵團在
      底盤測功機的發(fā)展及應用
      汽車底盤測功機結構、工作原理與使用維護
      汽車底盤測功機選購注意事項
      呼伦贝尔市| 弥渡县| 郯城县| 固始县| 林周县| 连平县| 辽中县| 灵石县| 渑池县| 武城县| 西城区| 彭山县| 永福县| 祁门县| 禹城市| 双峰县| 呼图壁县| 台中县| 淅川县| 津南区| 商河县| 余庆县| 广河县| 望奎县| 越西县| 贵港市| 通城县| 旅游| 吴川市| 县级市| 榆树市| 枣阳市| 汕头市| 象山县| 乌兰浩特市| 竹山县| 顺义区| 江西省| 武平县| 宁蒗| 永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