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6~29日,由中國藝術研究院與歐盟文化中心共同主辦的第四屆中歐文化對話在盧森堡舉行。來自中國的近40位學者、藝術家與來自歐盟各國的30多位學者和藝術家在紐明斯特國際文化中心,就“文化中心”與“城市重建”和“藝術在21世紀的作用”兩個主題進行了多方位、多角度的對話。
為了使對話突破大會語言陳述的慣例,主辦單位經(jīng)過多次協(xié)商,在對話前一周時間里,舉辦藝術家工作坊,通過創(chuàng)作的交融和比較,開展另一類的“對話”。10月20?25日,由中國和歐盟藝術家組成的文字藝術、裝置藝術和攝影藝術三個工作坊20余人同時進行工作,26日三個系列的作品同時開始展覽。
本次攝影工作坊由我提出策展方案,獲得了盧森堡國家視聽中心主任杰?貝克(歐方策展人)的贊同,邀請中國攝影師和歐盟攝影師分頭拍攝盧森堡并聯(lián)展。此種方式實際上是把《中國攝影家》雜志社創(chuàng)立的“中外攝影家大PK”活動移到了盧森堡,作為一種視覺文化的比較方式,其直接碰撞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在貝克先生的努力聯(lián)絡下,來自中國的3位攝影師,金寧、黑明和我,與來自丹麥的攝影師曼緹?柏桑(Mette Bersang)、來自德國的攝影師路易斯?瑪麗?薩莫(Louis Marie Summer) 各自選題拍攝盧森堡,然后統(tǒng)一制作和展出,并舉辦選題闡釋會。
盧森堡是一個很小的國家,其面積與中國內(nèi)陸的一個縣的面積差不多(這正好也與“攝影家大PK”拍攝一個縣的慣例相似)。自19世紀開始,就以鋼鐵工業(yè)立國,近幾十年變成國際金融中心之一。20?23日,中國攝影師分成兩路拍攝盧森堡的城市建筑、居民家庭、鋼鐵工業(yè)基地、古老城堡,也在街上進行“狩獵”,兩位歐盟攝影師屬于另外一組。經(jīng)過4天的拍攝,5位攝影師拿出了各自的12幅照片。應該說,每到一個地方,都匆匆忙忙,走馬觀花,即使對家庭的訪談,也就幾個小時,而且我們面臨著語言的困難(當?shù)厝艘员R森堡語、法語、德語為主,較少說英語,即使說英語,很多時候要得到盧森堡中國語言文化中心工作人員的幫助)。金寧力圖呈現(xiàn)對一陌生城市的觀感,強調(diào)標準視角和形式構成,他拿出了街頭生活紀實和表現(xiàn)工業(yè)基地建筑的黑白作品;黑明拍攝了盧森堡的兩個家庭,延續(xù)了調(diào)查當?shù)厝藗兩顮顟B(tài)的路子;曼緹的作品是主觀性的風景,真實而細膩;瑪麗則利用地緣和語言的優(yōu)勢集中精力拍攝了12位盧森堡藝術家的環(huán)境肖像,技術扎實,色彩控制和瞬間抓取都很講究,使我們對當?shù)氐奈幕辛烁嗟牧私?。我力圖以一個中國人的目光,呈現(xiàn)當?shù)亍叭恕痹凇皥觥敝械淖栽跔顟B(tài)和我的感受,拍攝了《牧民諾森一家》、《工業(yè)基地上空的月亮》、《影子》等5組作品,但只展出了12幅,其中《影子》展出了5幅,得到了貝克先生的稱許,也引起不少與會者的興趣。這組照片完全是因為當?shù)仃柟馓脤е屡臄z時影子強烈、躲不開而突發(fā)奇想,在照片中干脆引入自己的身影形成的一組作品,正好表達了我作為一個外來者的介入性和對峙感。
攝影即“看法”—看世界的方法。在觀看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視角和不同的價值判斷。第四屆中歐文化論壇攝影工作坊雖然只有3天拍攝時間,對于第一次來盧森堡的人來說,只是一次短促的目擊過程,但仍然可以在行—思—拍的過程中選擇和判斷,這種選擇和判斷體現(xiàn)了文化的差異,特別當三位男性中國攝影師與來自德國和丹麥的兩位女攝影師在同一時間觀看盧森堡—國土面積小而與周邊國家有過復雜歷史的時候,碰撞是必然的。鏡頭是人性的通道,在目光碰撞中,任何兩個有正常人性的人,都是可以相互交流和相互學習的。
這次活動使我深切地感受到了盧森堡,發(fā)現(xiàn)了一個與原來聽來的印象不同的盧森堡。
李樹峰作品
我力圖以一個中國人的目光,觀察和呈現(xiàn)當?shù)亍叭恕痹凇皥觥敝械淖栽跔顟B(tài)和我的感受,拍攝了《牧民諾森一家》、《工業(yè)基地上空的月亮》、《影子》等5組作品,但只展出了12幅。我的5組作品是我所關注的5個視角下的系列,因為時間短,做得還不扎實,但這是盧森堡留給我的5個方面的印象。
-—李樹峰
黑明作品
當我走進盧森堡的時候,首先吸引我的是城市建筑,原因不僅是它們有著古老的歷史,而且十分精致和細膩。當我們深入到城堡、教堂、博物館以及普通百姓的家庭之際,看到了盧森堡人做事的認真,一路行走,體會到了人與人之間的友好和善良,無論在城市和農(nóng)村,都能感受到這個國家厚重的文化內(nèi)涵。
—黑明
金寧作品
這里呈現(xiàn)的是我在盧森堡拍攝紀實作品之余成就的一組“空鏡”中的四張。我的興趣一直在所謂“街頭攝影”上,總起來說無主題、不報道,只是隨手抓取吸引我的瞬間。攝影幫助我的記憶,更進一步講,對記憶的留存是我們處在變遷社會中一個顯在的個體自覺。我的另一個興趣是所謂“構成攝影”,迷戀線條對空間的切割。這里涉及兩個關鍵詞:一是線條,由線條而至塊面,在空間中立起巨大的體積,它無法被忽視,或敞亮或壓抑;二是灰度,由白到黑,由明到暗,豐富的過度帶有明確的視覺意義。
—金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