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婧
每天凌晨3點半,武漢市漢口臺北一路街頭就會出現(xiàn)這樣一對身影:一名年近五旬的女環(huán)衛(wèi)工一步步清掃路邊的垃圾,身后形影不離地跟著一個3歲左右的小男孩。據(jù)悉,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小孩父母離了婚,小孩的父親又出車禍去世。爺爺奶奶只好錯開時間帶孫子上班,而這個家庭一個月的主食,就是20斤最便宜的面條。
這樣的傷感故事,并不只有一個兩個。比如,報道“孩子沒人帶溫州女清潔工繩牽兒子上班”,“一個家庭母親撿垃圾、父親開摩的,怕丟了孩子只得鐵鏈拴街邊”的新聞也很多,還有哈爾濱“4歲女娃小悅照料癱瘓雙親”,武漢大學的全國道德模范黃來女也是“背著父親上大學”。
這樣的故事,每次讀完,除了感動,還有酸楚,更多的是難過。我時常問自己,這些故事應不應該發(fā)生在一個健康的社會?我們需要這樣的“平凡偉大”嗎?如果提倡向他們學習究竟是一種怎樣的社會導向?這僅僅只體現(xiàn)了一種“不抱怨、不頹廢”的精神嗎?這是對敬業(yè)精神和職業(yè)道德的最好詮釋嗎?我們在感動的同時,究竟誰應該羞愧?我們在向他們學習的時候,究竟應不應該有人出來做一下檢討?什么時候我們才能告別這樣酸楚的感動?
除了這些酸楚的例子,我們身邊還有農村的“留守兒童”問題,城市的爺爺奶奶當免費保姆的問題,等等?!叭绻總€人都活得有尊嚴,國家一定很體面”,怎樣才活得有尊嚴?基礎就是“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yī)、老有所養(yǎng)、住有所居”。而這些傷感的故事,用一次次的現(xiàn)實無奈,刺破了“活得有尊嚴”的幻想。
媒體從正面來報道,專家從正面來解讀,這里面雖然彰顯著可貴的人性光輝,但媒體人、學者都不希望自己也過著這樣的生活吧。但社會問題不解決,我們也都有可能淪落到這種境地。難道面對這樣的社會問題,我們還能夠如此冷靜地“不抱怨、不頹廢”嗎?這是我們想要的未來嗎?我想,在國家財政收入連續(xù)多年以高于GDP增長速度膨脹的時候,我們的論調是不是應該變一下了,是不是不要宣傳這種“傷感的故事”了,是不是更應該呼吁政府和社會多承擔一下社會責任呢?
(責編:田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