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探索之路往往不是一步到位,它需要循序漸進,抽絲剝繭, 一層層深入,一點點逼近。一步步修整,一步步改進,科學家就是這樣揭開蝙蝠飛行的秘密的
蝙蝠,是哺乳動物大家庭中的一個特殊的成員。它暮出晨歸,是一種夜晚才出去活動的夜行動物。它能在黑暗的夜晚,在天空中自由地飛翔,靈活地捕捉飛蟲。
它有一雙很小的眼睛,科學家曾提出這樣的問題:它的眼睛那么細小,為什么又那么敏銳,能在黑夜中捕捉昆蟲,能在漆黑的山洞里從不碰壁?
意大利科學家斯帕蘭查尼想要揭穿這個科學之謎。他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用蜂蠟糊住了幾只蝙蝠的眼睛, 然后把它們放到一間黑屋子里去。黑屋子里密密地掛滿了用細線吊起來的小鈴鐺,如果蒙住了眼睛的蝙蝠碰到了細線,小鈴鐺就會發(fā)出聲音。但是,蒙上眼睛的蝙蝠一次也沒有碰到細線,小鈴鐺一次也沒有發(fā)出聲音來。
是不是蒙上眼睛的蝙蝠沒有飛行呢?
不是的。斯帕蘭查尼解剖這些蒙眼蝙蝠,發(fā)現(xiàn)它們肚子里的昆蟲與張著眼睛的蝙蝠同樣多。即使蒙住了眼睛,它們照樣飛行,照樣捕蟲。
這就是說,蝙蝠捕捉昆蟲不需要眼睛。這是發(fā)現(xiàn)蝙蝠飛行秘密的第一步。
那么, 是什么器官使蒙眼蝙蝠能靈巧地捕捉到昆蟲呢?斯帕蘭查尼猜測,蝙蝠是用耳朵來“看”的。
為了證明自己的猜測,他給蝙蝠做了一個小小的銅塞,銅塞正好放在蝙蝠的小耳朵里。安裝了銅塞的蝙蝠,一下變得笨拙起來,變得像瞎子一樣,跌跌撞撞,飛行時不斷地碰到系著銅鈴的細線上,小鈴鐺不斷地發(fā)出清脆的響聲。
從對眼睛的否定到對耳朵的發(fā)現(xiàn),斯帕蘭查尼對蝙蝠飛行秘密的認識又向前逼近了一步。
那么,蝙蝠是怎么用耳朵辨別障礙物的呢?
美國科學家依列姆?馬克西姆猜想,蝙蝠的耳朵能靠發(fā)出的低頻率次聲波的回聲來定位次聲波,人的耳朵是聽不見的。這個想法,又在揭開蝙蝠定向的秘密的路上前進了一步。
但是,次聲波是哪里發(fā)出的呢?
荷蘭科學家斯文? 迪格拉夫在前人的基礎上又向前邁了一步。他發(fā)現(xiàn),蝙蝠飛行時總是張大著嘴,猜測是蝙蝠的嘴里發(fā)出了我們聽不見的聲音。他給蝙蝠頭上罩了一個罩子,正面開了一個小門,當小門關上時,嘴里發(fā)出的聲波傳不出去,它就不能飛行。但當小門打開時,它就能夠飛行。
一步一步的逼近,蝙蝠飛行的秘密就要揭開了。
蝙蝠飛行時它的耳朵和嘴巴究竟有些什么關系呢?
美國學者多納德?格里芬等把蝙蝠放在一個特殊的箱子里,它能吸收蝙蝠發(fā)出的聲波,當蝙蝠發(fā)出聲音的時候,示波器上顯示出了波形,它的頻率很高,是一種超聲波。
就這樣,科學家們一步一步地逼近,終于搞清了蝙蝠靠什么定位:嘴巴發(fā)出超聲波,耳朵接收超聲波,靠超聲波定位,靠超聲波捕食。
逐步逼近法, 是一步一步地揭示事物本質和規(guī)律的探索方法,它是認識真理時常用的方法,它要求人們盡量少走彎路,步步向事物的本質進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