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忠 冬雨
2011年12月15日,著名播音員、主持人董浩做客湖南衛(wèi)視《天天向上》節(jié)目,展示了他嫻熟的繪畫技法,令觀眾驚嘆不已。董浩說,其實繪畫才是他的老本行,也是來自家庭的傳承。
董浩的父親董靜山是上世紀50年代北京著名的書畫家,當時榮寶齋等著名店鋪都掛有他的字。母親白葆勤也是大家閨秀,受過良好的教育。從小生活在這樣的家庭里,耳濡目染之下,董浩早早地愛上了藝術(shù)這個行當。但天有不測風云,董浩4歲那年,父親突發(fā)心梗離開了人世。父親去世后,家中失去了生活支柱,母親靠繡花、織毛活,拉扯大了董浩和幾個姐姐。
從董浩5歲起母親就嚴格要求他習字練畫,并天天給他講父親小時候刻苦習畫的故事。從那時起董浩只要一提筆揮毫就仿佛在身心上與父親融合在一起。董浩在6歲時就顯露出美術(shù)天才。一次董浩到姑姑家串門,看到姑姑家印有牡丹的床單非常漂亮,他就把一個漂亮的牡丹圖案描摹了出來。表姐是一位美術(shù)老師,看了董浩的作品,覺得這孩子很有藝術(shù)感覺,就把他的這幅習作寄到了《小朋友》雜志社,沒想到很快發(fā)表了出來。
少年時,董浩師從美術(shù)泰斗董希文先生,后者大力提倡“油畫中國風”,名畫《開國大典》和《春到拉薩》都出自其手。1974年,青年董浩成為一個美術(shù)教師,次年他的油畫作品首次進入畫展;1977年當他決定轉(zhuǎn)行進入播音行業(yè)時,師母還為之扼腕不已。在那次千人角逐中,他勝出并成為全國首批電視譯制配音人員之一,從此手中的畫筆由話筒代替。
董浩嗓音獨特,又有一定的文學功底和朗誦基礎(chǔ),很快形成了穩(wěn)健、富有表現(xiàn)力的播音風格。到了1978年下半年,董浩一下子成了“搶手貨”。除了北京廣播電臺的新聞,還要應(yīng)點播要求播專題、長篇小說、廣播劇、詩歌、散文等節(jié)目。
年輕的董浩仍不滿足眼前的進步,他又專門拜訪齊越、曹燦、夏青、林如、鐵成、方明、董行佶、瞿弦和、鄭榕、金乃千等播音和朗誦名家,使自己的境界得到了更大的突破和發(fā)展。他成為北京人民廣播電臺首批一級播音員。1989年,董浩調(diào)到中央電視臺,開始主持少兒節(jié)目。隨著迪斯尼的《米老鼠和唐老鴨》搬上中國電視屏幕,可愛的米老鼠形象也使董浩的聲音為全國小朋友所熟悉。1996年以后,他曾以“風車王”的形象主持《大風車》,以“董嘟嘟”的形象表演《校園幽默劇》,還主持了幾百期《芝麻開門》,“董浩叔叔”成了全國小觀眾對他最尊敬的稱呼。
而后,執(zhí)麥少兒欄目多年的董浩脫去童裝,將語言藝術(shù)帶入《天天飲食》的廚房,為特級廚師打起了雜。在這個“小工”的幫助下,該節(jié)目在央視一套里從三十多位收視率上升到十一位,于同類節(jié)目中奠定了領(lǐng)頭羊的地位,又成功推出了“巧廚娘”系列欄目。
最近一段時間,已經(jīng)55歲的董浩萌生了退意。董浩說:“我就想趕快退休,專心致志地研究書畫。”因為工齡都三十多年了,他交了好幾次退休報告了,但臺里一直都不讓退。董浩覺得作為主持人來說,干了一輩子,已經(jīng)盡力了。但繪畫還非常有意思,一個人可以和筆墨紙硯較勁,他想盡情享受與筆墨對話的感覺。
書畫界韓美林、何水法、楊延文、馬書林等都是董浩的好朋友,和這些人的交往中董浩處處留心學習他們做人和作畫的精華。因此,他對藝術(shù)的追求,對創(chuàng)作思想和人格魅力的形成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墨非蒙養(yǎng)不靈,筆非生活不神”,多年來,他一直筆耕不輟。
在中央電視臺,熱衷繪畫的同事也不少。董浩常給王小丫、倪萍、朱軍送畫具。他們常常從董浩這里搜刮墨、硯臺、宣紙,他也樂意給大家送,并鼓勵大家多畫多動筆,而且在畫畫方面他一點都不保留,把絕活都教給大家。
2006年11月底,董浩在北京三月畫廊舉辦“‘粉墨人生董浩當代藝術(shù)展”,一次展出畫作88幅,一時好評如潮。董浩的作品也曾在中國美術(shù)館展覽過,很多畫迷對他的作品愛不釋手。2007年7月董浩的個人畫展“心之旅”在日本京都國立博物館成功舉辦,其中畫作《貴妃醉酒》更是被該館收藏。
董浩喜歡畫個性張揚的戲曲人物。個中原因,董浩自己說得很妙:作為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自己也是和戲曲人物一樣的“臺上人”,這臺和戲臺異曲同工,都和精神世界的事情緊密相關(guān)。再者,人生如戲。每個人都在看別人的演出也都在演出給別人看,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是常情。演好自己的角色是本分。畫戲劇人物就是畫每個人的人生可能。畫戲曲人物的畫家,林風眠先生自不必說,關(guān)良、韓羽、馬得等前輩也是此中高手名家。一次,董浩去石家莊拜訪韓羽,呈上自己的畫冊,韓老看了畫冊后驚訝得差點跳起來,連聲說好。韓老甚至掩飾不住激賞之情,當面就拿筆演示給董浩怎么畫線條,并告訴董浩畫戲曲人物畫,不能離開劇院,但要離開戲臺。對戲服要視而不見等等。
董浩坦言,自己作畫不是為了掙錢,因此更容易靜下心來研究作畫,可以邊玩邊畫。也正是在這種玩的心態(tài)下,董浩的畫越來越好,他的作品在一次拍賣會上曾拍出84萬元的高價。
盡管董浩沒有在年輕的時候圓上他的畫家夢,但讓他欣慰的是,他的女兒董笑笑秉承了父親對書畫的興趣。女兒四五歲的時候,董浩送女兒上了鋼琴班、美術(shù)班,之后就是細致地觀察,看女兒究竟對什么更有興趣,學的時候是不是很快樂……這個細心的父親發(fā)現(xiàn),小姑娘在美術(shù)班上課的時候特別專心、特別喜歡、特別主動,但是學鋼琴的時候就不是這樣。于是董浩果斷地幫女兒放棄了鋼琴學習,還把家里的鋼琴送人了。
在女兒十四五歲時,董浩不斷地把家長上有老下有小,以及在工作打拼中遇到的不盡如人意的事情都告訴女兒,還要把身體上的不舒服也告訴她,讓女兒建立起責任感。女兒上初三時,有天說要和爸爸談?wù)?,說想把美術(shù)作為自己的終身職業(yè),不想按部就班地去讀高中、考大學。董浩并沒有說同意或不同意,只是連續(xù)問了她幾個為什么,直到女兒把自己的內(nèi)心全部剖析清楚。董浩首肯了,并且給了女兒最嚴酷的忠告:藝術(shù)的道路不是你用了十分功就有十分收成。談話之后,父女倆共同制定了一個計劃,女兒踏上了去外國的求學之路。
如今董笑笑從英國倫敦圣馬丁服裝學院學成歸來,她是這座學校180年來全球招生考試中第一位以前5名成績考入學校的中國人,更以優(yōu)異的成績畢業(yè),目前在世界名牌香奈爾公司做設(shè)計師助理。她是董浩最得意的作品。
(責編:孫展)