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彥
黨的十八大召開前夕,本報在《科學發(fā)展成就輝煌》專欄連續(xù)推出9篇特別報道,全面生動反映了10年來安徽的重大成就和巨大變化,在社會上產(chǎn)生了強大的震撼力和影響力,起到了外樹安徽形象,內(nèi)聚發(fā)展合力的效果,作為一位老新聞工作者,我感到十分欣慰。
經(jīng)濟新聞中心擔負了4篇特別報道任務,在社領導的指揮、指導下,我們帶領記者冒著高溫酷暑深入基層采訪,精心提煉主題,用心謀篇布局,反復斟酌修改,圓滿完成了采編任務??梢哉f,本報推出的9篇特別報道是重大主題報道的突破創(chuàng)新,提高輿論引導能力的有益嘗試,黨報深度報道優(yōu)勢的充分展現(xiàn),踐行“走轉改”的生動實踐,錘煉采編隊伍的成功范例。作為部門負責人我有三點體會。
一是深入才能貼近。基層是實踐的主戰(zhàn)場、新聞的原產(chǎn)地,只有深入基層,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身入更心入,才能貼近實際、貼近生活,增進與群眾的感情,了解社情民意,提高認識水平和新聞素養(yǎng)。這次我和記者一起冒著酷暑,進企業(yè)、下鄉(xiāng)村、走學校、跑社區(qū)、訪醫(yī)院,“接地氣”,“抓活魚”,真切感受到中心工作在基層的落實情況,體驗到基層工作的艱辛和群眾疾苦,捕捉到人物典型和生動事例,發(fā)現(xiàn)了需要解決的問題,采回了一批新聞“猛料”,由于深入生活,先感動了自己,寫出的通訊才貼近生活、貼近實際,以親和力和感染力感動了讀者。
二是轉作風才能改文風?!案奈娘L”是“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的根本目的,是“走基層”和“轉作風”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案奈娘L”的關鍵是要讓稿件的語言活起來,增強可讀性。文風反映作風,作風決定文風。只有深入基層,與群眾實現(xiàn)心靈上的“零距離”溝通,作風上更扎實,將把握黨的方針、路線、政策與關注百姓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新、致富的訴求相結合,以多姿多彩、生動活潑的語言,反映新聞事實,才能讓稿件鮮活起來。為采寫《幸福民生的“安徽答卷”》一稿,我與記者一起深入基層,體察民情、感受民生,捕捉到大量的感人故事,挖掘到許多生動情節(jié)和細節(jié),我們以講故事的形式,展示細節(jié),寓情于理,寓理于事,事理交融,注重突出現(xiàn)場感和切身感受,從而以清新的文風,增強了稿件的可讀性。
三是“以小見大”才有感染力。所謂以小見大,就是從大處著眼,小處落筆,把小題材放到廣闊的社會及歷史背景中展開,以小題材表現(xiàn)大主題,并從個別到一般,從局部到全體,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收到“一滴水反映太陽光輝”、“窺一斑而見全豹”、“一葉落而知秋,一芽綠而示春”的藝術效果。我們采寫的《幸福民生的“安徽答卷”》一稿,用一個個群眾身邊的事例展示改善民生的成果,用基層民生工作實踐折射社會進步,并以點帶面,點面結合,用翔實的對比數(shù)字反映安徽10年來改善民生的成就,從而使稿件生動而不枯燥,厚重而不單薄,增強了影響力和感染力。□
(作者:安徽日報經(jīng)濟新聞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