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三山
布依族在歷史上發(fā)展了自己獨具特色的傳統(tǒng)民居建筑文化,即干欄式的木樓民居和石板房。這是一種民間的建筑,是布依族為自己所建造的棲身之所,為布依族世代相傳,沒有專門的建筑技師營造,而是半職業(yè)的木匠傳承。發(fā)展至今已經(jīng)形成成熟的木或木石結構兩種形制,其中黔南、黔西南、黔西地區(qū)的布依族山區(qū)仍然以傳統(tǒng)的木制干欄為主,而黔中地區(qū)的布依族則以石制干欄為盛行。
民居的歷史衍變
布依族源于我國先秦時期的百越人。20世紀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考古學家們在浙江、江蘇、江西、湖北、廣東、廣西等原百越民族的發(fā)祥地和分布地,陸續(xù)發(fā)現(xiàn)了最早7000多年以前古越人的一些建筑遺址,從結構特征上看,與后來的干欄建筑極其相似。同一時期在云南、湖北等地發(fā)掘的青銅器時代的遺址和器物上也發(fā)現(xiàn)了干欄建筑的遺址和鑄型,說明了干欄式建筑是古越人典型的居住形式。對干欄這種建筑形式的記載最早見于春秋時期的著作,當時稱為“檐巢”、“巢居”或“構木為巢”。特別是晉代張華《博物志》里面記載:“南越巢居,北朔穴居,避寒暑也?!边@樣就一語道破“巢居”這種建筑形式是南方越人的典型居住特征。巢居或極少的崖穴居自古在森林旁、水溪邊,依山傍水而居,巢、穴均以竹、木為主要構建材料。選好住地,用竹、木做柵欄圈地建居。用竹木搭建住房,離地面幾尺高鋪上竹木成樓,人住其上。樓上用竹木搭成“人”字形,用樹皮或草蓋起來遮雨,這是最簡單的住房。
而“干欄”一詞直到南北朝時期才在史籍中出現(xiàn),“干欄”又作“干闌”、“桿欄”、“閣闌”、“高欄”、“葛欄”、“麻欄”等。《魏書》(第101卷)記載,僚人“依樹積木,以居其上,名曰‘干闌,干闌大小,隨其家口之數(shù)”?,F(xiàn)在大多數(shù)學者的看法是:上層住人,下層養(yǎng)畜即為干欄。
布依族的干欄式民居建筑是我國最早的民居形式之一,它與庭院式、穴居式、蒙古包式等建筑類型有很大區(qū)別。其房屋頂一般為懸山式,還有少量的歇山頂和重檐,由于對漢文化的借鑒,也有少量硬山式的屋頂外圍加上高高的馬頭墻護體防火防風。懸山式屋頂適合溫和多雨的南方氣候類型,因為懸山式屋頂在山墻之處不像硬山式屋頂那樣與山墻平齊,而是伸出山墻之外。這樣,懸山式屋頂不僅有前后出檐,在兩側山墻上也有出檐,能更好地遮擋雨水,減少風雨對房屋的侵蝕。
民居的結構特點
就布依族村寨的布局結構而言,布依族村寨依山傍水,依山勢而建,面臨從深遠的山谷迂山越坎而來的河流小溪。布依族人聚族而居,族是由若干個有相近或相連血緣的房族構成的;房族又是由若干個有血緣關系的家庭構成的;大體上一個房族居住在一個共同的地段內(nèi),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功能單位。貴州民間流傳的俗語“高山苗、水仲家(即指布依族)、仡佬住在巖旮旯”就是這幾個民族生存環(huán)境的真實寫照。
布依族傳統(tǒng)民居中的室內(nèi)呈“H”型布局,這正是受儒家文化敬天法祖治世觀念影響的體現(xiàn)。中心為中廳也稱堂屋或明堂,普通百姓的一切祭典及重要活動都可以在中廳完成,例如婚喪嫁娶、祝壽賀宴等。中廳一般是正南坐向,即古文獻所講的“感天地,正四方”。
近代以來布依族多居住石板房、樓房,樓房又分為半邊吊腳樓又叫作臺樓,半邊吊腳樓是依山勢而建,樓基分上、下兩級,先用若干根長柱和短柱搭成樓架。長柱立于下一級,短柱立于上一級,上層前半部樓板與后半部地面相平,形成前半部分吊起懸空,后半部分坐落在升起的山坡上,前面看是兩層小樓,后面看是平地房,全部吊腳樓又叫作半樓或滿樓。
從整個的建筑結構來看基本上是五格間,中間由3根中柱支撐,每根中柱兩側分別為兩根跨柱(也叫瓜柱)、兩根二柱、兩根三柱、兩根檐柱支撐。檐柱與二柱、三柱之間的分水有特定的比例,這就是人們常說的“五柱四瓜”(即5根落地的長柱和4根懸在穿枋上的短柱)結構。從調(diào)查的布依族地區(qū)民居來看,其主要繼承了中國古代木結構中的穿斗式結構,其內(nèi)部全部木構架,節(jié)點是榫卯結合,不用一釘一鉚。該結構的特點是:沿房屋的進深方向按檁數(shù)立一排柱,每柱上架一檁,檁上布椽,屋面負荷載直接由檁傳至柱,不用梁。每排柱子靠穿透柱身的穿枋橫向貫穿起來,成一榀(房架一個叫一榀,量詞),每兩榀構架之間使用斗枋和纖子連接起來,形成一間房屋的空間構架。穿枋穿出檐柱后變成挑枋,穿地平面的叫地腳枋。根據(jù)穿的層數(shù)有一穿、二穿、三穿之分。斗枋和纖子往往兼做房屋閣樓的龍骨。
民居的功能
古老的干欄式建筑既可防蟲蛇猛獸之害,又可避免潮濕,下面還可以養(yǎng)豬牛,堆放農(nóng)具,總的來說有良好的通風和防潮性能。
無論是傳統(tǒng)的木架結構還是石板結構,通常情況下分上、中、下三層。由于布依族是田間稻作的農(nóng)耕民族,所以其居住空間也與他們的自給自足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緊密結合,與其思想信仰、生活習俗密切相關。
從其房屋的布局來看,下層關養(yǎng)豬、牛牲畜,堆放農(nóng)具。
中層是房屋的主體,里面包含有火塘、伙房、中廳(堂屋)、臥房。火塘是布依族的主要生活場所,根據(jù)房屋的形式火塘有不同的設置,居住在平地樓的布依族,火塘一般設在一樓,但對于大部分的布依族而言,火塘都設置在二樓堂屋靠里側一間,在室中間挖小坑,四周壘石條或磚,火塘內(nèi)鋪草木灰,中間一般置放三角鐵架,用于安放燒飯煮菜的鍋具?;鹛琳戏綉覓煲婚L方形吊炕或吊鉤,作為熏制和烘烤食品之用。
伙房即廚房是布依族從火塘生活形式逐步發(fā)展過渡而來的布局形式,伙房里壘有灶臺,放有碗柜,布依族做飯做菜的中心逐漸轉移到了伙房,而火塘只是冬季烤火、年節(jié)熏烘臘肉之用。人們習慣在房屋的側邊搭建一個“人”字瓦頂?shù)幕锓?,因為“人”字瓦頂通風條件好,便于晾曬各種剛剛收獲的糧食。
堂屋是布依族整個家庭的重心,堂屋整個空間由4根大的穿枋穿構而成,這4根穿枋人們稱呼為“四大落雁”。在堂屋正中的墻面上會搭神臺,用來供奉家神。他們的神臺裝飾得精致大方,年節(jié)或家里有什么大事都要先供奉祖先,希望取得祖先庇佑,確保家人安康、家畜興旺。
堂屋后室設老人臥室,兩側各分兩室。老人的臥室比較簡潔,年青人的臥室布置得相對新整,特別是新房布置得更是光彩熠熠。室內(nèi)的家具都為木質(zhì)上漆,格調(diào)古色古香。床為老式木架結構雙人床,上有欄桿吊頂用于搭牽床簾和蚊帳。床架和欄桿雕龍畫鳳或雕刻各種花草圖樣,栩栩如生。
最上層為房屋頂棚,用于搭建糧倉和堆放一些不常用到的農(nóng)具。
民居的營造習俗
1. 架碼
架碼那天要殺一只土公雞,這是用來祭祀魯班的。然后,掌墨木匠彈墨開工。這天用的柱子有一定的講究,砍伐的時候,樹的倒向一定是往山坡頭上倒放而不能往山坡腳下倒放。如果不慎樹往山下倒了,就不再采用。因為往坡上倒的樹是吉利的象征而往山坡下倒的樹則是不吉利的象征。從正式的“架碼”那天開始,兩天之內(nèi)所有的大柱要打好洞眼。在打洞眼的時候,有些樹很大,所以掉入柱眼里面的木渣都要取出。大人的手掌太大不易取出,于是便放銅錢在柱眼里,讓小孩子去撿里面的銅錢,順便把洞眼的木渣撈出來。當然,這樣做也是為了祝愿主家起房能大發(fā)大富,順利把房子建好。
2. 請師立柱
立柱前一晚要請酒,外家要來做客。他們還從本寨帶來嗩吶隊奏布依小調(diào),場面熱鬧非凡。
吉日良辰,天地開張。在立柱之前主家就請先生先看好時辰,立柱的儀式過程就按照這個時辰開始。這個過程有一個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殺一只紅公雞請師和驅煞。請師即請魯班師傅和木匠自己的師祖、師傅;驅煞即說一些咒語趕走一切不吉利因素。緊接著,大家齊聲說“起!”于是眾人立柱。
3. 開梁口、包梁、上梁
傳統(tǒng)上外家要請師傅開梁口。師傅把右柱立好后,要上到堂屋兩頭的中柱上,量好柱之間的距離以及隼口,然后才來開外家送來的中梁柱上的鉚。
包梁即在梁正中間用紅布包上金銀珠寶,以保佑主家富貴。包梁的地點在主家的堂屋。
之后外家把水果等祭品拿到梁前,主人家要祭兩對粑粑。另有切好的小塊粑粑放在八仙桌上,同時上供一升米,點香燒紙,供豬頭,主人家還要放一些硬幣。在上梁之時主人家還要準備酒和水。上梁的時候另派兩個人跟在木匠的背后,拿兩塊大粑粑,一起上樓,這個過程是念一步經(jīng)、上一步梁。
4. 開財門
一切都做好之后,主家要做大門、裝大門。大門裝好之后就有一個開財門的儀式。這個儀式過程也是由掌墨木匠來完成的。需要殺雞來供奉祖先,雞脖子上的雞毛扯幾根搭在門的兩邊,表示吉利順利。開財門是主家在門里面,外家在門外面,在門外的外家要講四季大吉大利、發(fā)大財之類的話語。他們還需要挑水、挑柴來,以恭賀主家開財門、發(fā)財發(fā)富。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布依族傳統(tǒng)建筑文化與漢族傳統(tǒng)建筑文化之間的交流和碰撞漸多,特別是一些歷史上與漢族有交融的布依族地區(qū),比如開陽的馬頭寨、花溪的鎮(zhèn)山村所遺留下來的民居中有很多四合院、三合院結構,而且這些地方的房屋均為平地樓,有很高的民俗研究價值和文物價值。
【責任編輯】王 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