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醴陵方言中有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程度副詞,本文分別從形式、意義和用法等方面對它們進行詳細的描寫和分析。
關(guān)鍵詞:醴陵方言;程度副詞
醴陵位于湖南省東部,毗鄰江西,其方言屬于贛語宜瀏片。醴陵方言中的程度副詞很豐富,與普通話類似的程度副詞有“最”、“太”、“非?!?、“稍微”等,本文主要選擇醴陵方言中幾個很有特色的程度副詞進行討論。
一、蠻
“蠻”在醴陵方言中是一個使用頻率很高的程度副詞,意義相當于普通話中的“很”。
1、 從形式上看,“蠻”有以下幾種使用形式:
(1) 蠻+形容詞+(唧)
例如:
蠻好蠻好唧 蠻客氣 蠻客氣唧
蠻白 蠻白唧 蠻高大 蠻高大唧
蠻酸 蠻酸唧 蠻潦草 蠻潦草唧
從感情色彩上看,“蠻”修飾褒義形容詞和中性形容詞時,帶有喜愛、贊同的感情色彩;“蠻”修飾貶義形容詞時則帶有厭惡、批評的情感。“唧”用于“蠻”修飾的形容詞后可以增強詞語的感情色彩。
(2) 蠻+動詞或動詞短語
a蠻+動詞
蠻喜歡 蠻討嫌 蠻眼紅 蠻好吃
b蠻+助動詞+動詞
滿肯做 蠻會吃 蠻會想 蠻肯幫忙
c蠻+動賓短語
蠻有味 蠻聽話 蠻吃香 蠻走運
d蠻+動補短語
蠻靠得住 蠻想得開 蠻看得起 蠻劃得來
2、從用法上看,“蠻”多在句中充當狀語、補語,也可以與形容詞一起充當動詞,“蠻”不用于比較結(jié)構(gòu)中,比如,在醴陵話中,不會出現(xiàn)下列句子:
*小王比小李蠻客氣。
3、“蠻”可以與否定詞組成以下類型:
a不+蠻+形/動
b蠻+不+形/動
“蠻”用于第1種格式很常見:不蠻常用 不蠻甜 不蠻喜歡
其意義相當于普通話中的“不很”。此時,可以在“不”后加上“是”,說成“不是蠻+形/動”,例如:
不是蠻重要 不是蠻甜
“蠻”用于第2種格式較少,
(1)你咯表現(xiàn)蠻不錯。(你的表現(xiàn)很不錯。)
(2)哈長的蠻不喲里。(他長得很不錯。)
(3)聽完課,哈心里滿不舒服。(聽完課,他心里很不舒服。)
(4)咯只角色,就有蠻不講理呀。(這個人真不講理。)
此時的“蠻不”,相當于普通話中的“很不”,在表達這種意思時,醴陵方言中常用的是專用于否定句的程度副詞“寧”。在下一節(jié)做詳細介紹。
“蠻”與一些單音節(jié)的表示量度的形容詞,如:大、長、深、高等連用時,可在前面加表示否定的“冇得”,構(gòu)成“冇得+蠻+形”形式,例如:
(5)哈冇得蠻高。
(6)咯眼塘冇得蠻深。
4、“蠻”可以疊用成“蠻A蠻A”的形式,也可以與形容詞組合,成固定格式“蠻A不A”,意為“一般A”。
例如:蠻高蠻大 蠻壯不壯 蠻細不細 蠻黑不黑
二、 寧
“寧”是醴陵方言中很有特色的一個程度副詞,它只用于否定句中,意為“一點兒,根本”,與否定詞可以構(gòu)成以下三種類型:
1、 寧+不+形/動
這種形式在醴陵話中很常見,比“蠻+不+形動”運用得廣,表示否定的程度很深,意為“很不,一點也不”。
例如:
(7)咯只書包寧不好看。(這個書包一點也不好看。)
(8)哈哩崽寧不聽話。(他的兒子一點也不聽話。)
2、 寧+冇得+好/蠻+形
能進入這種形式的形容詞一般為單音節(jié)的表示量度的形容詞(大、高、長、深、遠等),表示否定的程度較深,意為“不是很”的。
例如:
(9)咯條路寧冇得好/蠻遠。(這條路不是很遠。)
(10)咯把柴寧冇得好/蠻重。(這把柴不很重。)
3、“寧冇+動詞+得短語”,意為“沒有”。
例如:
寧冇走得贏 寧冇出得氣 寧冇發(fā)的財
三、幾
“幾”是醴陵方言中常見的一個程度副詞,表示程度相當高,相當于“多么,特別”,多用于感嘆句。
“幾”修飾形容詞時,后常加“唧”,帶有感情加深的意味。
例如:
(11)哈哩女長的幾高。(他的女兒長得多么高。)
(12)哈今日穿得幾客氣唧。(她今天穿得特別漂亮。)
“幾”在醴陵方言中有三種生動的形式:
1、“幾A八A”
2、“幾A幾B”
3、“幾什八A”
能進入以上三種格式的形容詞多為單音節(jié)形容詞構(gòu)成“四字格”,用于贊嘆,帶有夸張的語氣。
例如:幾高八高幾壯八壯 幾長八長
幾高幾大 幾大幾深 幾闊幾莽
幾什八遠 幾什八長 幾什八強
四、丁
和以上三個詞不同,“丁”在醴陵方言中表示程度淺,相當于“點點,一點點”,常在其修飾的形容詞后加上“唧”,極言其小。
例如:
(13)咯只伢子丁什高唧,鬼主意可不少。(這個男孩子一點點大,卻有不少壞主意。)
五、 死
“死”在醴陵方言中是一個帶有貶義的程度副詞,意為“非?!?。它既可以做前置狀語也可以做后置補語。例如:
死懶 死強 死蠢 死調(diào)皮
苦死嗒 蠢死噠 熱死噠 丑死噠
苦得要死 懶得要死 熱得要死 煩得要死
懶死個人 冷死個人 熱死個人
“死”也可以進入“死A八A”四字格式,極言厭惡程度之深。例如:
死強八強死嚴八嚴 死蠻八蠻 死懶八懶
參考文獻:
[1]張亞軍.副詞與限定描狀功能[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2]李如龍.漢語方言的比較研究[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1.
(作者簡介:絢麗廖(1987-),女,湖南醴陵人,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漢語言文字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現(xiàn)代漢語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