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林衡
我家附近有一所重點中學的高三教學點,經(jīng)??吹胶芏喔呷龑W生,他們大多數(shù)都戴著眼鏡,皮膚蒼白,背著書包??兄粋€水果或者面包去上課,來去匆匆的樣子,這是高三生的常態(tài)。長期伏案學習導致同學們缺乏一種朝氣,就算伙伴之間的嬉笑打鬧在路上也不多見。有一次,我和一位高三班主任聊天,談到現(xiàn)在城市里的高三學生似乎都缺乏活力的狀態(tài),這位班主任說,這種情況最近幾年越發(fā)明顯,學生精神風貌的差異化越來越小,前幾年,他教的學生,起碼男孩還陽剛威武,女孩溫婉柔美,現(xiàn)在這幾年學生甚至連性別也不突出,女孩男性化,男孩女性化。在講臺上看下去,臺下一大片閃閃發(fā)亮的“啤酒瓶底”,不免內心生出因復制人才而“誤人子弟”的罪惡感。
由此,我想起了中國不同時代的學生:有追隨孔子,在春秋末期的硝煙中奔忙踐行儒家思想的儒家學派;有寧愿做一只在爛泥里拖尾爬行的烏龜,也不愿意做供于廟堂之上的神龜,逍遙于天地的老莊學派:也有一生俯首王陽明,追隨身體力行、知行合一的心學派;有“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東林黨人;還有近現(xiàn)代無數(shù)讀書為了救國遠赴重洋留學的革命黨人……他們在生活中是什么狀態(tài)呢?是謙謙君子,溫潤如玉,還是風流俊逸,聰明才辯;是如東林黨人“冷風熱血洗乾坤”的深厚悲壯,還是如秋瑾一般“不惜千金買寶刀,貂裘換酒也堪豪”的豪情拓落?我想,那些時候的學生,一定呈現(xiàn)出精神風貌和人格魅力的多樣性。
重慶有位13歲就開始穿長衫的李里,他讀書為明理不為考試,初中畢業(yè)后就放棄了讀高中和大學,在他看來,現(xiàn)代教育并不適合他自身的發(fā)展。他15歲時在家自學國學,從16歲開始,他“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游歷古跡、遍訪名師,學問漸長?,F(xiàn)在李里在四川師大校園任教。成為名副其實的“長衫先生”。生活在觀念現(xiàn)代的大學校園,他依然固守著‘·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生活,沉醉于“國學”的神奇世界。他說,他推崇國學,是想讓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在今天發(fā)揚光大。借古推新。
我曾在書店聽過李里的演講,感覺他卓然獨立、一身清氣、溫良厚重,神采風貌不同凡人,獨特的人格魅力讓人觀之難忘。不同的成長經(jīng)歷、不同的教育背景和信仰,造就不同的人——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讓學生整齊劃一,而應該因材施教,培養(yǎng)人的差異性,正是因為與眾不同的特質才會讓人脫穎而出。
當然,在高三時期討論中國的應試教育的弊端未免不合時宜,但即將到來的大學生活,會給同學們提供更好的發(fā)展空間,試著了解自己與其他人不同的特質和天賦,不斷完善自己的性格,踐行自己的夢想,享受自己的孤獨,保持自己的棱角,獨道的你——一定會與眾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